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学知识在大众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经济学道理,并希望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探询生活中蕴涵的规律,从而能为自己的经济社会实践提供指导。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视剧分集播放现象、挤公交现象、盗版横行、做好事等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揭示日常生活现象中存在的经济学道理,从而能给大家一点启示,以后在生活中能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分析
一、生活中的经济学概述
1.生活现象必有规律
日出日落,春华秋实,不管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都有规律可寻。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现象,是完全没有规律的——虽然有些现象,其规律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现象有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2.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小麦在泥土中生长——这是规律——但泥土不能解释小麦。社会发展中的私有产权能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私产;倒过来说,也没有解释能力。生活中的现象并不能说明生活中的另一个现象,能解释事实的只能是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不是另一个事实。
3.经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任何形式上的经济活动,吃喝拉撒、油盐酱醋、上班下班、炒股买基金无不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经济知识的缺乏,而忽略了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现象所累,不能理智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解之处。
二、生活中常识的经济学分析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①效用
效用表示满足,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者说是有用性 。效用是不可观测的也不可衡量的一种心理感觉,它只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假想,用来解释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各种商品上。
②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是指新增加的或者额外的意思。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1单位物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或额外的效用,即新增的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在分析效用时,提出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随着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物品,他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边际的效用量是下降的,即新增的满足感是下降的。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有两种可能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他的满足或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这就是说,人们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无穷无尽。但由于生理、心理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增加一单位某物品的消费时满足程度也最大,随着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也降低,以致当欲望消失的时候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和损害,这就是所谓“负效用”。其次是由物品本身的多样性引起的。每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消费者总是首先将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然后再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把某物品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最大,当他把第二单位用于次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相对小了,按顺序继续用下去其用途越来越不重要,其边际效用也就越来越小。
2.吃热干面的经济学分析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武汉人“过早”的保留项目就是吃热干面。很多人在又累又饿的时候视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带有扑鼻香气的热干面为最大的享受。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说:我饿得很,我要一口气吃三碗,而实际上他(她)经常是吃了一碗最多吃两碗却再也吃不下了呢。是吃饱了吗?从表面上看,是的,吃饱了当然不想吃第二碗了。
但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分析这个简单而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外在表现。对于吃热干面的人——消费者来说,吃热干面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填饱肚子或者是品尝美味,而热干面填饱肚子的功能,让消费者感到舒服的功能就是热干面这种商品的效用。但是随着热干面商品叠加并不能取得效用的叠加,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吃第一碗热干面与吃第二碗热干面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吃了第二碗再来一碗对一般人来说就是折磨了,因为消费者享受每一份热干面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负效用。如下表所示:
3.电视连续剧分集播的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各电视台都流行播映电视连续剧,但不是集中在一天或数天一气播完,而是每晚只播映两集或三集,比如前两年著名的幽默情景剧《武林外传》在中央8套首播的时候,一天只播放三集,去年央视一套热播《恰同学少年》的时候也是一晚上只播放两集,使得许多人每晚急着赶回家、按时坐在电视机前,如果有事不能连续收看,则心生遗憾。为什么电视台不将其集中在一起,从早到晚连续播映呢?
