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教育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基于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现象的总和。它由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导,又受到县级教育管理的直接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浙江省宁海县在县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以其为例,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县域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一、县域教育的发展契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宁海地处浙东沿海中部,辖18个乡镇(街道),总人口61.6万。现有中小学校82所,其中小学51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各1所,幼儿园146所,镇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共有在校中小学生81386人,在职教职员工4939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100%。
从全国来看,宁海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经济整体发达的沿海地区,宁海的经济情况相对薄弱。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宁海县域教育的发展状况兼具了内地与沿海的诸多特点。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也作为事物的客观存在,笔者认为县域教育的发展也必定契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县域教育发展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我国,县域发展从属于整个国家的整体规划和全局形势,但是,由于县域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县域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即每一县域的教育都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发展,表现出时代共性,又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地方政策的不同而具备诸多的特殊性。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对县域教育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性,也就造成了我国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再次,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渐进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县域教育每次出现整体品质的提升都是基于一个阶段的量变的积累。从经验看,宁海已经历了教育“两基”和“强县”的评估,到2014年已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验收。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人民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取得的。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依靠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获得质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的,而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方能实现。最后,县级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观努力可以对其发展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包括教育发展的规划、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发展的投入以及相关领导发展教育的决心,都会对县域教育的发展速度、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主观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二、县域教育新常态的哲学理解与现实界定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县域教育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后,逐步实现量的积累,从而实现整体品质的提升,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并在新的水平上形成适应新时代,及时接纳新事物、新思想的极具活力的动态系统。
从现实的角度看,以宁海为例,我们所言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在宁海现有教育发展水平上再次突破,从而达到更高的发展层面。目前,宁海已经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建设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省教育现代化县”的建设,并努力创建一个包括“教育现代化”在内的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融合新理念、新技术且开放高质的教育新格局。所以,笔者认为,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具有极大的活力,能够随时主动吸纳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
三、高位突破,争创一流,努力创建县域教育新常态
(一)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县域教育的现有条件是新常态创建的基础,每一次教育品质的提升,均应把前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视作量的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品质的再次提升。宁海县在历经几年的创建“教育均衡县”过程中,通过“强化区域统筹,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推进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均衡发展的活力;注重质量立校,全面提升均衡发展的内涵;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均衡发展的人才高地”等措施,全面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整体升级。这为宁海教育新常态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宁海正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宁海“教育现代化县”建设是新常态创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内容或目标,教育新常态涵盖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如前文所说,教育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系统,它能够主动吸纳包括“现代化”在内的所有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内容。
(二)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绘就县域教育发展蓝图,重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充分发挥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教育也是如此。要使教育适应于时代,就必须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作为对县域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到两点:一是停不得,我们不能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睡大觉,而必须时时警醒,推进教育继续向更高层面发展;二是急不得,教育发展必定是一个基于现有条件的渐进过程,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行为一定会失败。宁海县在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过程中,在2013年就制定了《宁海县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三年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维护校园安全”,这些措施既是充分考虑现实,也是为促进宁海教育向前发展积蓄力量。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几年下来,创建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欠缺。2015年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的冲刺之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促进宁海教育又一次质的飞跃。 (三)善抓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牢固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在创建县域教育新常态、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建设的进程中,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基础,更是关键。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我们要搞“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要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善于生存的一代新人。当然这种培养要基于课堂教学,基于学校教育。二是我们要搞“社会”的教育。教育并不是超脱社会的单独存在,它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所以教育的第二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人”,就是培养能够融入社会、具备一定的能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回到教育现实中来,就是我们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实践中凸显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将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异化为对考试分数的要求。
(四)以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分析问题,努力促进教育手段多样化
教育手段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至少应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继续保持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国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留存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传统教育中非常注重的朗读,这些被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我们要继续发扬。二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在一说起教育手段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多媒体技术。其实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也包括了脑科学、现代心理学等应用技术在内的诸多现代科学技术,还包括一些超脱于课堂的教育教学手段,例如慕课技术。所以,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是在传承基础上的革新,这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教育应该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凡是已经被证实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技术,我们都应该主动学习并努力加以应用。顺便提一下,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更应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头,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帮助广大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跟得上科技的发展;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五)关心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工作境遇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可知,我们宁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必定依赖于宁海最广大教师群众的默默奉献与坚守。因此,必须下大决心关心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工作境遇。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在教育中表现为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态度、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县域教育新常态的创建中,我们必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宁海的实际,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大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类名师与骨干应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流成绩,真正发挥水平,以信服于广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宁海县现拥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名师骨干队伍,应将这支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来引领教育、引领教学,真正成为活跃在教师身边的示范者。二是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一线教师群众,这是宁海教育发展最为厚实的基础。在发挥名师骨干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激发最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政治地位并为其创设更美好的职业成长前景,让他们自始至终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时候都应高度重视。
(六)以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推进法治教育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教育领域法治化水平,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县域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我们的工作重点与工作措施也会有所变化。首先,在思想上要强化教育系统的职责意识,加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让学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其次,在内外关系上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实施教育管、办、评分权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第三方的参与作用。再次,在教育系统内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建立健全权责运行流程图与事中事后监督制度,加快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部门权责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县域教育同样有着光明的未来,所以,不论在工作实践中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育未来的信心。笔者坚信,宁海教育在广大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定会持续向前发展,如期实现现代化,最终形成宁海教育的新常态。
