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霸道专横的“小皇帝”或刁蛮任性的“小公主”。面对那些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熊孩子”,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挥舞教育的“魔法棒”呢?
“哼”
入园第一天,我就见到一个小朋友在教学楼门口蹦蹦跳跳地挣脱了妈妈的手,自顾自地径直向大厅走进去。我微笑着跟他打招呼,他却无意理会我,随手将墙上贴着的“欢迎你,小朋友”中的“欢”字用力撕掉。“哎,涵涵,你在干什么呢?这个不能撕,你这手怎么就是闲不住呢!”涵涵的妈妈一边追着他,一边尴尬歉意地看着我。而涵涵并不理会妈妈的劝导,又随意地将“你”字也撕掉了。
我组织所有新入园的小朋友排好队去幼儿园医护人员那里做晨检,涵涵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毫不犹豫地挡在了第一个小朋友的前面。晨检后,涵涵妈妈对他说:“涵涵,跟老师说谢谢呀!”但他充耳不闻,只是低低地对我们“哼”了一声,然后掉头就走了。
“小皇帝”
经过详细地了解,我才知道,涵涵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跟爺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祖辈承担起了照顾涵涵日常起居的责任。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儿,涵涵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般待遇。涵涵有任何需求,四位老人都会抢着去满足他,这哪里还有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呢?
涵涵的爸爸妈妈工作忙碌,在难得陪伴孩子的有限时光中,自然也是尽心竭力地讨好儿子,努力让这位“小皇帝”开心快意。
众多长辈包办代替的后果显而易见:涵涵认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只会责怪、挑剔他人,对于家人全心全意爱的付出,却不知道说一声“谢谢”。“
不谢谢”
一次,我在帮助班级保育员分发牛奶时,灵机一动,想要故意“刁难”涵涵,并教导他心怀感恩。我对他说:“涵涵,老师给你的杯子里倒了牛奶,你应该跟老师说什么呀?”涵涵一声不吭,踮起脚尝试着够我手上的牛奶杯。我顺势抬了抬手,微笑着说:“你是不是应该跟老师说‘谢谢’呀?”涵涵眼见自己拿不到牛奶,有些生气,双手叉腰,倔强地回答我:“不谢谢。”随后,他大步走回餐桌旁,气鼓鼓地盯着桌子。
一个毫无感恩之心,不会说“谢谢”的孩子,很难会通过老师简单的说教而有所变化,更何谈学会感恩呢?我一时无功而返,只能另寻他法。
教学策略
融“谢谢”于游戏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涵涵很喜欢动物,尤其是大熊猫。于是,我设计了教学活动“熊猫的客人”。活动中,我请涵涵回家和父母—起了解大熊猫的习性,然后和班级的其他小伙伴分享。涵涵高兴极了:“熊猫很可爱,喜欢吃竹子,长得胖胖的……”
看着他如此投入的样子,我索性请涵涵扮演“大熊猫”,请其他孩子扮演小客人。“我可以吃一根竹子吗?”小客人花花试探着问。涵涵很是大方:“嗯,给你。”花花佯装“吃”竹子。“小客人们,主人还没有吃啊?你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分享呢?”话音未落,花花就主动把竹子分给了“大熊猫”和其他小客人。大家纷纷说:“谢谢!”涵涵看着手里分到的竹子,迟疑片刻,也挤出了一声“谢谢”。“哈哈哈哈哈……”小朋友们都开怀大笑起来。
其实,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文明礼貌的教育契机,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都可以借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开展。
树“榜样”靠孩子
恰逢母亲节,我组织班级幼儿一起为妈妈制作贺卡。童童一脸天真地问我:“老师,我喜欢我的奶奶,我可以给奶奶画一张贺卡吗?”“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班上的一个小机灵鬼抢着回答。不服输的涵涵也按捺不住了:“我可以给我的奶奶、姥姥都做一张贺卡!”我满心欢喜地为他比了个赞。
教师和幼儿之间客观存在着年龄差距,但幼儿之间却很容易成为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可以让表现良好的小朋友成为大家的榜样,获得其他孩子的认同和模仿。
化“感恩”到家庭
家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非凡。涵涵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果回到家中丝毫无用武之地,也就难以固化。于是,我跟涵涵约定:每天都要跟家人说十句“谢谢”。一段时间后,来接送涵涵的祖辈欣喜地向我描述着涵涵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我们家宝贝儿特别有礼貌!”
