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青铜艺术,因为非常的源远流长,也因为十分的博大精深,更因为特别的技高艺巧,任何一丁点的推陈出新,都绝非易事。朱炳仁奔波干这条既有着璀璨的历史光色叉不乏复杂的现实迷阵的青铜艺术大道上,用超常的才情和非凡的勇气,把握机遇,超越传统,创造了一串串让人惊叹的艺术奇迹,也赢得了一个个令人羡慕的文化荣耀。透过“中国铜王”“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等魅力四射的耀眼光芒,可以领略到朱炳仁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简洁素净的儒雅气质和聪慧敏锐的艺术灵气。这或许才是他艺术人生最为夺目的光束。特别是在浏览了他近几年独创的“熔铜艺术”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文心意匠”的风度。正是凭借深厚的“文心”并依托深重的“意匠”,朱炳仁在苍茫的艺术朝圣路上,把实在的物态形质熔解成虚幻的心象,将世态的神情风韵冶炼成美妙的诗意。朱炳仁“熔炼形意”的方式,无疑为中国青铜文化开拓出一种熔铜艺术的新模式。
一,文心意匠:创造熔铜艺术的中国方式
宽泛地说,中国的一切艺术方法都可归结为“九方皋相马法”。干画,宋代的陈与义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画马九方皋。”于书,元代的鲜于枢讲:“不向骊黄求驵骏,书家自有九方皋”。《列子·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法”历经千百年后被西晋陆机《文赋》概括为“意司契而为匠”。中国艺术方法的本质就是两个字:意匠。而“意匠”的精髓即在“写意”。如今,许多中国艺术家已充分地意识到,“回归写意”才是东方艺术的大道。只不过这种中国式的“写意”有着“大写意”和“小写意”的程度不同罢了。有人就很坚定地把中国艺术的“意匠”称作“草书写意主义”。在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眼里,真是“世间无物非草书”。唐代孙过庭说得更具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很明显,“意匠”包含两根主心骨:一是诗的境界(“风骚之意”);二是草书笔法(“天地之心”)。当然,这里只是借用“诗歌”和“草书”来说明中国艺术方法的特征而已。
滔滔不绝地说了上述这些颇有点“玄”味的艺术理论,是想进一步表明我对朱炳仁艺术创作的敬意。在我看来,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是“诗歌”式的抒情,而不是“小说”式的叙述,是“草书”式的挥洒,而不是”楷书”式的规整;是“写意性”的意趣,而不是“工笔性”的工致。实际上,朱炳仁在熔铜艺术创作上抢占到了一块文化的高地。他显然是在探寻熔铜艺术的中国方式。如此看来,朱炳仁的熔铜艺术可称作“文心熔艺”或“文心创意”。
进一步说,朱炳仁何以能有如许的艺术担当,或者说怎么能碰上这样的艺术机遇?这于他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他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长期从事青铜艺术的创作和青铜文化的研究,成为中国铜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钻研和开发铜雕技术,特别在铜雕工艺、雕塑造型、材料结构、化学处理、物理性能、氧化着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地好学且善学。朱炳仁从小便师从父亲学书,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既继承了父亲峻厚、道劲、朴质的书法风格,又自成笔势雄浑、洒落奔放的格调。优厚的书法造诣使他对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有切身而又深刻的体悟,也让他能将绘画、雕塑和书法三种艺术样式综合运用,创作出具有东方神韵的熔铜艺术。他新近创作的一批熔铜作品虽然是以雕塑和绘画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衬托来呈现华贵而又古雅的立体美,但处处都充盈着书法的笔墨章法、线条构架和流动气势。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心意匠”的诗意表达。
正因为这样,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流溢出撩人意绪的心象和动人心扉的诗意。
二、心象:形质的熔化
