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经济“共生”好景不长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8日
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该期的评论中写道:
美国2005年消费/GDP比率达到了创纪录的71%,总国民储蓄率只有13.5%;而中国即便上调了GDP规模之后,消费率仍跌破50%,总储蓄率则超过了去年45%的水平——是的,中国该多花少存,美国则相反;这成为两大经济体越来越紧迫的议事日程。
在我看来,中国需要两方面的鼓励消费政策:其一,建立一个安全网(养老金、社会保障、工人培训以及失业保险),以此抵消国企改革衍生出的职业与收入不稳定因素;其二,需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提高其庞大人口的实际购买力。
中国正力求解决其储蓄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问题。与华盛顿对提高储蓄的漫不经心相比,这一决心更显突出。这迟早会给美国带来麻烦。就像夜航中两船相遇,美国将通过痛苦并姗姗来迟的经常账户调整感受到中国的觉醒——一个“共生新世界”的白日梦早该醒来了。
⊙中国发展太快了吗?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6年1月28日
管政府努力控制投资过剩和限制发展多余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丝毫缓慢的迹象。这引起人们对中国是否发展过快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官员担心不必要的工厂会造成通货紧缩——商品价格下跌会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削弱公司投资的积极性。
也有人说人们过分渲染对生产过剩的担忧了:即使所有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人们也不该低估这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消费潜力。去年,中国政府在普查后又重新公布了过去几年的经济数据,实际的经济量比之前认识到的规模还要大17%。
1月25日,中国一家最大银行的行政人员在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的经济还是被低估了,中国的经济还有15%~20%的发展空间。
⊙中国银行业溃败论看来言之过早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6年1月25日
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曾承诺将在2007年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当时有人预言,中国的银行将在资本实力更雄厚的外国机构冲击下覆没。
但当各国领导人1月下旬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讨论中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时,人们发现这一预言可能会落空,或至少是言之过早了。中国已向几家最大的银行注入了资本,建立了设有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并在积极推进这些银行赴海外上市。而外国投资者也纷纷参股,他们在中国国内银行的注资额合计已达到160多亿美元。
目前没有哪家外资银行打算在中国从零开始、独自完成在中国构筑庞大零售银行网络的艰巨任务。他们的做法是,抓紧进入中国本地银行。中国政府官员将国内银行引入外资视为一种双赢的举措。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措施是否足以改变国内银行低下的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企业高管太重眼前利益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26日
期发表在《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上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16个国家的4238名受访高管中,高达70%的经理人认为,大企业在对社会压力和批评进行预先准备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高管们认为更加有效,但使用频率却低得多的战术,都涉及“尽职”企业责任,而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此次调查的负责人兰尼·门丹卡先生表示:“全球商界无疑已接受了它们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观念。”印度人的这一观念最为强烈,90%的印度高管都认同它。
相比之下,中国有最高比例(25%)的高管认为,大企业应该仅仅关注为投资者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只要不违反法律。门丹卡先生说:“他们的创业精神还更多地处在‘原始’阶段,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瑞典计划成为首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
英国《卫报》2006年2月8日
能源利用上,瑞典走在了所有大国的前面,该国正计划用15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而且还不需要增建核电厂。
瑞典政府2月7日表示,该计划的用意是将瑞典所有的化石能源替换为可恢复的能源,以减少气候改变对经济的危害和石油缺乏导致的物价上涨。瑞典经济曾在上世纪70年代遭受油价上涨的打击,如今该国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来自核能和水能,仅在交通上依靠化石能源。
抛弃石油将使瑞典在世界“绿色联盟”中名列榜首。在其他国家中,冰岛计划于2050年前全部车船只用氢驱动,这种氢产生于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巴西则计划于5年内依靠主要从甘蔗中产生的乙醇驱动其80%的运输船只。
⊙快递巨头在华寻求“真正的独立”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6年1月25日
国联邦快递集团(FedEx)前不久斥资4亿美元买下其在华合资公司的所有剩余股权,以此寻求在华业务扩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控制权。
联邦快递的竞争对手联合包裹(UPS)一年多以前也曾有过类似举动,充分表明递送业跨国公司都已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在中国经营快递业务的跨国公司还有荷兰的TNT NV以及德国的敦豪(DHL)。据估计,敦豪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约为1/3;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各占15%~20%;最后是TNT NV,最多10%。
有分析师认为联邦快递终止合资企业之举是个不错的决定,它会因此在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如果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与合作伙伴分手后能实现更加快速的增长的话,目前仍和中外运(Sinotrans)共同经营合资企业的敦豪或许也会步其后尘。
⊙印度试图从中国吸引走外资
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2月7日
那些在中国投入太多资金,对风险心存顾虑的投资者,印度正在试图吸引。在今年的达沃斯会议上,印度打出了“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的旗号,其用心一望便知。