案例反思
认识:礼仪教育之重
作为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能够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品德基础,这也是幼儿因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会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行为习惯,逐渐领悟与人为善的重要意义。
互助:家园共同培养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懂礼貌,心怀感恩。幼儿园可以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提升家长自身的礼仪素养和家庭教育能力。例如,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如礼仪环境创设、卫生习惯养成、学习品质塑造等;利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家庭生活氛围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礼仪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家长的帮忙,孩子应当自然地表达“谢谢”;对于父母的关爱,孩子应该学会感恩;对于亲戚的关心,孩子也需要予以回馈。
方法:细节助推成长
说教是枯燥乏味地对幼儿进行“洗脑”,时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礼仪教育应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启发,因此,我们不妨让孩子在活动细节中,将一声声“谢谢”变成一种自然反应。
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改变,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只有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值得被肯定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此外,老师是幼儿最信任的人,是他们的榜样,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老师唯有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教师要细心地灌溉它、培育它、扶正它。一声来之不易的“谢谢”,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哼”
入园第一天,我就见到一个小朋友在教学楼门口蹦蹦跳跳地挣脱了妈妈的手,自顾自地径直向大厅走进去。我微笑着跟他打招呼,他却无意理会我,随手将墙上贴着的“欢迎你,小朋友”中的“欢”字用力撕掉。“哎,涵涵,你在干什么呢?这个不能撕,你这手怎么就是闲不住呢!”涵涵的妈妈一边追着他,一边尴尬歉意地看着我。而涵涵并不理会妈妈的劝导,又随意地将“你”字也撕掉了。
我组织所有新入园的小朋友排好队去幼儿园医护人员那里做晨检,涵涵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毫不犹豫地挡在了第一个小朋友的前面。晨检后,涵涵妈妈对他说:“涵涵,跟老师说谢谢呀!”但他充耳不闻,只是低低地对我们“哼”了一声,然后掉头就走了。
“小皇帝”
经过详细地了解,我才知道,涵涵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跟爺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祖辈承担起了照顾涵涵日常起居的责任。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儿,涵涵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般待遇。涵涵有任何需求,四位老人都会抢着去满足他,这哪里还有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呢?
涵涵的爸爸妈妈工作忙碌,在难得陪伴孩子的有限时光中,自然也是尽心竭力地讨好儿子,努力让这位“小皇帝”开心快意。
众多长辈包办代替的后果显而易见:涵涵认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只会责怪、挑剔他人,对于家人全心全意爱的付出,却不知道说一声“谢谢”。“
不谢谢”
一次,我在帮助班级保育员分发牛奶时,灵机一动,想要故意“刁难”涵涵,并教导他心怀感恩。我对他说:“涵涵,老师给你的杯子里倒了牛奶,你应该跟老师说什么呀?”涵涵一声不吭,踮起脚尝试着够我手上的牛奶杯。我顺势抬了抬手,微笑着说:“你是不是应该跟老师说‘谢谢’呀?”涵涵眼见自己拿不到牛奶,有些生气,双手叉腰,倔强地回答我:“不谢谢。”随后,他大步走回餐桌旁,气鼓鼓地盯着桌子。
一个毫无感恩之心,不会说“谢谢”的孩子,很难会通过老师简单的说教而有所变化,更何谈学会感恩呢?我一时无功而返,只能另寻他法。
教学策略
融“谢谢”于游戏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涵涵很喜欢动物,尤其是大熊猫。于是,我设计了教学活动“熊猫的客人”。活动中,我请涵涵回家和父母—起了解大熊猫的习性,然后和班级的其他小伙伴分享。涵涵高兴极了:“熊猫很可爱,喜欢吃竹子,长得胖胖的……”
看着他如此投入的样子,我索性请涵涵扮演“大熊猫”,请其他孩子扮演小客人。“我可以吃一根竹子吗?”小客人花花试探着问。涵涵很是大方:“嗯,给你。”花花佯装“吃”竹子。“小客人们,主人还没有吃啊?你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分享呢?”话音未落,花花就主动把竹子分给了“大熊猫”和其他小客人。大家纷纷说:“谢谢!”涵涵看着手里分到的竹子,迟疑片刻,也挤出了一声“谢谢”。“哈哈哈哈哈……”小朋友们都开怀大笑起来。
其实,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文明礼貌的教育契机,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都可以借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开展。
树“榜样”靠孩子
恰逢母亲节,我组织班级幼儿一起为妈妈制作贺卡。童童一脸天真地问我:“老师,我喜欢我的奶奶,我可以给奶奶画一张贺卡吗?”“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班上的一个小机灵鬼抢着回答。不服输的涵涵也按捺不住了:“我可以给我的奶奶、姥姥都做一张贺卡!”我满心欢喜地为他比了个赞。
教师和幼儿之间客观存在着年龄差距,但幼儿之间却很容易成为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可以让表现良好的小朋友成为大家的榜样,获得其他孩子的认同和模仿。
化“感恩”到家庭
家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非凡。涵涵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果回到家中丝毫无用武之地,也就难以固化。于是,我跟涵涵约定:每天都要跟家人说十句“谢谢”。一段时间后,来接送涵涵的祖辈欣喜地向我描述着涵涵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我们家宝贝儿特别有礼貌!”
案例反思
认识:礼仪教育之重
作为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能够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品德基础,这也是幼儿因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会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行为习惯,逐渐领悟与人为善的重要意义。
互助:家园共同培养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懂礼貌,心怀感恩。幼儿园可以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提升家长自身的礼仪素养和家庭教育能力。例如,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如礼仪环境创设、卫生习惯养成、学习品质塑造等;利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家庭生活氛围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礼仪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家长的帮忙,孩子应当自然地表达“谢谢”;对于父母的关爱,孩子应该学会感恩;对于亲戚的关心,孩子也需要予以回馈。
方法:细节助推成长
说教是枯燥乏味地对幼儿进行“洗脑”,时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礼仪教育应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启发,因此,我们不妨让孩子在活动细节中,将一声声“谢谢”变成一种自然反应。
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改变,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只有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值得被肯定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此外,老师是幼儿最信任的人,是他们的榜样,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老师唯有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教师要细心地灌溉它、培育它、扶正它。一声来之不易的“谢谢”,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