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照本宣科中完成第一堂课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一群学生,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面对那么多陌生的学生,感觉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紧张的是,我该教授给他们知识。
记得上第一节课之前,我担心在课堂把内容讲完了,不知怎么办,于是我精心备课了两节课的容量。
上课铃声响了,我拘谨地走进教室,想微笑,肌肉却有点僵。我感觉脸上发烫,耳根发热。我用平静地语调,故作老练地讲课堂。我尽量不看书,在我的思想深处,感觉老拿着书,那是照本宣科。这习惯是在大学受一位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一边讲,一边写,不一会内容就被我讲完了。我以为快到下课的时间了,一看表,还不到三十分钟。我有点急了,怎么办?自由发挥?不知从哪开始,思维的那根筋好象停滞了一样。没办法,我只好拿起书本,从第一个字开始,边读边讲起来。我对自己的普通话还是颇有自信的,边读边讲完后,下课铃声又响了。
我工作后的第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照本宣科中结束了。
二、课堂教学初体验
刚工作的时候,那时还处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期。“素质教育”——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学校的课堂管理是“一刀切”,不管什么课,只要你课堂安安静静,就是好的。如果闹闹腾腾的,领导准说你,认为纪律不好,认为你课堂只教不管。也许,这样的课堂要求对一些科目(比如说数理化)有一定作用,而我教是的音乐课,又是初中的音乐课,这样的要求,让我怎么办呢?
初中的学生,一个个顽皮如猴似的,在音乐课的课堂上,他们如何能静得下来?提一个问题,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求回答,有的孩子甚至离开了座位,挤到前面要求回答。为了执行学校的制度,我对一些太顽皮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把他们的行为给纠正下来。比如,下课后,我把爱调皮的学生叫到一边来,然后通过对话进行心理梳理,这样慢慢的,学生与我就成了好朋友,他们的学习、纪律便渐渐的好转,学生对我的印象也开始又了转机,上课也爱听我的课程。几年后,受我指导的学生还记得我。作为他们的引导老师,当时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三、成功教育在于点滴积累
一般学校的音乐课,大家都称为“副科”或“小科”。因为太重视文化考试科目,所以音乐课的地位更显得微不足道。
读书看报是我平日的喜好,因为课时不多,所以我空闲时间较多。课余就到学校的阅览室去,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从小喜欢文学,工作以后,除了读一些文学作品外,我又读了不少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浏览一些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报刊。渐渐地,自己也拿起了笔,写了关于音乐教育方面所谓的“论文”。
学期结束时,学校印发了一份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表,其中,就有我的名字。我自己倒没觉得什么,可是有几位老教师见到我就和我说,小伙子真不错,我们教了几十年书,也不知道论文是怎么回事。
有了老教师的鼓励,更增添了我的信心。后来,又有数篇论文陆续在市里省里的论文评比中获奖。还有一篇发表在《中小学音乐报》上,另一篇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
写文章真不容易,年轻的我一缺少音乐教学经验,二是对于教育理论的书籍读得太少。所以,在拿笔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说的话都被别人说出来了,有一点想法也是朦朦胧胧的,总之,感觉理论思想还尚未成熟。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我虽然读了许多书,但是却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四、我与素质教育
到了一所新的学校,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读教育方面的理论,读专业方面的书,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捕捉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考课堂如何更有效率,思考如何与学生交往,思考教育的民主、平等,思考如何关爱学生。于是,一口气读了好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如《和教师的谈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与民主主义》,魏书生的书,李镇西的书……