印度人说:我们要走中国式的快速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自由和法治。我们能够提供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我们具有很多一流的,能够独立创新的技术员、科学家和管理者。我们拥有十几家世界一流的企业。虽然我们吸引的外资还没有中国的1/10,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接近中国。印度现在虽然仍显得有些混乱,但我们尊重民主,这使得印度比起某个国家来,更加稳定也更加廉洁。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印度本身还有不少缺陷。它的公共部门存在着很多问题,它的改革也不彻底。而且中国的发展神话使得外国投资者情愿容忍中国的种种不足。
⊙中国经济的“紧箍咒”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8日
今的中国,对敬畏的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客影响之大,以至于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可预测地在“英雄”和“恶棍”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
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强大的工业机器是对他们的威胁。但已经很清楚的是,即便在美国,中国的崛起既造就了很多输家,也造就了很多赢家,包括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从中国采购各种低成本产品。美国银行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美国对中国的服务出口增长了20%,接近全球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的两倍。
在简单化的中国工业巨无霸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现实:中国固然是个强大、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但并非不可战胜。例如,技能短缺正在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投资者正把资金投向越南等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必须应对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令人畏惧的金融、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无论中国表现如何,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客都不会有喘息的时间,因为他们要把注意力转向亚洲的下一个经济与人口大国——印度。
⊙为什么别克能在中国畅销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2月5日
威汤逊(JWT)广告公司中国区总裁Tom Doctoroff最近在自己的著作中,试图解释中国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力。
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中国人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历史轮回的观念在儒家学说中已根深蒂固,而这种秩序是由政府提供的并得到了社会习俗的巩固。虽然个人主义是一种禁忌,但实际上通过财富积累来展示个人野心的行为却受到了鼓励。
对于商人来说,了解中国人思想倾向中这种特殊性的经营者就能够获得成功。例如,在美国饱受笨拙形象之害的别克汽车却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种尊贵和坚实的氛围,凸现了追求财富的野心。相反,跑车的销售不佳,因为它们太浮华,彰显了一种不墨守陈规的感觉。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8日
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该期的评论中写道:
美国2005年消费/GDP比率达到了创纪录的71%,总国民储蓄率只有13.5%;而中国即便上调了GDP规模之后,消费率仍跌破50%,总储蓄率则超过了去年45%的水平——是的,中国该多花少存,美国则相反;这成为两大经济体越来越紧迫的议事日程。
在我看来,中国需要两方面的鼓励消费政策:其一,建立一个安全网(养老金、社会保障、工人培训以及失业保险),以此抵消国企改革衍生出的职业与收入不稳定因素;其二,需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提高其庞大人口的实际购买力。
中国正力求解决其储蓄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问题。与华盛顿对提高储蓄的漫不经心相比,这一决心更显突出。这迟早会给美国带来麻烦。就像夜航中两船相遇,美国将通过痛苦并姗姗来迟的经常账户调整感受到中国的觉醒——一个“共生新世界”的白日梦早该醒来了。
⊙中国发展太快了吗?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6年1月28日
管政府努力控制投资过剩和限制发展多余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丝毫缓慢的迹象。这引起人们对中国是否发展过快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官员担心不必要的工厂会造成通货紧缩——商品价格下跌会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削弱公司投资的积极性。
也有人说人们过分渲染对生产过剩的担忧了:即使所有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人们也不该低估这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消费潜力。去年,中国政府在普查后又重新公布了过去几年的经济数据,实际的经济量比之前认识到的规模还要大17%。
1月25日,中国一家最大银行的行政人员在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的经济还是被低估了,中国的经济还有15%~20%的发展空间。
⊙中国银行业溃败论看来言之过早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6年1月25日
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曾承诺将在2007年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当时有人预言,中国的银行将在资本实力更雄厚的外国机构冲击下覆没。
但当各国领导人1月下旬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讨论中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时,人们发现这一预言可能会落空,或至少是言之过早了。中国已向几家最大的银行注入了资本,建立了设有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并在积极推进这些银行赴海外上市。而外国投资者也纷纷参股,他们在中国国内银行的注资额合计已达到160多亿美元。
目前没有哪家外资银行打算在中国从零开始、独自完成在中国构筑庞大零售银行网络的艰巨任务。他们的做法是,抓紧进入中国本地银行。中国政府官员将国内银行引入外资视为一种双赢的举措。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措施是否足以改变国内银行低下的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企业高管太重眼前利益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26日
