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试卷在保持江苏高考命题特色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深入推进新高考方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改革开放40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试卷在保持江苏高考命题特色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深入推进新高考方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改革开放40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政治认同,凸显价值引领。例如:试题涉及进博会的举行,充分展示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等等。试卷加强了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考查,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对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试卷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真正落实了“一点四面”的命题基本原则。
2.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
纵观全卷,从客观题来看,易混易错知识点穿插在各个题目之间。试卷知识覆盖面广,思维要求跨度大。此外,逻辑推导题、漫画题等题型思考性较强,都很有难度。
从主观题来看,试卷强调能力立意,出现计算、图表、评析、撰写建议书等题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第34题。针对传统工艺的现状,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原理,对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3.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生活。
试卷立足现实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力求在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除时政题外,试卷还涉及增值税下调、“放管服”改革、西藏民主改革60年成就、中美贸易争端、2018中国主场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国内外重大时事,“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软世代”话题等源自现实生活的丰富题材,以及戏曲课间操、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等具体事例,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了解和思考,以及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关注和审视。
二、对今后政治备考的教学启示
1.坚持价值引领、核心素养的培养常态化。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例如,课前引导学生读报、演讲等,使其了解国内外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课堂上适时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形成政治认同。
2.夯实基础,强化思维训练,注重能力提升。
学科素养的形成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課程标准、考试说明,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考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典型易混易错知识点要特别辨识清楚,着重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一点对“边缘生”来说特别重要。
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社会热点,精心选择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感悟材料,通过多读多悟提升思维能力。通过高频率的审题训练,树立全面、精准的审题意识,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多感悟和揣摩高考真题答案,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始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在高三复习中,坚持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结合,一方面通过链接热点加深对考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善于选择能体现时代主题的时政,提升学科思维能力。
总之,2019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既立足基础,又注重能力,更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立意高远,充分彰显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价值,对今后的政治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他文献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
师生共读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下,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对师生共读模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根据全国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确定《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为: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探究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痛苦生活,体会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诞生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开展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表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