中国艺术造型讲究“神似”,主张“不似之似”。这种审美追求的哲学基础显然在于老子的“似不肖”。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把“象”分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心营构”的审美意象。朱炳仁的“熔铜艺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铸鼎象物”。他很多的雕塑造型是在“离形得似”中寻求“心象”。对此,宋伟光曾用“解形熔意”来概括其特征,认为: “朱炳仁熔铜艺术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捕捉了具体的意念,于具体的意念之中熔融了可以产生联想的抽象形态,表达了他畅想于超越时空的心展意驰。”
朱炳仁曾经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铸造出“三塔一殿” (杭州雷峰塔、桂林铜塔、上海展览中心金塔和灵隐铜殿)等一大批具有开创意义的“铜建筑艺术”;也曾将铜刻新工艺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创作出“铜书法壁挂”。但严格讲来,这些不乏新意的现代铜工艺与传统工艺美术并没有本质差异。他深知,只有提高铜工艺的文化含量才有可能提升铜制品的艺术品味。他大约在2006年就开始了“文心熔艺”的新征途。具体来说,他是从常州天宁宝塔的大火历练中意外地发现了熔铜结晶体所涵藏的天趣。正是这种“无模可控的熔铸工艺”流淌出文化的神韵。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他领悟到了铜高温熔化出来的自然纹理状态与中国传统书画的人工笔墨痕迹的“异质同构”,从而使得天然与人工、客体与主体、物象与心象能浑然相接。那如真似幻的熔铜在心灵的光芒下熔进了艺术家自己的美学理想,也融人了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永恒的审美遐想。
可以看出,朱炳仁熔铜艺术作品中的残荷、芭蕉、葡萄等等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借助熔铜的特殊工艺,经由他的文心对客观物象进行“形质的熔解”所凝结成的诗意盎然的“心象”。这正是艺术家的文心与铜工艺的天趣之“化合”。
与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朱炳仁熟悉铜在铸、锻、刻不同工艺中出现的纹理美,也熟悉铜在氧化涂饰及镶、錾,镂、焊时的质感、色感、触觉和视觉。他可以将不同熔铸条件下的熔块重新配置,赋予熔铜强烈的流动感和自由性。铜的形质溶化,或行云流水,或山峦层叠,或粗犷磨砺,或细腻工巧,真是变化无穷。形质的熔炼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式的“文心雕龙”中已升华为心象的熔铸。因此,可以夸张地说,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不仅为“朐中有丘壑”的中国写意找到了新天地,而且为历史悠久的青铜艺术带来了新气象。
三、诗意:神韵的冶炼
朱炳仁很注重意蕴的开掘。从《禅意莲莲》、《玉漏迢迢尽》、《濯清莲而不妖》、《圆影覆水池》、《残荷联翩等新红》、《荷香沁彻金色秋》等作品的标题上不难感受到浓浓的诗意。他的熔铜艺术之所以能超越一般工艺美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精神攀援。
在中国,青铜艺术无论是作为象征性的礼器还是作为实用性的器具,在我们的先民生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用意,弱化了不少审美意蕴。特别是在强烈的“图解主题”中导致作品意蕴的“超重”和“板结”。占代的青铜艺术工匠们几乎是在既要取得审美协调又要获得社会效能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地开拓进取。因而,在青铜艺术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涌现出类似于“文人画”之类的“文人青铜艺术”。我不知道朱炳仁是否从中国艺术的“文脉”中看取了那浓重的“文气”,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朱炳仁身上的文人气质和诗人风度。据悉,有理工大学学历的朱炳仁后来还修完了大学中文专业课程,用现代科技和文艺思想武装起来的朱炳仁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堪称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新文人”。正因为这样,他能用文心从世界万物的神情风韵中冶炼出诗意。可以说,朱炳仁的熔钢创意工艺开启了一种新型的文人青铜艺术。这种文人青铜艺术的精神内核就是文心诗意,而它的外在形式便是具有强烈书法味的熔铜结晶体。
更确切地说,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是在高科技的熔铜工艺中冶炼诗意,是在“立意要新”和“开掘要深”的精神开发中寻求诗意。朱炳仁所创造的熔铜壁画有着科技的新奇和书画的神韵。他借鉴钢版画的制作手法,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大胆采用紫金刻铜雕的新工艺,并通过分层次分区域氧化着色,使熔铜的色彩犹如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彩”。而在深浅浓淡的层叠交错之中,熔铜结晶体又如同生动。丰富、流畅的笔墨线条。那一串串从未出现在自然界的绚美、神奇的金属光泽,让人们完全淡忘了传统青铜艺术那原始单一的深古绿的氧化色。
