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型即课的类型简称,是对不同的课进行分类研究,按照某种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科学课中经常分为观察课、实验课、阅读课、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讨论课等。目前,小学课堂尤其是科学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呼声不绝于耳,课堂放眼皆是。尤其是公开课,无论是教者,还是听评课的教师,脑海中闪现的多是“实验探究”是否合理,是否循序渐进,是否有效,已经很少能够听到观察课、阅读课、讨论课等课型的交流研讨了。其实,传统的观察课、阅读课、技术课、讨论课等课型,仍有其实现运用的价值与意义。
观察是对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持久的知觉过程。以“观察为主”来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型,即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同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按照搜集资料、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探究、解决问题——自由活动、巩固应用——自我评价、拓展延伸等环节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以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教学为例,旨在从教学的实战经验和点滴感悟出发,谈谈观察课在科学课上的教学策略运用。
一、搜集资料,课前准备
小学科学课中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是教他们科学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研究素材,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油菜花开了》教学前,教师要预先让学生采摘油菜花并观察,收集有关油菜花的图片、资料等,为课堂上观察探究提供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本节教学密切相关的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等情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春天到了,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你们喜欢花吗?你能说出几种花的名称呢?在学生发言后,通过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儿让学生欣赏,然后再发问:“你知道各种花的身体结构和生长过程吗?”这样,自然转移到教学主题。
三、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要体现一个“历”字,即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制订方案。制订活动方案就是为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操作程序,是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依据。活动方案包括观察什么、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质量对观察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制订活动方案又分两步。第一步,小组制订方案。在探究活动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做到人人参与制订活动方案。重视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从而制订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第二步,班级交流方案。小组制订方案后,还不是十分合理、还不够完善。可以通过班级交流、不断修改,制订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活动方案。班级交流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观察有所收获,提醒学生打算观察油菜花的什么部分?怎样观察才能更加仔细、更加清楚?观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各小组的交流,学生更加明确观察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名称是什么、每部分有什么特点等。特别是在“解剖观察”四个字边上,板书写出三个要点:由外向内、夹住基部、依序排列。教师左手拿油菜花模型,右手拿一个大镊子,先指出解剖基本程序。正式进行实际操作时,按照由外而内的原则,首先解剖萼片,接着解剖花瓣、雄蕊,然后解剖雌蕊,最后演示夹住基部解剖和依序排列在黑板的大贴袋中。
(2)观察记录。交代记录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慢慢地写下观察记录。第一,要求准确无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就记录什么,尽量详细,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第二,要求做到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第三,必须对每个现象都详细记录。第四,按一定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图画等。这一环节留足时间,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3)交流总结。①交流汇报。一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时间、科学安排,组织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讲清楚、讲透彻。及时捕捉不同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矛盾,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要清楚记下他们争论的焦点,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②归纳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概括,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指出学生观察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自由活动,巩固应用
观察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在一课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究活动,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自由活动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到课后进行。在自由活动环节,要把握一个“放”字,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动手剪、动笔写、尽情画等活动,展现油菜花的风采,升华所学知识。
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科学拓展活动,就能充分体现科学课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从而扩大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察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花,分析它们各部分的构造,并试着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并与油菜花进行对比,看看不同花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清楚小学科学课几种不同的课型,并深入解读不同课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每一种课型都能“独上枝头”,让不同的课型在课堂中绽放不同的精彩!
(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观察是对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持久的知觉过程。以“观察为主”来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型,即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同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按照搜集资料、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探究、解决问题——自由活动、巩固应用——自我评价、拓展延伸等环节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以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教学为例,旨在从教学的实战经验和点滴感悟出发,谈谈观察课在科学课上的教学策略运用。
一、搜集资料,课前准备
小学科学课中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是教他们科学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研究素材,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油菜花开了》教学前,教师要预先让学生采摘油菜花并观察,收集有关油菜花的图片、资料等,为课堂上观察探究提供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本节教学密切相关的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等情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春天到了,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你们喜欢花吗?你能说出几种花的名称呢?在学生发言后,通过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儿让学生欣赏,然后再发问:“你知道各种花的身体结构和生长过程吗?”这样,自然转移到教学主题。
三、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要体现一个“历”字,即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制订方案。制订活动方案就是为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操作程序,是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依据。活动方案包括观察什么、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质量对观察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制订活动方案又分两步。第一步,小组制订方案。在探究活动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做到人人参与制订活动方案。重视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从而制订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第二步,班级交流方案。小组制订方案后,还不是十分合理、还不够完善。可以通过班级交流、不断修改,制订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活动方案。班级交流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观察有所收获,提醒学生打算观察油菜花的什么部分?怎样观察才能更加仔细、更加清楚?观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各小组的交流,学生更加明确观察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名称是什么、每部分有什么特点等。特别是在“解剖观察”四个字边上,板书写出三个要点:由外向内、夹住基部、依序排列。教师左手拿油菜花模型,右手拿一个大镊子,先指出解剖基本程序。正式进行实际操作时,按照由外而内的原则,首先解剖萼片,接着解剖花瓣、雄蕊,然后解剖雌蕊,最后演示夹住基部解剖和依序排列在黑板的大贴袋中。
(2)观察记录。交代记录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慢慢地写下观察记录。第一,要求准确无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就记录什么,尽量详细,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第二,要求做到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第三,必须对每个现象都详细记录。第四,按一定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图画等。这一环节留足时间,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3)交流总结。①交流汇报。一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时间、科学安排,组织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讲清楚、讲透彻。及时捕捉不同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矛盾,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要清楚记下他们争论的焦点,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②归纳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概括,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指出学生观察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自由活动,巩固应用
观察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在一课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究活动,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自由活动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到课后进行。在自由活动环节,要把握一个“放”字,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动手剪、动笔写、尽情画等活动,展现油菜花的风采,升华所学知识。
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科学拓展活动,就能充分体现科学课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从而扩大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察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花,分析它们各部分的构造,并试着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并与油菜花进行对比,看看不同花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清楚小学科学课几种不同的课型,并深入解读不同课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每一种课型都能“独上枝头”,让不同的课型在课堂中绽放不同的精彩!
(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