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首批433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创新课程的核心动力,以及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底层支撑。
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教育软件运用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教育软件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师生学习力、确保学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们通过营造数字文化生态,以师生运用及学校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课题研究中实践创新,形成了“文化浸润,需求导行,课题引领”的策略,引领教育软件的深度运用。
文化浸润——营造和谐的数字文化生态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与坚守,凝炼出了全校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以“教育就是播种爱”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体系。“数字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回顾我校信息化历程,具有我校特质的数字文化建设始终伴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文化就如吸引师生有效运用教育软件进行学习的强有力的磁场。在这样的磁场中,师生运用教育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与需求。1995年,李先启校长提出“建设校园信息高速路”的构想,从此我校便走上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发展之路,先后经历了“建网、建队、建库(关注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探索新型模式)”、“学科突破、深化整合(从儿童发展出发,优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学校集团化发展(优质资源均衡化)”、“新技术运用创新课堂文化”几个发展阶段。从“关注技术”、“模式探究”到“以人为本优化学科”,再到“均衡发展”,并以“课堂文化”为落脚点,这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校数字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教育软件逐渐从“前台”隐于“后台”,成为师生学习、学校发展的底层力量。师生的技术观和教育软件运用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技术就像我们离不开的空气一样浸润在学习活动中”。
伴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数字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了和谐的数字生态。在这样的数字生态文化浸润下,师生对教育软件的理解和运用始终保持着活力与激情,教育软件成为南山实验学校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必备工具。先进的数字文化已成为支撑我校师生有效运用教育软件的原动力和支持力,这也彰显出数字文化的力量。
需求导行——为师生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信息时代技术更新的速度呈几何级发展。一线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软件和网络工具,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迷失在技术的“海洋”中。这是当前学校教育软件深度运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我校经验而言,经过多年数字文化的浸润,师生已经形成了教育软件运用的特有文化。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以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为核心,提供服务支持。教学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教育软件与网络平台可能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就提供相应的软件环境。同时,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为师生创造需求,创设新的教育软件环境,用新的理念引领教育软件的深度运用。
我校“教育博客”的理性发展就是以需求为核心,推进教育软件深度运用,为师生成长提供支持服务的最好例证。早在2003年,我们便率先在全国开展“校园博客”的实践研究。区域性教育博客、课题研究博客、教研博客陆续出现,并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教育博客”。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当初那些火热的区域博客、校园博客及个人博客大多已沉寂甚至“消亡”。而我校的校园博客却从当初的“日志”形式发展成“工作平台”,从日均两千次浏览量发展到今天日均十万次的浏览量,用户从当初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四千多。这与国内其他校园博客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推进博客运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策略便是根据师生运用需求,不断改造、创新博客平台,逐步叠加新的运用功能,并在管理上给予适度引导。如我校最初的博客平台是搭建在“博客动力”公用平台上,但受公用平台网络速度、平台交互性、自主管理等局限,造成信息共享的缺失,教师们各自为政,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不便于资源的及时共享。鉴于此,我们在2004年用Oblog免费开放代码搭建了自主平台。又如,由于免费平台的功能有局限,横向沟通缺失,从2006年起,我们又对其进行了重新规划,以“教师工作平台”和“校际网络联盟”的思路自主开发,并对应用进行了整合,使其应用范围深入到学科教学中的多个专题,深入到东西部兄弟学校,并促进了多个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实施。这种“应需”的开发策略和模块化添加的系统建构方式,使教育软件运用体现了为教与学应用服务的取向。
经验证明,创设以师生发展需求、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软环境,是推进教育软件深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课题引领——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优化
课题研究是提升学校内涵品质、促进师生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多领域、多角度、多样式的课题研究,为师生提供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通过任务驱动,让师生运用软件工具来解决课程学习问题成为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软件工具搭建沟通平台,通过提供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工具等支架工具,让学生运用软件工具支持学习,提升师生学习质量。
同时,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本着“用简单工具实现丰富的教与学的过程”的思路,为师生提供零距离、零学习的简单软件工具。博客、微博、搜索工具、谷歌地球、电子杂志、概念图工具等,让师生运用简单的软件工具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零距离的简单工具让师生跨越技术障碍与技术恐惧感,开展基于技术的学习成为师生自然选择和内在需求。
最近两年,我们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多样式的教育软件,让师生根据学习需求运用相应的教育软件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开展深圳和甘肃两地远程协作学习“蚂蚁行为探究”时,首先是搭建便于两地师生及时沟通和分享的网络学习社区。两地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社区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新的研究问题。在学习社区中记录共同探究蚂蚁的全过程,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同时,网络学习社区让项目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更为开放,让学习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能及时分享研究活动进程,在多元对话中提高研究实效。网络学习社区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项目学习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和合作探究的质量,我们为学生提供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可视化支架、思维创新和交流合作的媒介支架,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提供了有力帮助。比如,深圳“蚂蚁侦探队”小组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过程中,用思维导图共同绘制出了实验探究结果。小组成员在共同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
在课题研究中,为师生提供相应的软件工具,用不同的软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师生在实践中运用和优化,提升教育软件运用的效能,师生借助教育软件开展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营造和谐的数字文化生态环境是教育软件运用的核心所在。在和谐、先进的数字文化浸润下,让师生开展基于教育软件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然习惯。
