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心(外一章)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天气转凉,天上的乌云盘旋着,好像它们把什么东西落在地上似的。我望着被风抽打着的树枝与摇摇欲坠的树叶,不禁想起了外公家的银杏树。
  银杏树长得最茂盛的时候,我记得是外婆还健在的那年夏天。一家人忙里忙外,但路过它的时候,只是向上望一眼就匆匆地走了,可能是因为它来到这个院子的时间太久了。据我外公说,在我妈妈小的时候,村里的生产队让每家每户都抽一根树苗,所以现在的家里便有了唯一的绿色。
  虽然我没看到银杏树的出生与成长,但我想我们就像它虚伪的朋友,当它开始显露绿色时,我们便非常关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它总会老去,总有把爱展示完的时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换来的关心就越来越少,甚至到最后只能换来一些冷漠,而它只会笨笨地奉献,因为它觉得——不管是以前赞赏它的一整天,还是现在只瞥它的一秒钟,对它来说,这都是没有变质的爱,都有同样的重量。
  今天,银杏树还是一样的银杏树,绿色还是一样的绿色,给我的爱还是一样的爱,我却不是以前的我了。我忽然想起:外公在这个秋天就要把它伐倒,我不知到它现在会想些什么。是不是想把日复一日的绿色坚持到终点?是不是想把未完成的遗憾交给大地?我不敢想,我觉得,它用绿色装饰了自己,顺便也装饰了我们,它一定不会在乎——我们是否会把它的一生仅仅只用一分钟忘掉。
  其实,能一分钟把银杏树给我们的爱忘掉也好。这样,等来年它发芽的时候,我便能用一颗爱它的心重新爱它,而不是用一颗愧疚之心去悲伤地报答。
  启明星的指引
  离开中专已经快两年了,没有语文课的日子也快两年了。
  两年前,大约是圣诞节的前几天,我们忙碌地复习着,背着书上的知识点,十分紧张,虽然我知道这不过是一次中专升大专的升段考试,并不是像高考一样,要撞个头破血流才能进到所谓可以改变人生的高级学府。虽然是中专,我们依然很努力,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或睡觉。老师也很有个性,有一次上课时,她便给我们念起了文章,我们边写作业边听,故事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不过内容我依稀还能记起——在你20岁时,你可以穿地摊上的衣服,可以吃着街边的小吃,可以……但你长大后,当你穿着地摊的衣服,当你因为经济问题无法坐进飞机的头等舱时,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失落……这个故事现在还影响着我,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4年,我进入了郑州市金融学校,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当别人家的孩子兴高采烈地上高中时;当别的孩子吹嘘着自己中考的分数时,我所面临的就只有“郑州市金融学校”这七个大字。在初中的时候,除了历史老师,我一直是所有老师的反面教材。我甚至认为,所有的老师都只喜欢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可是我想错了,咋这个学校里,我遇到了我的语文老师——赵文红,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作业,就是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我当时写的是《阿Q正传》,老师看了甚是兴奋,可能她也无法想到一个中专生竟喜欢鲁迅的文章。我很是高兴,就把语文书里的《诗经·采薇》全部背会了,而老师要求的是只背诵最后一段。
  我这个人还有些兴趣爱好,虽然语文学得不算太好,不过我喜欢写一写散文、诗歌,起因就是抒发我内心的苦闷。后来,老师知道了,就和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她没有把这些爱好归类于所谓的“不务正业”,相反,她甚至还在空间里转发我的文章。中专时期,我写的作品过于矫揉造作,老师就陪我逛操场,一圈又一圈……当她提出她的观点,有时我真的想反驳她却没有(当初我天真地认为诗歌比较讲究形式上的美感)。写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无力,灵感越来越少,老师就送了我几本外国诗集,我看完之后豁然开朗。
  那一天,雨下个不停,我和同学坐在教室里学习。忽然,语文老师抱着一摞书走到教室门口——那是外国诗集。我真的很感动,如果没有它们,我可能就放弃了。
  有时候,我也会去她的办公室坐一坐。得知她原来是教初中的,我就问她现在教这些没有上进心的中专生,是不是觉得很苦恼?老师只是呵呵一笑,我便不再问了。
  “刚才还在纷纷扬扬飘着的雪,此刻也停了。皑皑白雪映着明净的窗子,那写着‘北海亭’的布帘子,在正月的清风中,摇曳着,飘着……”这是我最喜欢读的两篇课文中的一篇——《一碗清汤荞麦面》。中专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选得好,读课文不再是为了考试,不再是为了把这些优美的文章当成得分的工具,之后就丢掉。老师每带领我们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感受。从林清玄的《好雪片片》到刘国正的《过万重山漫想》;从铁凝的《哦,香雪》到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讲的每一篇都给人心灵的震撼,而不是像初中一样,只画知识点的悲哀。
  “同学们,要注意了啊,今年的考试……”转眼来到了最后一学期,这也是我最遗憾的一学期。我们开始做卷子,背题,写作文,通常都是我们边写知识点,老师边给我们讲故事。到了最后一节课,我想了无数种可能,老师可能会再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哲理;可能再啰唆几句,让我们到大专后坚持读书,让我们……可惜老师说的是考试的注意事项。我多希望那一节语文课可以慢点结束,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堂语文课了。
  我有些失落,因为我曾想过无数种哭泣的可能,老师也许会说一些鼓励我的话,也许会让我们再把《国殇》或者《过秦论》背一遍,也许……唉,哪有这么多的也许啊,这种不似告别的告别现在想起来才更有意义,老师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考上一个好学校而已。
  “丁零零……”铃响了,是啊!像第一次下课时一样,响了,就要放学了,我们便不是中专生了,我们就长大了,我们就……
  唉,铃响了就长大了,老师还会教其他的学生,还会像现在一样,真的让人……让人感到一丝丝的伤感。
  最近知道老师快退休了,我五味杂陈,不知道我的老同学会不会和我一样。我忽然想起了以前我问的那个问题——“教中专生是不是比初中生要辛苦”。
  我看著曾经的照片,忽然知道了老师的答案:既然出席了,就必然会在某间教室里,有书、有黑板、有学生……笑着就行了……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渌煜(1998-),男,笔名野草,河南郑州人,作品见于《中华文学》《青春》《青春岁月》。
