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受教育者不仅仅是被动的理论灌输对象,而是希望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好在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谈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和结合的可行性。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从理论的形成和定义来看,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后来随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形成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的先天素质上的差异,是心理差异的自然基础,而形成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决定因素,则是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这些理论,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在我们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美德和重视思想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世界无产阶级思想工作,特别是列宁创建苏联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而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无产阶级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治军的科学,是一门遵循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是主题,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政治是方向、是灵魂,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无产阶级党性,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进行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即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问题,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心理和社会关系。
从两者的内在联系看,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关于探讨心理过程产生和活动的规律、个性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的良好载体。通过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又对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两者都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两者都是从研究人有精神现象的,但是范围和层次不同。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去研究人。
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心理现象还包括感知觉等较低的层次部分。从具体内容看,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离。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思想现象是指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意识、态度等,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而一定的心理现象也能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由此,把心理学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心理学视角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对象之间缺少必要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机制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站在理论说教的高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说教灌输,缺少了感情沟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是造成心理交流缺失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被教育者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不能顺利实现。首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少充分的心理交流与沟通,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去交流沟通,另外,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机制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双方才能畅所欲言,通过彼此的充分了解进而达成默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对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与其所持想法之间的差异程度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缺乏健全有效权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如心理咨询机构。该类机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中才能真正做面对面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品质亟需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知识学习来武装自己,从而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良好的个人品格和得体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与被教育对象的亲和力,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获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做好被教育对象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这种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教育工作者只是单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要求,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也只是单从被教育者的基本条件出发,而忽视了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心理品质,从而造成教育工作者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三、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一)运用感知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直观教学,使被教育者多种器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作用,教育的效果会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更需要能为被教育者提供一些能具体感知到的感性材料,使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生动具体,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教育活动质量。在组织直观教育活动前,根据心理学关于感知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特点,要注意做好活动前的动员,讲清活动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联系各自的思想实际,带着问题找答案;在活动中帮助大家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重要现象和重要环节,提高大家的参观学习效果;在活动后组织座谈,交流心得,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些作法的运用,使活动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坚持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结合原则,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性
人的本质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特性是社会性,人作为个体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活动,所以更离不开社会和群体,因而也必将受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辅相成,群体心理是由众多个体心理中的共性和趋势构成,它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个体心理是在群体心理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并深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更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并从中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这些影响是通过群体心理影响个体心理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忽视个体心理的作用。
(三)运用需要动机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心理学中需要动机理论提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一是指人的行为发生过程,一般要经过需要—动机—行为几个环节,需要是人们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由需要而产生,行为受动机支配,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产生各种行为的内驱力。二是指人需要又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解决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问题,还应引导其心理状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被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分析自身,才能教育其能够正视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不良品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针对性、有效性,又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只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实现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史广成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凡茜,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J].理论导报,2008(5).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任锦香,王祎蓉.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贾永伟(1982—),男,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关键词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谈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和结合的可行性。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从理论的形成和定义来看,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后来随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形成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的先天素质上的差异,是心理差异的自然基础,而形成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决定因素,则是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这些理论,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在我们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美德和重视思想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世界无产阶级思想工作,特别是列宁创建苏联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而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无产阶级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治军的科学,是一门遵循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是主题,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政治是方向、是灵魂,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无产阶级党性,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进行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即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问题,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心理和社会关系。
从两者的内在联系看,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关于探讨心理过程产生和活动的规律、个性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的良好载体。通过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又对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两者都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两者都是从研究人有精神现象的,但是范围和层次不同。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去研究人。
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心理现象还包括感知觉等较低的层次部分。从具体内容看,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离。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思想现象是指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意识、态度等,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而一定的心理现象也能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由此,把心理学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心理学视角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对象之间缺少必要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机制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站在理论说教的高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说教灌输,缺少了感情沟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是造成心理交流缺失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被教育者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不能顺利实现。首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少充分的心理交流与沟通,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去交流沟通,另外,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机制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双方才能畅所欲言,通过彼此的充分了解进而达成默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对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与其所持想法之间的差异程度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缺乏健全有效权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如心理咨询机构。该类机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中才能真正做面对面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品质亟需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知识学习来武装自己,从而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良好的个人品格和得体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与被教育对象的亲和力,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获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做好被教育对象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这种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教育工作者只是单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要求,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也只是单从被教育者的基本条件出发,而忽视了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心理品质,从而造成教育工作者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三、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一)运用感知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直观教学,使被教育者多种器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作用,教育的效果会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更需要能为被教育者提供一些能具体感知到的感性材料,使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生动具体,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教育活动质量。在组织直观教育活动前,根据心理学关于感知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特点,要注意做好活动前的动员,讲清活动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联系各自的思想实际,带着问题找答案;在活动中帮助大家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重要现象和重要环节,提高大家的参观学习效果;在活动后组织座谈,交流心得,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些作法的运用,使活动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坚持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结合原则,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性
人的本质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特性是社会性,人作为个体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活动,所以更离不开社会和群体,因而也必将受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辅相成,群体心理是由众多个体心理中的共性和趋势构成,它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个体心理是在群体心理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并深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更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并从中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这些影响是通过群体心理影响个体心理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忽视个体心理的作用。
(三)运用需要动机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心理学中需要动机理论提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一是指人的行为发生过程,一般要经过需要—动机—行为几个环节,需要是人们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由需要而产生,行为受动机支配,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产生各种行为的内驱力。二是指人需要又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解决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问题,还应引导其心理状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被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分析自身,才能教育其能够正视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不良品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针对性、有效性,又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只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实现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史广成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凡茜,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J].理论导报,2008(5).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任锦香,王祎蓉.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贾永伟(1982—),男,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