期发表在《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上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16个国家的4238名受访高管中,高达70%的经理人认为,大企业在对社会压力和批评进行预先准备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高管们认为更加有效,但使用频率却低得多的战术,都涉及“尽职”企业责任,而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此次调查的负责人兰尼·门丹卡先生表示:“全球商界无疑已接受了它们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观念。”印度人的这一观念最为强烈,90%的印度高管都认同它。
相比之下,中国有最高比例(25%)的高管认为,大企业应该仅仅关注为投资者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只要不违反法律。门丹卡先生说:“他们的创业精神还更多地处在‘原始’阶段,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瑞典计划成为首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
英国《卫报》2006年2月8日
能源利用上,瑞典走在了所有大国的前面,该国正计划用15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而且还不需要增建核电厂。
瑞典政府2月7日表示,该计划的用意是将瑞典所有的化石能源替换为可恢复的能源,以减少气候改变对经济的危害和石油缺乏导致的物价上涨。瑞典经济曾在上世纪70年代遭受油价上涨的打击,如今该国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来自核能和水能,仅在交通上依靠化石能源。
抛弃石油将使瑞典在世界“绿色联盟”中名列榜首。在其他国家中,冰岛计划于2050年前全部车船只用氢驱动,这种氢产生于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巴西则计划于5年内依靠主要从甘蔗中产生的乙醇驱动其80%的运输船只。
⊙快递巨头在华寻求“真正的独立”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6年1月25日
国联邦快递集团(FedEx)前不久斥资4亿美元买下其在华合资公司的所有剩余股权,以此寻求在华业务扩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控制权。
联邦快递的竞争对手联合包裹(UPS)一年多以前也曾有过类似举动,充分表明递送业跨国公司都已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在中国经营快递业务的跨国公司还有荷兰的TNT NV以及德国的敦豪(DHL)。据估计,敦豪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约为1/3;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各占15%~20%;最后是TNT NV,最多10%。
有分析师认为联邦快递终止合资企业之举是个不错的决定,它会因此在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如果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与合作伙伴分手后能实现更加快速的增长的话,目前仍和中外运(Sinotrans)共同经营合资企业的敦豪或许也会步其后尘。
⊙印度试图从中国吸引走外资
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2月7日
那些在中国投入太多资金,对风险心存顾虑的投资者,印度正在试图吸引。在今年的达沃斯会议上,印度打出了“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的旗号,其用心一望便知。
印度人说:我们要走中国式的快速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自由和法治。我们能够提供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我们具有很多一流的,能够独立创新的技术员、科学家和管理者。我们拥有十几家世界一流的企业。虽然我们吸引的外资还没有中国的1/10,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接近中国。印度现在虽然仍显得有些混乱,但我们尊重民主,这使得印度比起某个国家来,更加稳定也更加廉洁。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印度本身还有不少缺陷。它的公共部门存在着很多问题,它的改革也不彻底。而且中国的发展神话使得外国投资者情愿容忍中国的种种不足。
⊙中国经济的“紧箍咒”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8日
今的中国,对敬畏的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客影响之大,以至于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可预测地在“英雄”和“恶棍”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
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强大的工业机器是对他们的威胁。但已经很清楚的是,即便在美国,中国的崛起既造就了很多输家,也造就了很多赢家,包括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从中国采购各种低成本产品。美国银行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美国对中国的服务出口增长了20%,接近全球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的两倍。
在简单化的中国工业巨无霸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现实:中国固然是个强大、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但并非不可战胜。例如,技能短缺正在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投资者正把资金投向越南等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必须应对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令人畏惧的金融、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无论中国表现如何,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客都不会有喘息的时间,因为他们要把注意力转向亚洲的下一个经济与人口大国——印度。
⊙为什么别克能在中国畅销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2月5日
威汤逊(JWT)广告公司中国区总裁Tom Doctoroff最近在自己的著作中,试图解释中国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力。
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中国人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历史轮回的观念在儒家学说中已根深蒂固,而这种秩序是由政府提供的并得到了社会习俗的巩固。虽然个人主义是一种禁忌,但实际上通过财富积累来展示个人野心的行为却受到了鼓励。
对于商人来说,了解中国人思想倾向中这种特殊性的经营者就能够获得成功。例如,在美国饱受笨拙形象之害的别克汽车却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种尊贵和坚实的氛围,凸现了追求财富的野心。相反,跑车的销售不佳,因为它们太浮华,彰显了一种不墨守陈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