如果说,形质的溶解侧重于千姿百态的心象铸造,那么,神韵的冶炼便倾向于惊心动魄的诗意营构。朱炳仁在形与意的熔炼中拓新并拓展着“文心熔艺”的康庄大道。
一,文心意匠:创造熔铜艺术的中国方式
宽泛地说,中国的一切艺术方法都可归结为“九方皋相马法”。干画,宋代的陈与义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画马九方皋。”于书,元代的鲜于枢讲:“不向骊黄求驵骏,书家自有九方皋”。《列子·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法”历经千百年后被西晋陆机《文赋》概括为“意司契而为匠”。中国艺术方法的本质就是两个字:意匠。而“意匠”的精髓即在“写意”。如今,许多中国艺术家已充分地意识到,“回归写意”才是东方艺术的大道。只不过这种中国式的“写意”有着“大写意”和“小写意”的程度不同罢了。有人就很坚定地把中国艺术的“意匠”称作“草书写意主义”。在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眼里,真是“世间无物非草书”。唐代孙过庭说得更具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很明显,“意匠”包含两根主心骨:一是诗的境界(“风骚之意”);二是草书笔法(“天地之心”)。当然,这里只是借用“诗歌”和“草书”来说明中国艺术方法的特征而已。
滔滔不绝地说了上述这些颇有点“玄”味的艺术理论,是想进一步表明我对朱炳仁艺术创作的敬意。在我看来,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是“诗歌”式的抒情,而不是“小说”式的叙述,是“草书”式的挥洒,而不是”楷书”式的规整;是“写意性”的意趣,而不是“工笔性”的工致。实际上,朱炳仁在熔铜艺术创作上抢占到了一块文化的高地。他显然是在探寻熔铜艺术的中国方式。如此看来,朱炳仁的熔铜艺术可称作“文心熔艺”或“文心创意”。
进一步说,朱炳仁何以能有如许的艺术担当,或者说怎么能碰上这样的艺术机遇?这于他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他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长期从事青铜艺术的创作和青铜文化的研究,成为中国铜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钻研和开发铜雕技术,特别在铜雕工艺、雕塑造型、材料结构、化学处理、物理性能、氧化着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地好学且善学。朱炳仁从小便师从父亲学书,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既继承了父亲峻厚、道劲、朴质的书法风格,又自成笔势雄浑、洒落奔放的格调。优厚的书法造诣使他对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有切身而又深刻的体悟,也让他能将绘画、雕塑和书法三种艺术样式综合运用,创作出具有东方神韵的熔铜艺术。他新近创作的一批熔铜作品虽然是以雕塑和绘画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衬托来呈现华贵而又古雅的立体美,但处处都充盈着书法的笔墨章法、线条构架和流动气势。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心意匠”的诗意表达。
正因为这样,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流溢出撩人意绪的心象和动人心扉的诗意。
二、心象:形质的熔化
中国艺术造型讲究“神似”,主张“不似之似”。这种审美追求的哲学基础显然在于老子的“似不肖”。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把“象”分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心营构”的审美意象。朱炳仁的“熔铜艺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铸鼎象物”。他很多的雕塑造型是在“离形得似”中寻求“心象”。对此,宋伟光曾用“解形熔意”来概括其特征,认为: “朱炳仁熔铜艺术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捕捉了具体的意念,于具体的意念之中熔融了可以产生联想的抽象形态,表达了他畅想于超越时空的心展意驰。”