其他文献
星期六上午十点,丁忍穷沿着一条熟悉的人行道,来到一家大型超市,当他走进大厅的时候,只见宽敞豁亮的商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丁忍穷推起一辆购物车,往蔬菜区走去,忽然,他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于是赶忙停下脚步,扭头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位男士高举胳膊,手里拿着一只黑色小皮包,向他打招呼,另一只手则推着一辆购物车,朝他走来,这个人身穿一套藏青色西装,白衬衫的领口处系着一条红领带。这个人分明刚从理发店出来,
期刊
岩井俊二是中国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残酷青春题材导演”的标签深入人心,《情书》中藤井树(女)和“自己”展开深刻的回忆昔日恋人之旅,在收到莫名其妙的不知名的信时,对别人的爱恋和欲望一贯视而不见的树(女)产生了一窥究竟的欲望。本文借助精神分析相关理论解读树(女)与“自己”渡边博子之间的自我与他我产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共同追忆树(男)。  正是国中的同名同姓的树(女)与树(男)所产生的纠缠让博子恍悟
期刊
“神与物游”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神思》篇,该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与总论之首——《原道》篇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刘勰在篇中明确地将“神与物游”作为创作构思的起点提了出来,本文将针对创作主体——“神”、创作客体——“物”、构成两者联系的“游”以及主客体得以“游”的条件展开论述。  一、释“神”“物”  诗文写作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礼记·乐记》已提出物感说
期刊
张爱玲的小说在字里行间营造出苍凉的情绪氛围,这种情感的传递有一种异样的韵味,尤其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审美。挖掘文字背后的苍凉美感是张爱玲心中特有的“真善美”表达,绿与红的交织,孔雀蓝的情有独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美学意蕴,在平凡人生的真实描摹中上升至对文化和人性的总体关照。  一、绿与红的交织苍凉感尽显  对细节的描写和华丽语言的运用,反衬出苍凉的底色,这是一种交错的对照。红与绿的交织,将苍凉感
期刊
《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并召集门客编撰而成,包罗天地万物的事理。其中集中讲述音乐的有八篇,高度概括了先秦时期的音乐自然观,对音乐的来源、分类、编制、传承等进行了系统描述。由黄帝、尧帝、商汤等君王创作乐曲的史实可以看出,《吕氏春秋》中所涉及的乐论,不仅仅是在描述音乐自然观,其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世间
期刊
约翰·费斯克是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大众文化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首先阐明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界定与定义,其次深入剖析其大众文化理论中主观能动的大众观,最后围绕他的理论核心观点,指出其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存在的局限。  费斯克是当代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并出版了
期刊
《人间词话》中存在一些讨论文体的言论,展现了王国维丰富而独特的文体思想。其中文体的“演进”观是通贯王国维文体观的主线。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他反对文学今不如古的说法,但是针对一种文学体裁,他赞成今不如古的说法。  一、《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文体观  王国维认为文体与文体之间,因袭创新是文体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种文体的兴盛与衰落
期刊
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上海文坛,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来描写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分析人们的病态心理,表达他们对于都市的全新感受和体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塑造出了一批令人目眩的“摩登女郎”形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异质性和聚居性。其中,以心理分析著称的施蛰存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系统,塑造
期刊
“七贤”之名源自谢安或其家族之称述,为袁宏所记,孙盛《魏氏春秋》《晋阳秋》遂以称之。魏晋之际,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一群文人雅士,他们谈玄清议,遗落世事,以其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处世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广受争议的群体,也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他们就是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魏晋名士重视友谊的崇高价值,例如
期刊
戏剧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这样的发源时间可谓极早了。从上古至五代,戏剧一直处于发展中,但为何没有像楚辞、汉赋、唐诗那样早早地成为一代之文学呢?每一代之文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土壤,而戏曲之所以能在宋元时期发展兴盛,跟它所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一代文学终将衰落,清中叶的戏剧创作陷入衰退状态,其原因值得深思。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究了戏曲盛衰的原因。  一、戏曲在元大盛的原因  戏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