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的方法,要注重学习情境的搭建,进行计算理论与方法的引导,合理的鼓励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最终的计算能力提升成效。具体的操作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保证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多做学生在技巧、规律上的引导,避免陷入单一的问题中,掌握方法可以有效地应对多种计算问题。原有的题海战术、大量的机械式运算已不再适用,广大教师应该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有效地掌握计算。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教学方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而在教学中怎样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定要重视的问题。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的关注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导向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专门的一项技能,更不仅仅是指提升数学能力,它要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基础知识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又高于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数学的本质,同时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各个问题以及涉及的纲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从而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学生机械听课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方式中,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进行授课。此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数学本身的定位设置合理的教学导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采取一系列范式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和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学习思路,并在学习思路的带领下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的数学活动有很多,这里也从常见的四种活动来分析计算教学的有效进行。第一,游戏活动。这种活动的游戏性质非常突出,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最为经典的游戏就是“逢七过”,能够锻炼学生对于7的倍数的敏感程度,同时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将计算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场景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与使用数学计算的相关知识。比如可以进行超市购物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等角色,通过商品买卖来引导他们进行各个商品价格的计算,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记忆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将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融入到儿歌、绕口令等载体中,并让学生记忆这些载体。这样以后,学生就能够透过这些载体来更好认识计算定理与公式,快速掌握那些比较难的计算问题。第四,竞赛活动。小学生自身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突出,教师也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在一些趣味性计算问题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分组组内抢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
四、落实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在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巩固练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习题结果,设计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不同的练习题目。例如,在教学有关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甲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布置有难度的练习题目;乙层次的学生的是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就要为他们布置难度适中的题目;丙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就要为他们布置比较简单的题目。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对其在数学学习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其中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应得到必要的重视。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各点虽不全面,但相信只要能认真落实以上各点,必将能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娟,张彩琴,李亚群.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索[J].新西部, 2016(13):170.
[2] 郭应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6(10):35.
[3] 张小曼.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J].读写算:教師版,2016(37):23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教学方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而在教学中怎样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定要重视的问题。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的关注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导向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专门的一项技能,更不仅仅是指提升数学能力,它要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基础知识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又高于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数学的本质,同时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各个问题以及涉及的纲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从而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学生机械听课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方式中,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进行授课。此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数学本身的定位设置合理的教学导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采取一系列范式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和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学习思路,并在学习思路的带领下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的数学活动有很多,这里也从常见的四种活动来分析计算教学的有效进行。第一,游戏活动。这种活动的游戏性质非常突出,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最为经典的游戏就是“逢七过”,能够锻炼学生对于7的倍数的敏感程度,同时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将计算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场景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与使用数学计算的相关知识。比如可以进行超市购物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等角色,通过商品买卖来引导他们进行各个商品价格的计算,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记忆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将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融入到儿歌、绕口令等载体中,并让学生记忆这些载体。这样以后,学生就能够透过这些载体来更好认识计算定理与公式,快速掌握那些比较难的计算问题。第四,竞赛活动。小学生自身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突出,教师也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在一些趣味性计算问题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分组组内抢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
四、落实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在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巩固练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习题结果,设计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不同的练习题目。例如,在教学有关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甲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布置有难度的练习题目;乙层次的学生的是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就要为他们布置难度适中的题目;丙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就要为他们布置比较简单的题目。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对其在数学学习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其中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应得到必要的重视。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各点虽不全面,但相信只要能认真落实以上各点,必将能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娟,张彩琴,李亚群.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索[J].新西部, 2016(13):170.
[2] 郭应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6(10):35.
[3] 张小曼.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J].读写算:教師版,2016(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