教育中,爱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实行任何其它教育的基础,有了爱,我们与学生心理距离就会接近;有了爱,我们的目光就是慈祥的;有了爱,我们的面容始终带着微笑的;有了爱,我们的每句话语都是亲切的。因为,只有爱才能唤起爱;因为,只有爱才能带给人以善以美。
教育中,平等是不可或缺的。对待学生,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吐露心声。平等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应当以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应当加以褒奖;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挫折,都应当加以安慰。平等还包括生活中的平等,我们与学生的平等,不只是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我们的教课任务,而功利地和学生平等。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也是平凡普通而亲切的人。这时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能更容易体会到老师对它的爱,学生会像对待一位朋友一样对待你。这是我读书得到的体会,也是我工作实践中所得到的亲身体会,这种体会的由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从小就喜欢读“家书”之类的书籍。
初中時候,就读过一本精选的《曾国藩教子书》,当时还没有白话译本。虽然读得半懂不懂的,但是还是从心底里喜欢。高中时,读过一本恽代英的《来鸿去雁集》,里面曾有一封给他弟弟的信,我印象很深。起因是他弟弟想放弃读大学而想去参加革命。恽代英在信中说,一个人一个月赚十元钱是生活,一个人一个月赚一百元也是生活,二者都是生活,但二者的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所以,革命虽然也需要,但更要的是有能力,读大学正是你提高能力的机会(大意如此)。还喜欢读《郑板桥家书》、《傅雷家书》、《左宗棠家书》。后来又购了全译本的《曾国藩家书》,不仅喜欢这些书的内容,更喜欢这些家书的话语方式,那么亲切,那么平易,那么饱含深情,那么博大的爱。
阅读这些书,无形中受其影响。对待学生,我也喜欢用平等的方式,亲切的话语和他们交流。我和学生之间,不喜欢“师道尊严”那一套,我不喜欢用命令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我也不喜欢自认为比学生高明。课堂上,我喜欢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让每个同学参与我的教学;我喜欢学生的畅所欲言,正反的意见,我都会包容;我喜欢让学生占据我的课堂,由他们自己完成我所交待的任务,我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
我所教的学生很多,很多毕业与未毕业的学生我都不大熟悉,但是多少次,我走在路上,或到一些单位办事,都会有学生主动招呼我,都会和我说,老师,您以前教过我,我XX届的。许多次都让我不好意思。多少年了,我忘记了他的长相,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他们却依然把老师记在心里。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高兴的呢!
我做的微不足道,但一些东西却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爱”。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洪翔中学)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面对一群学生,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面对那么多陌生的学生,感觉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紧张的是,我该教授给他们知识。
记得上第一节课之前,我担心在课堂把内容讲完了,不知怎么办,于是我精心备课了两节课的容量。
上课铃声响了,我拘谨地走进教室,想微笑,肌肉却有点僵。我感觉脸上发烫,耳根发热。我用平静地语调,故作老练地讲课堂。我尽量不看书,在我的思想深处,感觉老拿着书,那是照本宣科。这习惯是在大学受一位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一边讲,一边写,不一会内容就被我讲完了。我以为快到下课的时间了,一看表,还不到三十分钟。我有点急了,怎么办?自由发挥?不知从哪开始,思维的那根筋好象停滞了一样。没办法,我只好拿起书本,从第一个字开始,边读边讲起来。我对自己的普通话还是颇有自信的,边读边讲完后,下课铃声又响了。
我工作后的第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照本宣科中结束了。
二、课堂教学初体验
刚工作的时候,那时还处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期。“素质教育”——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学校的课堂管理是“一刀切”,不管什么课,只要你课堂安安静静,就是好的。如果闹闹腾腾的,领导准说你,认为纪律不好,认为你课堂只教不管。也许,这样的课堂要求对一些科目(比如说数理化)有一定作用,而我教是的音乐课,又是初中的音乐课,这样的要求,让我怎么办呢?
