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制度视角下的“考试周”现象成因及对策探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76155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以考试制度为视角,从考试观、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四个方面分析“考试周”现象产生的原因。改善“考试周”现象,需要转变考试观念、明确考试目标、改变考试形式、拓宽考试内容。
  关键词 考试周 考试制度 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Examination Wee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s Examination System
  ——A Survey Based on Two Universities in Huangshi of Hubei Province
  CHEN Haiyan, LI Hui, CHENG Yujiao, TIAN Hao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The author takes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s the perspective, analyze "exam week" phenomenon resulting from the examination concept, test objectives, test forms, exam content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Improvement "exam week" phenomenon, you need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the exam, the exam objectives clearly, changing the examination form, broadening the exam content.
  Key words examination weeks; exam system;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考试周”指在大学考试前一或两周,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甚至食堂等场所疯狂占位,进行整日整夜学习行为的一种现象。笔者从高校考试制度的角度出发,对湖北黄石市湖北师范学院和湖北理工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考试观、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探析高校出现“考试周”现象的原因。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解考试制度对“考试周”现象形成的影响,笔者对湖北黄石市文科高校湖北师范学院和理科高校湖北理工学院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回收率为94.6%,调查对象中男生128人(48.3%),女生137人(51.7%);大一学生163人(61.5%),大二学生87人(32.8%),大三学生11人(4.2%),大四学生4人(1.5%);理科生171人(64.5%),文科生94人(35.5%)。调查围绕考试观、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四个方面,共26题。报告以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有较高可信度。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考试观不合理,“60分万岁”和“考高分拿奖学金”依旧盛行
  考试的功能主要是:整合专业知识,检验学习成果,测评学生潜力,监督和反馈功能。但是由于现在的大学过分强调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定和进行奖励的作用,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考试观,要么60分及格就行,要么考高分拿奖学金,这样无形加剧了学生对期末成绩的功利化倾向。
  表1 学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要求(%)
  从表1可见,当询问学生对期末考试要求时,60.3%学生选择“越高越好”,25.7%学生选择不高不低,13.6%学生要求只要及格就行;当询问成绩越高越好动机时,近一半学生为拿奖学金,因为期末成绩是评定奖学金的主要标准;少部分同学认为在校学习能拿毕业证就行。
  在不合理的考试观影响下,学生学习目的变成应付考试,忽视课堂学习,仅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达到“及格”和“拿奖学金”目的,满足短期虚荣投资行为。
  2.2 考试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检验和能力考查流于形式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手段,但现行高校考试只重过程组织和成绩评定,轻考试结果反馈;高校考試的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重点点拨和解惑的回应。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如表2显示:
  表2 学生对期末考试最大意义的看法(%)
  从表2可见,仅37.4%学生认为期末考试最大意义是检验平时学习成果,17.4%和42.6%的学生认为是帮助获得学分的工具和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在对数名学生访谈的基础上得知,他们认为大学考试只是一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其根本无法考核平时学习成果,也无法检验教学效果,成绩高低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考试能力。
  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不再在意教学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老师也不再在意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老师为了考试而出题”。老师考前定范围、画重点,降低考试的激励作用,致使学生在考试前强化记忆、复习重点,怀有投机取巧和“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又是导致“考试周”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考试形式单一陈旧,“书面测试”和“一次性”模式仍占主导
  现在高校考试形式主要是“书面测试”,即教师据考查内容出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在卷面上书写答案;考核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学生成绩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考试“一次性”指只采取一次考试就评定学生成绩;该形式考试容量和时间固定,在反映教学过程和学科特点时具主观性和狭隘性。这种单一考试形式过分夸大了期末考试成绩的作用,忽略学生平时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   表3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情况(%)
  从表3可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高校某门课程的成绩的比重达63.4%,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的仅有26.0%,5.3%的学生认为他们课程考核方式是以平时成绩为主。
  单一的考试形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直接导致学生不会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到平时学习中,也不注重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学习倦怠,为考试过关,愿在考试前用一到两周强化记忆考点。
  2.4 考试内容面窄、死板,“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是主要考试手段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出题意图、范围和题型等。访谈发现,考试主要由任课老师出题,老师为完成任务多简单摘选或滕录,各学年考试内容一致且甚少涉及实践;内容侧重教材和笔记,使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多只需记诵即可回答,甚少涉及类似论述题、案例分析等考察学生思维的主观题。考试内容面窄、死板,导致学生考前采取“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手段来通过考试。
  表4 学生应对期末考试采取手段的情况(%)
  从表4可见,仅20%学生重视平时学习,高达72.1%学生选择考试前突击的方式准备期末考试,为6.4%和1.5%学生选择随便看看和裸考。
  任课老师考前画重点缩小考试范围,题型主要是记忆的客观题,卷面成绩是最终成绩的主要部分,均使学生倾向考前背知识点或做练习来达过关目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消退的时间很快;由于考试安排在学期末,学生更加愿意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这也导致“考试周”现象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
  3 改善措施和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考试观、考试目标、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3.1 帮助学生树立合理考试观,弱化期末考试成绩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面对学生“60分万岁”和“考高分拿奖学金”这样带有功利性的考试观,学校应加以纠正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观,最重要的是要弱化期末成绩的影响力,任课老师要增加考查平时成绩和综合能力,从源头上杜绝“考试周”的产生。
