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华人竞争力之父”的石滋宜,对挽救台湾经济于危难之中,对提高台湾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可谓居功至伟。而现今,近70岁的石滋宜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1998年创立的公益性组织——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以拯救全球华人中小企业为己任。尤其是他现在的重心已从台湾转向大陆,并试图给仍在低成本与价格战中厮杀的大陆中小企业以新的思维和理念。另一方面,他还希望借助网络,将自己过去辅导中小企业、台商十几年的经验所得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企业再造及经营管理的新思维,未来更期望能直接通过网络演讲,把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世界。
助推台企转型
现今大陆企业深陷低成本与价格战中,苦不堪言,却又难以自拔,正在经历着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的商业环境。而石滋宜领导的“自动化服务团”曾在帮助台湾中小企业从代工(OEM)到设计(ODM)再到自创品牌(OBM)转型的过程中倾尽心血,这使得他在大陆的演讲颇受欢迎。
针对当时许多台湾企业处于土法炼钢阶段,缺乏经验与技术,而且深陷恶性价格战的状况,还在担任通用加拿大公司高级主管的石滋宜,回家省亲时向台湾“经济部”提出“台湾必须由劳力密集型工业升级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资金和技术必须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建议,并提出成立“自动化服务团”的构想。
1982年,他回台担任了自动化服务团团长,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集中拜访了数十家工厂,发现所有工厂的通病是没有管理机制,没有标准化或模块化的概念,也不知道要缩短作业流程,由于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整个工厂堆满了半成品,呆料充斥。他认为,要做到自动化必须先有“合理化”,例如,将制造过程中不必要的工序简化,学会在现有的情况下统筹使用产品原料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操作方法和经营思维,寻求自动化,无异于缘木求鱼。推行自动化之后,虽然生产设备成本增加,但是企业通过流程改造,控制了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减少浪费,整个产品线的综合成本反而是降低了,而产品质量和附加质却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不是像以前一样以牺牲产品品质来对抗成本增加的冲击,大大提高了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推行自动化也遭到了许多学者反对,担心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石滋宜就与他们辩论:如果不提升生产方式,我们的人力将永远处于简单劳动阶段,是不会有竞争力的,厂商不敌国外的竞争,早晚要关门,这样失业的人口才可怕。通过自动化,工厂因为品质与产量的快速提升,竞争力逐渐增强,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越需要专业的人才。人才也因此快速升级,从劳力密集变成脑力密集。后来台湾因为产量急增,需要更多劳动力,还陆续引进了几十万的外籍劳工,甚至出现大量黑工。
中小企业的出路
在加入WTO后,面对巨无霸式的跨国公司,大陆很多中小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他们首先想到的策略就是多元化和集团化。对此,石滋宜以自己在美国通用的经验说明,虽然通用电器是全世界最多元化经营的,但首先也要懂得放弃。即使杰克·韦尔奇,甫一上任就剔除掉了两百多个业务项目。他对大陆中小企业开出的方子就是:要么选择做强,主攻利益优势市场;要么集中做大,走资源整合之路。
所谓选择做强,就是要做独一无二的东西。要么是没人做的,要么是大厂不想做的,那我们就专业做那一些。那些通常不是标准化的东西,是要量身订做的,中小企业就在那一个地方可以有发展的空间。日本就有一家生产抽真空设备阀的100来人的小企业,世界上所有半导体制造业都需要它的产品,年人均产值达15万美元。这些企业是不必变成大企业的,它们将永远是高利润的中小企业。
第二就是要集中联合。比如面对沃尔玛这样的世界500强第一名的企业,大陆的中小卖场则应该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卖场或全国连锁店,不然就没有出路。大陆企业也应该到日本去买企业,日本有很多企业正处在最低谷,比如山水音响就已经倒了,但这个品牌是花了很多年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声誉,而且它的技术也很值钱。
对华人醉心于窝里斗的情况,石滋宜提出我们要和自己竞争,要和同业合作的新理念。他认为顶尖高手是专注在超越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上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同业合作指的是企业要懂得产业重组,减少完全相同产品的竞争。台湾成为世界上半导体最强的区域之一,原因就是大家懂得相互合作、明确分工。
概念研发
听过石滋宜演讲的人,一般会惊讶于年近70的他,居然能在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方面侃侃而谈,对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总是能迅速反应,并深刻的理解。难怪他一直强调自己的思维跟3岁小孩一样,喜欢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探索世界。
在他看来,知识经济的源头就是概念研发,即把现有的技术或构想,应用在已存在或不存在的产品或服务上,以创造价值或创造新市场的研发活动。因此,知识经济不等于高科技,它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与分享。真正的竞争优势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方法。利用知识去创造价值,使顾客在买到东西以后感到非常有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种价值判断,这几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宣称电子商务绝对是未来交易的主流。即使面对美国的网络泡沫破灭,他也仅仅认为那是美国人投资盲目导致的。并建议现在所有的企业都要重新将事业建立在虚拟的网络上,应重视两个世界,一个是实质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两者合一就是有限大的商店加上无限大的商店。而且电子商务需要100%的顾客导向,假如顾客对你没有信赖,他不会在网络买你的东西,你必须要有信誉。
利他主义
现在的企业热衷谈基业常青,那么对于华人企业家来说,什么才是永续经营之道,终极竞争力呢?石滋宜认为企业家们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利他”,而不是“利己”。这是因为,唯有懂得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简单的说,利他才是利己之道。
