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aoso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話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读者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简言之,“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要通过对节奏、语调的把握来读出人物性格、思想与感情。
  一、 自读
  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事件背景、人物身份、角色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有关文章内容的示意图(见图一)。
  在这个环节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国埋下了伏笔。二是秦晋联合的原因,除了让学生明确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外,还要从“秦晋之好”这一历史渊源说起。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的开端。后来晋惠公发动大军进攻秦国,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瀛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之位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瀛,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瀛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由此可见,秦晋两国世代联姻,为他们缔结联盟打下了基础。
  二、 朗读
  要求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可做如下探讨:
  佚之狐和郑伯的对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危矣”三字要语速缓慢,语气沉重,体现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忧;“师必退”三字要读得坚决肯定,表现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理解和信任。短短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忧虑国事、知人善任、有洞察力、有预见性的大夫形象。
  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这句话,沉重而无奈,表现出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悲叹和伤感,特别要突出重读“老”和“无能”,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中,暗含着对郑伯的不满。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读时要加强语气,重读“寡人”和“过”,突出郑伯的诚恳态度和敢于自责的精神;接着指明利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在理性的分析中,又饱含着情真意切。读这段话,虚词是关键,“也”“然”“亦”“焉”读时要加强语气,注重停顿,语音延长。
  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委婉谨慎又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朗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可软弱无力;还要注意内容层次上的变化以及层次之间的停顿。第一层重在表达“既知亡矣”,目的在于转化矛盾,缓和关系,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要用臣服的姿态、诚恳的语气来打动秦伯,引起秦伯的好感。第二、三层重在分别表达“亡郑于秦无益”“舍郑于秦有益”,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处处为秦国考虑。因此,这两层朗读时态度要不卑不亢,显示烛之武旁观身份的冷静客观。前者可略显平稳,后者则要适当高亢,起到动摇和引诱的作用。第四层重在表达“晋曾背信弃义”,烛之武在层层铺垫之后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目的就是离间秦、晋的友好关系,瓦解他们的联盟,可以读得慷慨一些。第五层重在表达“晋将灭郑阙秦”。历史上晋国曾经背信弃义,做过对不起秦国的事。而现在的晋国依然野心勃勃,唯利是图,灭郑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秦国。这是烛之武对秦国的忠告,拳拳之情,殷殷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烛之武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与对秦的关心。
  晋侯对子犯说的一段话:“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段话以整句为主,说得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要读得沉稳从容。
  其后,秦晋两国的发展形势是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把握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通过范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体现“因声求气”,在朗读中把握作品的精神要旨。
其他文献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样式,还在于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走进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受诗人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所呈现的某种生命律动,进而把握诗人的生命特质,真正实现对诗歌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期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板块“号角,为你长鸣”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教材中的写作指导相对扼要,只泛泛提出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熟悉生活,要学会感受生活与人物情感,要写出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和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等纲要性指导,具体教学中,仍需进行相对细致的方法点拨。  一、观察生活——具有关注和积累意识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先要懂得个性是某个人在言行举止、思想性格、品质意志
期刊
白香山有诗《观刈麦》《卖炭翁》,杜工部有诗“三吏”“三别”,皆现实主义之名作也。现实主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刈麦》写的是唐朝农民的辛苦与不幸遭遇,并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兵役、劳役苦难以及有家难归、夫妻分离的忠实描述,表现出诗人心忧天下百姓的胸怀。历史已经远去,但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后世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所继承。与以神
期刊
每种语言都会使用特定的形态——句法手段表达信息来源,如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推测的还是转述的。必须表明信息来源的语言大约占世界语言的四分之一。以信息来源为主要语法意义的语法范畴称为“示证范畴”。在有示证范畴的语言中,常出现的语义参数包括视觉的、感觉的、传闻的、引用的、推断的、假定的(Aikhenvald2004)。本文以电视剧《潜伏》的剧本为语料来源,讨论篇章中的转述类示证表达方式。  一、语料的选择
期刊
文学创作者截取发生在逝去时代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并将其新鲜地固定在文本语言中,希求以静态的方式永存。这类似制作完成的动物标本,静态中存在无限的生命张力。语文文本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动作场景、人物对话的展现是静态无声的,但这种静态化的生命气息具有无限的张力和活力,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通往动态化的文本阅读之旅。简而言之,学生完全可以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将文本中展现的
期刊
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是最能实现审美教育的,其形象更富有情感和愉悦性。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单要注重教学程序的完美,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在上课过程中陶冶了情操。美文对人们的感染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些更容易得到学生共鸣的文章来进行审美教育。讲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美?美的种类和特点有哪些?欣赏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怎么审美?这些都能让学生对美
期刊
词类活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的认识不尽统一,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词类活用作深入探讨。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曹先擢先生说:“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
期刊
在一次全市的教学大比武中,笔者和其他参赛者拿到了《语文读本必修一》“寻找精神家园”板块的《窃读记》这篇文章。细细阅读了几遍,笔者觉得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主旨纯粹单一、感情真挚外露,是一篇高一学生完全能自主读懂的浅文。这样的文章有什么可教的呢?该如何寻找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突破点呢?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笔者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本文语言虽然浅显,可读来却让人深为所动,林海音是怎么做到的?这篇文章
期刊
《兰亭集序》是一篇东晋散文,立意深远,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杜牧《润州》中有言:“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意为大多南朝人都是开朗豁达的,东晋的人士是最风流的。《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的风流之美,这种美表现在意境美、结构美和境界美上。  一、诵读品味,感受意境之美  《兰亭集序》充满了和谐的整体美,景物具有淡雅清俊之
期刊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摄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粮。新课改后,《先秦诸子选读》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契合了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社会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执教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时,在怎么为学生所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容做了整理归类,为学生作文积累精神的底子和可用的素材。  一、心怀天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