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感到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不了或是体会不到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离学生太遥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更容易被理解和体会。
一、何为情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于欧美的一种认识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它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客观性,就是说,知识不再被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是个人有关世界的意义。学习就是“如何把新的学习内容与主体(即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在建构主义和新课程观的影响下,情境教学模式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情境就是学生已有经验和所要学的内容建立联系的载体。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信息;另一方面,情境也能将经过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所展现的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顽固守旧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有所认识,对课文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会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试着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比如,借助实物和图像,借助活动(表演、活动、演示等),借助语言,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借助问题,借助“背景”等。
在《套中人》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整节课设置在专案调查的情境下,以调查案件的方式授课。比如,设置了具有悬疑性的导语,用以引入情境。以“案发背景”的形式呈现背景知识。表演是更高层次的形象性活动,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套中人》这篇课文戏剧性因素很浓,语言非常幽默,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文。
在教学情境的多种类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别里科夫的死因。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一次次否定已有的假设,就会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之中,那就是别里科夫到底怎么死的。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讨论教师设置的那些问题,一步步地感受别里科夫的死因源自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最后水到渠成地落实到文章的主题,也就解决了那个疑问,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设置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套中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只是结合课文的特点,尝试着运用了几种情境设置法。总结出设置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其次,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再次,是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000)
一、何为情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于欧美的一种认识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它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客观性,就是说,知识不再被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是个人有关世界的意义。学习就是“如何把新的学习内容与主体(即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在建构主义和新课程观的影响下,情境教学模式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情境就是学生已有经验和所要学的内容建立联系的载体。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信息;另一方面,情境也能将经过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所展现的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顽固守旧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有所认识,对课文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会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试着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比如,借助实物和图像,借助活动(表演、活动、演示等),借助语言,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借助问题,借助“背景”等。
在《套中人》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整节课设置在专案调查的情境下,以调查案件的方式授课。比如,设置了具有悬疑性的导语,用以引入情境。以“案发背景”的形式呈现背景知识。表演是更高层次的形象性活动,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套中人》这篇课文戏剧性因素很浓,语言非常幽默,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文。
在教学情境的多种类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别里科夫的死因。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一次次否定已有的假设,就会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之中,那就是别里科夫到底怎么死的。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讨论教师设置的那些问题,一步步地感受别里科夫的死因源自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最后水到渠成地落实到文章的主题,也就解决了那个疑问,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设置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套中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只是结合课文的特点,尝试着运用了几种情境设置法。总结出设置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其次,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再次,是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