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教育软件运用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教育软件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师生学习力、确保学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们通过营造数字文化生态,以师生运用及学校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课题研究中实践创新,形成了“文化浸润,需求导行,课题引领”的策略,引领教育软件的深度运用。
文化浸润——营造和谐的数字文化生态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与坚守,凝炼出了全校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以“教育就是播种爱”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体系。“数字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回顾我校信息化历程,具有我校特质的数字文化建设始终伴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文化就如吸引师生有效运用教育软件进行学习的强有力的磁场。在这样的磁场中,师生运用教育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与需求。1995年,李先启校长提出“建设校园信息高速路”的构想,从此我校便走上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发展之路,先后经历了“建网、建队、建库(关注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探索新型模式)”、“学科突破、深化整合(从儿童发展出发,优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学校集团化发展(优质资源均衡化)”、“新技术运用创新课堂文化”几个发展阶段。从“关注技术”、“模式探究”到“以人为本优化学科”,再到“均衡发展”,并以“课堂文化”为落脚点,这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校数字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教育软件逐渐从“前台”隐于“后台”,成为师生学习、学校发展的底层力量。师生的技术观和教育软件运用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技术就像我们离不开的空气一样浸润在学习活动中”。
伴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数字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了和谐的数字生态。在这样的数字生态文化浸润下,师生对教育软件的理解和运用始终保持着活力与激情,教育软件成为南山实验学校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必备工具。先进的数字文化已成为支撑我校师生有效运用教育软件的原动力和支持力,这也彰显出数字文化的力量。
需求导行——为师生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信息时代技术更新的速度呈几何级发展。一线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软件和网络工具,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迷失在技术的“海洋”中。这是当前学校教育软件深度运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我校经验而言,经过多年数字文化的浸润,师生已经形成了教育软件运用的特有文化。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以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为核心,提供服务支持。教学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教育软件与网络平台可能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就提供相应的软件环境。同时,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为师生创造需求,创设新的教育软件环境,用新的理念引领教育软件的深度运用。
我校“教育博客”的理性发展就是以需求为核心,推进教育软件深度运用,为师生成长提供支持服务的最好例证。早在2003年,我们便率先在全国开展“校园博客”的实践研究。区域性教育博客、课题研究博客、教研博客陆续出现,并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教育博客”。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当初那些火热的区域博客、校园博客及个人博客大多已沉寂甚至“消亡”。而我校的校园博客却从当初的“日志”形式发展成“工作平台”,从日均两千次浏览量发展到今天日均十万次的浏览量,用户从当初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四千多。这与国内其他校园博客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推进博客运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策略便是根据师生运用需求,不断改造、创新博客平台,逐步叠加新的运用功能,并在管理上给予适度引导。如我校最初的博客平台是搭建在“博客动力”公用平台上,但受公用平台网络速度、平台交互性、自主管理等局限,造成信息共享的缺失,教师们各自为政,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不便于资源的及时共享。鉴于此,我们在2004年用Oblog免费开放代码搭建了自主平台。又如,由于免费平台的功能有局限,横向沟通缺失,从2006年起,我们又对其进行了重新规划,以“教师工作平台”和“校际网络联盟”的思路自主开发,并对应用进行了整合,使其应用范围深入到学科教学中的多个专题,深入到东西部兄弟学校,并促进了多个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实施。这种“应需”的开发策略和模块化添加的系统建构方式,使教育软件运用体现了为教与学应用服务的取向。
经验证明,创设以师生发展需求、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软环境,是推进教育软件深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课题引领——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优化
课题研究是提升学校内涵品质、促进师生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多领域、多角度、多样式的课题研究,为师生提供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通过任务驱动,让师生运用软件工具来解决课程学习问题成为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软件工具搭建沟通平台,通过提供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工具等支架工具,让学生运用软件工具支持学习,提升师生学习质量。
同时,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本着“用简单工具实现丰富的教与学的过程”的思路,为师生提供零距离、零学习的简单软件工具。博客、微博、搜索工具、谷歌地球、电子杂志、概念图工具等,让师生运用简单的软件工具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零距离的简单工具让师生跨越技术障碍与技术恐惧感,开展基于技术的学习成为师生自然选择和内在需求。
最近两年,我们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多样式的教育软件,让师生根据学习需求运用相应的教育软件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开展深圳和甘肃两地远程协作学习“蚂蚁行为探究”时,首先是搭建便于两地师生及时沟通和分享的网络学习社区。两地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社区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新的研究问题。在学习社区中记录共同探究蚂蚁的全过程,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同时,网络学习社区让项目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更为开放,让学习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能及时分享研究活动进程,在多元对话中提高研究实效。网络学习社区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项目学习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和合作探究的质量,我们为学生提供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可视化支架、思维创新和交流合作的媒介支架,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提供了有力帮助。比如,深圳“蚂蚁侦探队”小组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过程中,用思维导图共同绘制出了实验探究结果。小组成员在共同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
在课题研究中,为师生提供相应的软件工具,用不同的软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师生在实践中运用和优化,提升教育软件运用的效能,师生借助教育软件开展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营造和谐的数字文化生态环境是教育软件运用的核心所在。在和谐、先进的数字文化浸润下,让师生开展基于教育软件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