  3.2 明确考试目标,重视教学效果检验和能力考查
  考试目标的不明确,学生逐渐沦为考试“机器”,不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学校需要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验、轻努力,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和掌握技艺的准确熟练为标准的评量、选拔人才的考试目标;要树立以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质量为一体,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评量、选拔人才的考试观。另外,在设立考试目标时,要突出教学效果检验和学生能力考查,督促老师平时教学和学生平时学习,积极削弱“考试周”现象。
  3.3 改变考试形式,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设置考试模式
  单一、陈旧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心存侥幸和投机心理,导致不重视平时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所以,改善“考试周”现象必须改变“书面测试”和“一次性”考试模式。任课老师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考试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模式,学生就不会仅仅关注期末成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弱化“考试周”现象。
  3.4 拓寬考试内容和范围,明确考试意图和增加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面窄、死板等缺陷导致学生寻求在考前以背诵、训练等简单手段备考,最终形成了“考试周”现象。从长远上看,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明确考试意图,考试是为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拓宽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要反映该门课程的精髓,并不是简单识记几个知识点,还要注重课程目前研究状况、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体现在考试中;要增加考试题型,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这样学生会将注意力转向提高能力,减少“考试周”现象。
  参考文献
  [1] 孙永清,周健.国内外高等学校考试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 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议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 钟琳.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4] 祝遵宏.论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08(1).
其他文献
摘 要 艺术概论是一门承担着覆盖所有艺术学科门类的人文教育与美学教育基本作用的课程。本文将根据当下综合性大学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回归文化与文本”教学理念,以更好地解决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艺术概论 回归文化与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turn Culture and Text  ——Comprehensive universi
期刊
摘 要 通过总结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对不同形状绕流物体受力进行风洞实验研究,探索一条力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使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得以提升,实验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课堂真正迁移到了实验室,知行合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绕流物体 雷诺数 大学生创新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
期刊
摘 要 熊希龄诗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诗忧时伤世,爱国爱民,彰显出挚爱眷恋亲朋之情以及志当高远、奋励向上之感。其诗歌艺术创获较多,将笔触伸到广阔的社会,洋溢着写实情绪;诗作富有生活情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委婉细腻。  关键词 熊希龄 诗歌 诗情 诗趣 诗艺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Poetry Emotion, Poetry Interest, Poetry Art  
期刊
摘 要 余华的《第七天》是他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温情作品,虽然全篇内容整体看去,仍然让人无法摆脱感觉这是作者本身一贯的叙事态度,冷漠、暴力、死亡、血腥等等,但从故事的延展性和主人公“七天遭遇”来看,我们在作品越接近最后的“时间关头”时,越能体会作者本人的叙述变化和转变,那种温和、平静以及非常朴素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原来一味充斥的冰冷生硬的叙述之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关键词 文本 张力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延边大学的自动贩卖机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结果,并对自动贩卖机的设置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自动贩卖机 支付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Campus Vending Machine Usage Survey  ——Take Yanbi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LI Me
期刊
摘 要 高校档案室的设立,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规范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又是实现服务师生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综合档案室为例,结合其在设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四个方面简要阐述高校档案设立必须具备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 高校档案室 设立 保障条件  中图分类号:G47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Security Conditions t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最有力支柱和力量,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工作,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入手,对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骨干 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
期刊
摘 要 科技信息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全社会的深刻改革,同时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手段走进高校教育课堂是必然的趋势,科技信息进步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在体现在高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运用于高校教学课堂上的先进科学信息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等。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教学改革经验,详细分析了科学信息技术的
期刊
摘 要 班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磁场,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所在,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班级文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科学中的研究课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整合了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方面的综合要素,形成了师生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为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学生发展提供重要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组织在学生生活及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由于组织性质、组织氛围等因素的不同,高校学生组织成员参与程度也相对应有所不同。本文将以南京某高校为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参与程度区分出参与动机、参与强度与参与效果三个维度,进而探索影响学生个体在组织中参与程度的因素。本文认为,组织性质和组织承诺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动机、强度与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