一、县域教育的发展契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宁海地处浙东沿海中部,辖18个乡镇(街道),总人口61.6万。现有中小学校82所,其中小学51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各1所,幼儿园146所,镇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共有在校中小学生81386人,在职教职员工4939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100%。
从全国来看,宁海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经济整体发达的沿海地区,宁海的经济情况相对薄弱。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宁海县域教育的发展状况兼具了内地与沿海的诸多特点。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也作为事物的客观存在,笔者认为县域教育的发展也必定契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县域教育发展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我国,县域发展从属于整个国家的整体规划和全局形势,但是,由于县域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县域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即每一县域的教育都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发展,表现出时代共性,又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地方政策的不同而具备诸多的特殊性。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对县域教育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性,也就造成了我国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再次,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渐进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县域教育每次出现整体品质的提升都是基于一个阶段的量变的积累。从经验看,宁海已经历了教育“两基”和“强县”的评估,到2014年已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验收。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人民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取得的。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依靠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获得质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的,而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方能实现。最后,县级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观努力可以对其发展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包括教育发展的规划、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发展的投入以及相关领导发展教育的决心,都会对县域教育的发展速度、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主观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二、县域教育新常态的哲学理解与现实界定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县域教育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后,逐步实现量的积累,从而实现整体品质的提升,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并在新的水平上形成适应新时代,及时接纳新事物、新思想的极具活力的动态系统。
从现实的角度看,以宁海为例,我们所言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在宁海现有教育发展水平上再次突破,从而达到更高的发展层面。目前,宁海已经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建设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省教育现代化县”的建设,并努力创建一个包括“教育现代化”在内的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融合新理念、新技术且开放高质的教育新格局。所以,笔者认为,县域教育新常态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具有极大的活力,能够随时主动吸纳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
三、高位突破,争创一流,努力创建县域教育新常态
(一)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县域教育的现有条件是新常态创建的基础,每一次教育品质的提升,均应把前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视作量的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品质的再次提升。宁海县在历经几年的创建“教育均衡县”过程中,通过“强化区域统筹,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推进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均衡发展的活力;注重质量立校,全面提升均衡发展的内涵;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均衡发展的人才高地”等措施,全面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整体升级。这为宁海教育新常态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宁海正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宁海“教育现代化县”建设是新常态创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内容或目标,教育新常态涵盖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如前文所说,教育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系统,它能够主动吸纳包括“现代化”在内的所有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内容。
(二)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绘就县域教育发展蓝图,重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充分发挥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教育也是如此。要使教育适应于时代,就必须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作为对县域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到两点:一是停不得,我们不能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睡大觉,而必须时时警醒,推进教育继续向更高层面发展;二是急不得,教育发展必定是一个基于现有条件的渐进过程,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行为一定会失败。宁海县在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过程中,在2013年就制定了《宁海县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三年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维护校园安全”,这些措施既是充分考虑现实,也是为促进宁海教育向前发展积蓄力量。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几年下来,创建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欠缺。2015年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的冲刺之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促进宁海教育又一次质的飞跃。 (三)善抓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牢固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在创建县域教育新常态、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建设的进程中,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基础,更是关键。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我们要搞“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要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善于生存的一代新人。当然这种培养要基于课堂教学,基于学校教育。二是我们要搞“社会”的教育。教育并不是超脱社会的单独存在,它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所以教育的第二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人”,就是培养能够融入社会、具备一定的能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回到教育现实中来,就是我们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实践中凸显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将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异化为对考试分数的要求。
(四)以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分析问题,努力促进教育手段多样化
教育手段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至少应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继续保持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国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留存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传统教育中非常注重的朗读,这些被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我们要继续发扬。二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在一说起教育手段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多媒体技术。其实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也包括了脑科学、现代心理学等应用技术在内的诸多现代科学技术,还包括一些超脱于课堂的教育教学手段,例如慕课技术。所以,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是在传承基础上的革新,这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教育应该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凡是已经被证实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技术,我们都应该主动学习并努力加以应用。顺便提一下,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更应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头,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帮助广大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跟得上科技的发展;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五)关心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工作境遇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可知,我们宁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必定依赖于宁海最广大教师群众的默默奉献与坚守。因此,必须下大决心关心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工作境遇。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在教育中表现为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态度、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县域教育新常态的创建中,我们必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宁海的实际,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大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类名师与骨干应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流成绩,真正发挥水平,以信服于广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宁海县现拥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名师骨干队伍,应将这支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来引领教育、引领教学,真正成为活跃在教师身边的示范者。二是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一线教师群众,这是宁海教育发展最为厚实的基础。在发挥名师骨干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激发最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政治地位并为其创设更美好的职业成长前景,让他们自始至终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时候都应高度重视。
(六)以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推进法治教育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教育领域法治化水平,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县域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我们的工作重点与工作措施也会有所变化。首先,在思想上要强化教育系统的职责意识,加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让学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其次,在内外关系上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实施教育管、办、评分权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第三方的参与作用。再次,在教育系统内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建立健全权责运行流程图与事中事后监督制度,加快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部门权责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县域教育同样有着光明的未来,所以,不论在工作实践中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育未来的信心。笔者坚信,宁海教育在广大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定会持续向前发展,如期实现现代化,最终形成宁海教育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