因为对消费者——观众来说,连续长时间观看节目,会产生逐渐疲劳,收视效果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即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也就是说消费者于一定时间内消费或享用同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以下表为例:
假设将电视连续剧安排于星期日一次连续播放,人们在欣赏前几集时,边际效用会有所增加,但不会维持太久,即使该电视剧非常吸引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也会感到疲劳,则边际效用开始递减。所以,没有人会连续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收视率则降低。从电视台方面看,收视率降低,广告赞助商则减少,电视台的收益也受到影响,因此,电视剧不能集中播映。这就是电视剧不能集中播放的经济学原因与解释。
三、博弈论
1.博弈
博弈论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者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博弈论是由匈牙利的数学家约翰•纽曼在一个世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家用来研究诸多经济学问题,还可以用来解释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囚徒博弈
囚徒博弈是最经典的博弈论例子,两个共同犯罪的囚犯在双方的行为(坦白或不坦白)相互作用时,如何作出决策及后果是什么,从而说明人们决策的一般规律。在“囚犯两难处境”博弈中,每个囚犯都想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刑期短),结果每个囚犯都得到了最坏的结果(刑期长)。合作(拒不交代)对双方都有利,结果却是双方不合作(都交代)。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挤公交车的现象。
3.考试作弊的博弈论分析
自古以来考试作弊的事情就非常常见,从以前的科举舞弊到现在一场普通的课程考试的作弊,可以这么说,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参考者出于各种目的不想通过塌实的学习与准备来获得好成绩而想走捷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其他舞弊者的影响,虽然这么说有点推脱责任的嫌疑,但事实上确实存在着这种影响。通过关注与了解以往的以及身边的信息我们就会发现,作弊经常不是一个人的事,作弊往往是一起“窝案”。在这方面,也有着经济学上的解释。
我们知道,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安分守己,从平时开始就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一般到了考试的时候没有人会选择作弊,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但是,在现实中,总有些学生因为贪玩或是其他原因忽视了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这些同学就会在考试的时候选择作弊来换取一个稍微好点的成绩,从而避免受到重修或是补考等的惩罚。但是,选择作弊,又会冒被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比如处分等,而且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鄙视或者介意。虽然如此,毕竟作弊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力很大,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作弊。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一些不准备作弊的同学可能也会受到作弊同学的影响,从而转变自己的态度参与作弊。
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两种选择:作弊或者不作弊。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具体如下图所示意:
甲乙参与作弊的动机与心态都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大家参与作弊与不参与作弊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大家都不选择作弊,学习好的同学会安心考试,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如果有人选择作弊,学习好的同学就有可能也选择作弊,因为他感到不公正,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回报。当然学习差的也会受到学习好的影响,他们感到自己比不过成绩好的同学,自己可能会不及格,因此会选择作弊。这就是考试作弊的简单的博弈论的分析,当然,在现实中,考试作弊的行为有更多影响因素,在本文中只是把他简单化了,作为论文分析的一个内容。
4.挤公交的博弈论分析
挤着上公共汽车是我们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应该对此也深有体会。不仅等车人多时要挤着上车,甚至只有几个人等车时,这几个人也会挤着上车。不挤上不了车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按顺序上车,每个人都能上去,而且上得更快,也省力气。如果问他们对挤车的态度,大概每个人都会指责。但你看到的现实却是人人都挤着上车。那些在理论上指责挤车的人,在现实中也不得不成为“挤车族”,因为不挤往往上不了车。为什么明明合作(排队上车)对每个人都有利,而且每个人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在现实中却难以合作呢?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其实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对每个上公共汽车的人来说,两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是“挤”与“不挤”。每种行为的结果取决于其他人的选择。如下图所示意:
你首先假设别人“不挤”。这时如果你选择“挤”,则不但可以上去还可以有座位。如果你选择“不挤”,也许能上去,但座位是没有的。两者相比,如果别人都“不挤”,你选择“挤”会更有利。如果别人选择“挤”,你也选择“挤”,起码可以上去,如果你选择“不挤”,很可能上不去。这就是说,当别人选择“挤”时,你也是选择“挤”更有利。
结论是,无论别人选择“挤”还是“不挤”,你选择“挤”都是有利的。这就是你的最优战略,或者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样,你的行为就是逢车必挤。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分析并做出选择,挤车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这又得出了与“囚犯两难处境”相似的结论:每个人都想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上车,甚至有座位),最后却得到最坏的结果〔挤一身臭汗,还不一定能上去)。合作(排队)对双方有利,结果却是对双方都不利的不合作(挤着上车)。
我国之所以存在挤车现象主要并不是因为车少人多,或交通不畅,从根本上还是精神文明程度低。但这种精神文明的建立不能仅仅靠说教。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7版),2004