朱炳仁曾经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铸造出“三塔一殿” (杭州雷峰塔、桂林铜塔、上海展览中心金塔和灵隐铜殿)等一大批具有开创意义的“铜建筑艺术”;也曾将铜刻新工艺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创作出“铜书法壁挂”。但严格讲来,这些不乏新意的现代铜工艺与传统工艺美术并没有本质差异。他深知,只有提高铜工艺的文化含量才有可能提升铜制品的艺术品味。他大约在2006年就开始了“文心熔艺”的新征途。具体来说,他是从常州天宁宝塔的大火历练中意外地发现了熔铜结晶体所涵藏的天趣。正是这种“无模可控的熔铸工艺”流淌出文化的神韵。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他领悟到了铜高温熔化出来的自然纹理状态与中国传统书画的人工笔墨痕迹的“异质同构”,从而使得天然与人工、客体与主体、物象与心象能浑然相接。那如真似幻的熔铜在心灵的光芒下熔进了艺术家自己的美学理想,也融人了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永恒的审美遐想。
可以看出,朱炳仁熔铜艺术作品中的残荷、芭蕉、葡萄等等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借助熔铜的特殊工艺,经由他的文心对客观物象进行“形质的熔解”所凝结成的诗意盎然的“心象”。这正是艺术家的文心与铜工艺的天趣之“化合”。
与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朱炳仁熟悉铜在铸、锻、刻不同工艺中出现的纹理美,也熟悉铜在氧化涂饰及镶、錾,镂、焊时的质感、色感、触觉和视觉。他可以将不同熔铸条件下的熔块重新配置,赋予熔铜强烈的流动感和自由性。铜的形质溶化,或行云流水,或山峦层叠,或粗犷磨砺,或细腻工巧,真是变化无穷。形质的熔炼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式的“文心雕龙”中已升华为心象的熔铸。因此,可以夸张地说,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不仅为“朐中有丘壑”的中国写意找到了新天地,而且为历史悠久的青铜艺术带来了新气象。
三、诗意:神韵的冶炼
朱炳仁很注重意蕴的开掘。从《禅意莲莲》、《玉漏迢迢尽》、《濯清莲而不妖》、《圆影覆水池》、《残荷联翩等新红》、《荷香沁彻金色秋》等作品的标题上不难感受到浓浓的诗意。他的熔铜艺术之所以能超越一般工艺美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精神攀援。
在中国,青铜艺术无论是作为象征性的礼器还是作为实用性的器具,在我们的先民生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用意,弱化了不少审美意蕴。特别是在强烈的“图解主题”中导致作品意蕴的“超重”和“板结”。占代的青铜艺术工匠们几乎是在既要取得审美协调又要获得社会效能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地开拓进取。因而,在青铜艺术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涌现出类似于“文人画”之类的“文人青铜艺术”。我不知道朱炳仁是否从中国艺术的“文脉”中看取了那浓重的“文气”,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朱炳仁身上的文人气质和诗人风度。据悉,有理工大学学历的朱炳仁后来还修完了大学中文专业课程,用现代科技和文艺思想武装起来的朱炳仁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堪称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新文人”。正因为这样,他能用文心从世界万物的神情风韵中冶炼出诗意。可以说,朱炳仁的熔钢创意工艺开启了一种新型的文人青铜艺术。这种文人青铜艺术的精神内核就是文心诗意,而它的外在形式便是具有强烈书法味的熔铜结晶体。
更确切地说,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是在高科技的熔铜工艺中冶炼诗意,是在“立意要新”和“开掘要深”的精神开发中寻求诗意。朱炳仁所创造的熔铜壁画有着科技的新奇和书画的神韵。他借鉴钢版画的制作手法,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大胆采用紫金刻铜雕的新工艺,并通过分层次分区域氧化着色,使熔铜的色彩犹如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彩”。而在深浅浓淡的层叠交错之中,熔铜结晶体又如同生动。丰富、流畅的笔墨线条。那一串串从未出现在自然界的绚美、神奇的金属光泽,让人们完全淡忘了传统青铜艺术那原始单一的深古绿的氧化色。
如果说,形质的溶解侧重于千姿百态的心象铸造,那么,神韵的冶炼便倾向于惊心动魄的诗意营构。朱炳仁在形与意的熔炼中拓新并拓展着“文心熔艺”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