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話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读者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简言之,“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要通过对节奏、语调的把握来读出人物性格、思想与感情。
一、 自读
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事件背景、人物身份、角色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有关文章内容的示意图(见图一)。
在这个环节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国埋下了伏笔。二是秦晋联合的原因,除了让学生明确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外,还要从“秦晋之好”这一历史渊源说起。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的开端。后来晋惠公发动大军进攻秦国,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瀛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之位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瀛,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瀛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由此可见,秦晋两国世代联姻,为他们缔结联盟打下了基础。
二、 朗读
要求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可做如下探讨:
佚之狐和郑伯的对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危矣”三字要语速缓慢,语气沉重,体现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忧;“师必退”三字要读得坚决肯定,表现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理解和信任。短短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忧虑国事、知人善任、有洞察力、有预见性的大夫形象。
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这句话,沉重而无奈,表现出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悲叹和伤感,特别要突出重读“老”和“无能”,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中,暗含着对郑伯的不满。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读时要加强语气,重读“寡人”和“过”,突出郑伯的诚恳态度和敢于自责的精神;接着指明利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在理性的分析中,又饱含着情真意切。读这段话,虚词是关键,“也”“然”“亦”“焉”读时要加强语气,注重停顿,语音延长。
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委婉谨慎又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朗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可软弱无力;还要注意内容层次上的变化以及层次之间的停顿。第一层重在表达“既知亡矣”,目的在于转化矛盾,缓和关系,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要用臣服的姿态、诚恳的语气来打动秦伯,引起秦伯的好感。第二、三层重在分别表达“亡郑于秦无益”“舍郑于秦有益”,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处处为秦国考虑。因此,这两层朗读时态度要不卑不亢,显示烛之武旁观身份的冷静客观。前者可略显平稳,后者则要适当高亢,起到动摇和引诱的作用。第四层重在表达“晋曾背信弃义”,烛之武在层层铺垫之后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目的就是离间秦、晋的友好关系,瓦解他们的联盟,可以读得慷慨一些。第五层重在表达“晋将灭郑阙秦”。历史上晋国曾经背信弃义,做过对不起秦国的事。而现在的晋国依然野心勃勃,唯利是图,灭郑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秦国。这是烛之武对秦国的忠告,拳拳之情,殷殷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烛之武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与对秦的关心。
晋侯对子犯说的一段话:“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段话以整句为主,说得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要读得沉稳从容。
其后,秦晋两国的发展形势是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把握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通过范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体现“因声求气”,在朗读中把握作品的精神要旨。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要通过对节奏、语调的把握来读出人物性格、思想与感情。
一、 自读
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事件背景、人物身份、角色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有关文章内容的示意图(见图一)。
在这个环节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国埋下了伏笔。二是秦晋联合的原因,除了让学生明确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外,还要从“秦晋之好”这一历史渊源说起。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的开端。后来晋惠公发动大军进攻秦国,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瀛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之位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瀛,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瀛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由此可见,秦晋两国世代联姻,为他们缔结联盟打下了基础。
二、 朗读
要求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可做如下探讨:
佚之狐和郑伯的对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危矣”三字要语速缓慢,语气沉重,体现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忧;“师必退”三字要读得坚决肯定,表现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理解和信任。短短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忧虑国事、知人善任、有洞察力、有预见性的大夫形象。
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这句话,沉重而无奈,表现出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悲叹和伤感,特别要突出重读“老”和“无能”,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中,暗含着对郑伯的不满。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读时要加强语气,重读“寡人”和“过”,突出郑伯的诚恳态度和敢于自责的精神;接着指明利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在理性的分析中,又饱含着情真意切。读这段话,虚词是关键,“也”“然”“亦”“焉”读时要加强语气,注重停顿,语音延长。
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委婉谨慎又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朗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可软弱无力;还要注意内容层次上的变化以及层次之间的停顿。第一层重在表达“既知亡矣”,目的在于转化矛盾,缓和关系,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要用臣服的姿态、诚恳的语气来打动秦伯,引起秦伯的好感。第二、三层重在分别表达“亡郑于秦无益”“舍郑于秦有益”,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处处为秦国考虑。因此,这两层朗读时态度要不卑不亢,显示烛之武旁观身份的冷静客观。前者可略显平稳,后者则要适当高亢,起到动摇和引诱的作用。第四层重在表达“晋曾背信弃义”,烛之武在层层铺垫之后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目的就是离间秦、晋的友好关系,瓦解他们的联盟,可以读得慷慨一些。第五层重在表达“晋将灭郑阙秦”。历史上晋国曾经背信弃义,做过对不起秦国的事。而现在的晋国依然野心勃勃,唯利是图,灭郑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秦国。这是烛之武对秦国的忠告,拳拳之情,殷殷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烛之武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与对秦的关心。
晋侯对子犯说的一段话:“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段话以整句为主,说得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要读得沉稳从容。
其后,秦晋两国的发展形势是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把握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通过范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体现“因声求气”,在朗读中把握作品的精神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