2.曾康霖,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0(2)
3.王玉霞,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1999(1)
4.熊秉元,用经济学的眼光透视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张辉熊,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学政治,2007(1)
6.彭腾,生活中的经济学断想,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7.卢周来,穷人富人的经济学,海南出版社,2004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分析
一、生活中的经济学概述
1.生活现象必有规律
日出日落,春华秋实,不管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都有规律可寻。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现象,是完全没有规律的——虽然有些现象,其规律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现象有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2.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小麦在泥土中生长——这是规律——但泥土不能解释小麦。社会发展中的私有产权能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私产;倒过来说,也没有解释能力。生活中的现象并不能说明生活中的另一个现象,能解释事实的只能是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不是另一个事实。
3.经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任何形式上的经济活动,吃喝拉撒、油盐酱醋、上班下班、炒股买基金无不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经济知识的缺乏,而忽略了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现象所累,不能理智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解之处。
二、生活中常识的经济学分析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①效用
效用表示满足,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者说是有用性 。效用是不可观测的也不可衡量的一种心理感觉,它只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假想,用来解释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各种商品上。
②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是指新增加的或者额外的意思。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1单位物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或额外的效用,即新增的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在分析效用时,提出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随着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物品,他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边际的效用量是下降的,即新增的满足感是下降的。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有两种可能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他的满足或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这就是说,人们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无穷无尽。但由于生理、心理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增加一单位某物品的消费时满足程度也最大,随着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也降低,以致当欲望消失的时候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和损害,这就是所谓“负效用”。其次是由物品本身的多样性引起的。每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消费者总是首先将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然后再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把某物品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最大,当他把第二单位用于次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相对小了,按顺序继续用下去其用途越来越不重要,其边际效用也就越来越小。
2.吃热干面的经济学分析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武汉人“过早”的保留项目就是吃热干面。很多人在又累又饿的时候视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带有扑鼻香气的热干面为最大的享受。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说:我饿得很,我要一口气吃三碗,而实际上他(她)经常是吃了一碗最多吃两碗却再也吃不下了呢。是吃饱了吗?从表面上看,是的,吃饱了当然不想吃第二碗了。
但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分析这个简单而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外在表现。对于吃热干面的人——消费者来说,吃热干面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填饱肚子或者是品尝美味,而热干面填饱肚子的功能,让消费者感到舒服的功能就是热干面这种商品的效用。但是随着热干面商品叠加并不能取得效用的叠加,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吃第一碗热干面与吃第二碗热干面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吃了第二碗再来一碗对一般人来说就是折磨了,因为消费者享受每一份热干面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负效用。如下表所示:
3.电视连续剧分集播的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各电视台都流行播映电视连续剧,但不是集中在一天或数天一气播完,而是每晚只播映两集或三集,比如前两年著名的幽默情景剧《武林外传》在中央8套首播的时候,一天只播放三集,去年央视一套热播《恰同学少年》的时候也是一晚上只播放两集,使得许多人每晚急着赶回家、按时坐在电视机前,如果有事不能连续收看,则心生遗憾。为什么电视台不将其集中在一起,从早到晚连续播映呢?