企业家的哲学应是我们看到顾客有需求,或者是既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所以我们企图办企业,目的绝对是为了求得顾客满意,如果仅仅为了赚钱,那是难以持续经营的。而“利他”的实现,就是必须深爱与拥抱我们的顾客。只有深爱,我们才能够很敏锐地观察到顾客的需求,并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去解决顾客生活上的困难或遗憾。而顾客为了便利与快乐,也会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就能够永续的经营下去。目前,已经90多岁高龄了的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极力推动厨余回收,制作有机肥料,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助推台企转型
现今大陆企业深陷低成本与价格战中,苦不堪言,却又难以自拔,正在经历着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的商业环境。而石滋宜领导的“自动化服务团”曾在帮助台湾中小企业从代工(OEM)到设计(ODM)再到自创品牌(OBM)转型的过程中倾尽心血,这使得他在大陆的演讲颇受欢迎。
针对当时许多台湾企业处于土法炼钢阶段,缺乏经验与技术,而且深陷恶性价格战的状况,还在担任通用加拿大公司高级主管的石滋宜,回家省亲时向台湾“经济部”提出“台湾必须由劳力密集型工业升级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资金和技术必须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建议,并提出成立“自动化服务团”的构想。
1982年,他回台担任了自动化服务团团长,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集中拜访了数十家工厂,发现所有工厂的通病是没有管理机制,没有标准化或模块化的概念,也不知道要缩短作业流程,由于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整个工厂堆满了半成品,呆料充斥。他认为,要做到自动化必须先有“合理化”,例如,将制造过程中不必要的工序简化,学会在现有的情况下统筹使用产品原料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操作方法和经营思维,寻求自动化,无异于缘木求鱼。推行自动化之后,虽然生产设备成本增加,但是企业通过流程改造,控制了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减少浪费,整个产品线的综合成本反而是降低了,而产品质量和附加质却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不是像以前一样以牺牲产品品质来对抗成本增加的冲击,大大提高了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推行自动化也遭到了许多学者反对,担心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石滋宜就与他们辩论:如果不提升生产方式,我们的人力将永远处于简单劳动阶段,是不会有竞争力的,厂商不敌国外的竞争,早晚要关门,这样失业的人口才可怕。通过自动化,工厂因为品质与产量的快速提升,竞争力逐渐增强,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越需要专业的人才。人才也因此快速升级,从劳力密集变成脑力密集。后来台湾因为产量急增,需要更多劳动力,还陆续引进了几十万的外籍劳工,甚至出现大量黑工。
中小企业的出路
在加入WTO后,面对巨无霸式的跨国公司,大陆很多中小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他们首先想到的策略就是多元化和集团化。对此,石滋宜以自己在美国通用的经验说明,虽然通用电器是全世界最多元化经营的,但首先也要懂得放弃。即使杰克·韦尔奇,甫一上任就剔除掉了两百多个业务项目。他对大陆中小企业开出的方子就是:要么选择做强,主攻利益优势市场;要么集中做大,走资源整合之路。
所谓选择做强,就是要做独一无二的东西。要么是没人做的,要么是大厂不想做的,那我们就专业做那一些。那些通常不是标准化的东西,是要量身订做的,中小企业就在那一个地方可以有发展的空间。日本就有一家生产抽真空设备阀的100来人的小企业,世界上所有半导体制造业都需要它的产品,年人均产值达15万美元。这些企业是不必变成大企业的,它们将永远是高利润的中小企业。
第二就是要集中联合。比如面对沃尔玛这样的世界500强第一名的企业,大陆的中小卖场则应该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卖场或全国连锁店,不然就没有出路。大陆企业也应该到日本去买企业,日本有很多企业正处在最低谷,比如山水音响就已经倒了,但这个品牌是花了很多年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声誉,而且它的技术也很值钱。
对华人醉心于窝里斗的情况,石滋宜提出我们要和自己竞争,要和同业合作的新理念。他认为顶尖高手是专注在超越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上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同业合作指的是企业要懂得产业重组,减少完全相同产品的竞争。台湾成为世界上半导体最强的区域之一,原因就是大家懂得相互合作、明确分工。
概念研发
听过石滋宜演讲的人,一般会惊讶于年近70的他,居然能在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方面侃侃而谈,对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总是能迅速反应,并深刻的理解。难怪他一直强调自己的思维跟3岁小孩一样,喜欢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探索世界。
在他看来,知识经济的源头就是概念研发,即把现有的技术或构想,应用在已存在或不存在的产品或服务上,以创造价值或创造新市场的研发活动。因此,知识经济不等于高科技,它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与分享。真正的竞争优势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方法。利用知识去创造价值,使顾客在买到东西以后感到非常有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种价值判断,这几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宣称电子商务绝对是未来交易的主流。即使面对美国的网络泡沫破灭,他也仅仅认为那是美国人投资盲目导致的。并建议现在所有的企业都要重新将事业建立在虚拟的网络上,应重视两个世界,一个是实质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两者合一就是有限大的商店加上无限大的商店。而且电子商务需要100%的顾客导向,假如顾客对你没有信赖,他不会在网络买你的东西,你必须要有信誉。
利他主义
现在的企业热衷谈基业常青,那么对于华人企业家来说,什么才是永续经营之道,终极竞争力呢?石滋宜认为企业家们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利他”,而不是“利己”。这是因为,唯有懂得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简单的说,利他才是利己之道。
企业家的哲学应是我们看到顾客有需求,或者是既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所以我们企图办企业,目的绝对是为了求得顾客满意,如果仅仅为了赚钱,那是难以持续经营的。而“利他”的实现,就是必须深爱与拥抱我们的顾客。只有深爱,我们才能够很敏锐地观察到顾客的需求,并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去解决顾客生活上的困难或遗憾。而顾客为了便利与快乐,也会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就能够永续的经营下去。目前,已经90多岁高龄了的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极力推动厨余回收,制作有机肥料,这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