初中的学生,一个个顽皮如猴似的,在音乐课的课堂上,他们如何能静得下来?提一个问题,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求回答,有的孩子甚至离开了座位,挤到前面要求回答。为了执行学校的制度,我对一些太顽皮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把他们的行为给纠正下来。比如,下课后,我把爱调皮的学生叫到一边来,然后通过对话进行心理梳理,这样慢慢的,学生与我就成了好朋友,他们的学习、纪律便渐渐的好转,学生对我的印象也开始又了转机,上课也爱听我的课程。几年后,受我指导的学生还记得我。作为他们的引导老师,当时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三、成功教育在于点滴积累
一般学校的音乐课,大家都称为“副科”或“小科”。因为太重视文化考试科目,所以音乐课的地位更显得微不足道。
读书看报是我平日的喜好,因为课时不多,所以我空闲时间较多。课余就到学校的阅览室去,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从小喜欢文学,工作以后,除了读一些文学作品外,我又读了不少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浏览一些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报刊。渐渐地,自己也拿起了笔,写了关于音乐教育方面所谓的“论文”。
学期结束时,学校印发了一份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表,其中,就有我的名字。我自己倒没觉得什么,可是有几位老教师见到我就和我说,小伙子真不错,我们教了几十年书,也不知道论文是怎么回事。
有了老教师的鼓励,更增添了我的信心。后来,又有数篇论文陆续在市里省里的论文评比中获奖。还有一篇发表在《中小学音乐报》上,另一篇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
写文章真不容易,年轻的我一缺少音乐教学经验,二是对于教育理论的书籍读得太少。所以,在拿笔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说的话都被别人说出来了,有一点想法也是朦朦胧胧的,总之,感觉理论思想还尚未成熟。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我虽然读了许多书,但是却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四、我与素质教育
到了一所新的学校,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读教育方面的理论,读专业方面的书,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捕捉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考课堂如何更有效率,思考如何与学生交往,思考教育的民主、平等,思考如何关爱学生。于是,一口气读了好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如《和教师的谈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与民主主义》,魏书生的书,李镇西的书……
教育中,爱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实行任何其它教育的基础,有了爱,我们与学生心理距离就会接近;有了爱,我们的目光就是慈祥的;有了爱,我们的面容始终带着微笑的;有了爱,我们的每句话语都是亲切的。因为,只有爱才能唤起爱;因为,只有爱才能带给人以善以美。
教育中,平等是不可或缺的。对待学生,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吐露心声。平等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应当以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应当加以褒奖;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挫折,都应当加以安慰。平等还包括生活中的平等,我们与学生的平等,不只是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我们的教课任务,而功利地和学生平等。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也是平凡普通而亲切的人。这时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能更容易体会到老师对它的爱,学生会像对待一位朋友一样对待你。这是我读书得到的体会,也是我工作实践中所得到的亲身体会,这种体会的由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从小就喜欢读“家书”之类的书籍。
初中時候,就读过一本精选的《曾国藩教子书》,当时还没有白话译本。虽然读得半懂不懂的,但是还是从心底里喜欢。高中时,读过一本恽代英的《来鸿去雁集》,里面曾有一封给他弟弟的信,我印象很深。起因是他弟弟想放弃读大学而想去参加革命。恽代英在信中说,一个人一个月赚十元钱是生活,一个人一个月赚一百元也是生活,二者都是生活,但二者的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所以,革命虽然也需要,但更要的是有能力,读大学正是你提高能力的机会(大意如此)。还喜欢读《郑板桥家书》、《傅雷家书》、《左宗棠家书》。后来又购了全译本的《曾国藩家书》,不仅喜欢这些书的内容,更喜欢这些家书的话语方式,那么亲切,那么平易,那么饱含深情,那么博大的爱。
阅读这些书,无形中受其影响。对待学生,我也喜欢用平等的方式,亲切的话语和他们交流。我和学生之间,不喜欢“师道尊严”那一套,我不喜欢用命令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我也不喜欢自认为比学生高明。课堂上,我喜欢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让每个同学参与我的教学;我喜欢学生的畅所欲言,正反的意见,我都会包容;我喜欢让学生占据我的课堂,由他们自己完成我所交待的任务,我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
我所教的学生很多,很多毕业与未毕业的学生我都不大熟悉,但是多少次,我走在路上,或到一些单位办事,都会有学生主动招呼我,都会和我说,老师,您以前教过我,我XX届的。许多次都让我不好意思。多少年了,我忘记了他的长相,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他们却依然把老师记在心里。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高兴的呢!
我做的微不足道,但一些东西却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爱”。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洪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