因为对消费者——观众来说,连续长时间观看节目,会产生逐渐疲劳,收视效果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即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也就是说消费者于一定时间内消费或享用同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以下表为例:
假设将电视连续剧安排于星期日一次连续播放,人们在欣赏前几集时,边际效用会有所增加,但不会维持太久,即使该电视剧非常吸引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也会感到疲劳,则边际效用开始递减。所以,没有人会连续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收视率则降低。从电视台方面看,收视率降低,广告赞助商则减少,电视台的收益也受到影响,因此,电视剧不能集中播映。这就是电视剧不能集中播放的经济学原因与解释。
三、博弈论
1.博弈
博弈论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者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博弈论是由匈牙利的数学家约翰•纽曼在一个世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家用来研究诸多经济学问题,还可以用来解释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囚徒博弈
囚徒博弈是最经典的博弈论例子,两个共同犯罪的囚犯在双方的行为(坦白或不坦白)相互作用时,如何作出决策及后果是什么,从而说明人们决策的一般规律。在“囚犯两难处境”博弈中,每个囚犯都想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刑期短),结果每个囚犯都得到了最坏的结果(刑期长)。合作(拒不交代)对双方都有利,结果却是双方不合作(都交代)。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挤公交车的现象。
3.考试作弊的博弈论分析
自古以来考试作弊的事情就非常常见,从以前的科举舞弊到现在一场普通的课程考试的作弊,可以这么说,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参考者出于各种目的不想通过塌实的学习与准备来获得好成绩而想走捷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其他舞弊者的影响,虽然这么说有点推脱责任的嫌疑,但事实上确实存在着这种影响。通过关注与了解以往的以及身边的信息我们就会发现,作弊经常不是一个人的事,作弊往往是一起“窝案”。在这方面,也有着经济学上的解释。
我们知道,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安分守己,从平时开始就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一般到了考试的时候没有人会选择作弊,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但是,在现实中,总有些学生因为贪玩或是其他原因忽视了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这些同学就会在考试的时候选择作弊来换取一个稍微好点的成绩,从而避免受到重修或是补考等的惩罚。但是,选择作弊,又会冒被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比如处分等,而且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鄙视或者介意。虽然如此,毕竟作弊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力很大,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作弊。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一些不准备作弊的同学可能也会受到作弊同学的影响,从而转变自己的态度参与作弊。
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两种选择:作弊或者不作弊。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具体如下图所示意:
甲乙参与作弊的动机与心态都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大家参与作弊与不参与作弊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大家都不选择作弊,学习好的同学会安心考试,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如果有人选择作弊,学习好的同学就有可能也选择作弊,因为他感到不公正,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回报。当然学习差的也会受到学习好的影响,他们感到自己比不过成绩好的同学,自己可能会不及格,因此会选择作弊。这就是考试作弊的简单的博弈论的分析,当然,在现实中,考试作弊的行为有更多影响因素,在本文中只是把他简单化了,作为论文分析的一个内容。
4.挤公交的博弈论分析
挤着上公共汽车是我们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应该对此也深有体会。不仅等车人多时要挤着上车,甚至只有几个人等车时,这几个人也会挤着上车。不挤上不了车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按顺序上车,每个人都能上去,而且上得更快,也省力气。如果问他们对挤车的态度,大概每个人都会指责。但你看到的现实却是人人都挤着上车。那些在理论上指责挤车的人,在现实中也不得不成为“挤车族”,因为不挤往往上不了车。为什么明明合作(排队上车)对每个人都有利,而且每个人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在现实中却难以合作呢?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其实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对每个上公共汽车的人来说,两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是“挤”与“不挤”。每种行为的结果取决于其他人的选择。如下图所示意:
你首先假设别人“不挤”。这时如果你选择“挤”,则不但可以上去还可以有座位。如果你选择“不挤”,也许能上去,但座位是没有的。两者相比,如果别人都“不挤”,你选择“挤”会更有利。如果别人选择“挤”,你也选择“挤”,起码可以上去,如果你选择“不挤”,很可能上不去。这就是说,当别人选择“挤”时,你也是选择“挤”更有利。
结论是,无论别人选择“挤”还是“不挤”,你选择“挤”都是有利的。这就是你的最优战略,或者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样,你的行为就是逢车必挤。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分析并做出选择,挤车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这又得出了与“囚犯两难处境”相似的结论:每个人都想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上车,甚至有座位),最后却得到最坏的结果〔挤一身臭汗,还不一定能上去)。合作(排队)对双方有利,结果却是对双方都不利的不合作(挤着上车)。
我国之所以存在挤车现象主要并不是因为车少人多,或交通不畅,从根本上还是精神文明程度低。但这种精神文明的建立不能仅仅靠说教。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7版),2004
2.曾康霖,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0(2)
3.王玉霞,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1999(1)
4.熊秉元,用经济学的眼光透视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张辉熊,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学政治,2007(1)
6.彭腾,生活中的经济学断想,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7.卢周来,穷人富人的经济学,海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