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的主线!在小学语文现行教材内容的编写中亦蕴含着丰富广泛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和平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小到孝敬父母、文明礼貌、道德修养、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其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各种各样的意境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根据教材内容中意境的广泛性来深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呢?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色彩。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寓意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这一极强的人文性的色彩,不仅形式生动、形象、具体;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到“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的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父亲用平实无华、朴素的语言告诫我们:“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运用人文性的语言色彩鞭策我们从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可谓是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着殷切的期盼!更是借物喻人,揭示花生不图虚名,勉励下一代默默奉献的品格!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中彩那天》中,“父亲”面临道德抉择的矛盾心理与诚实守信的本质时,毅然以身教育子女不能因利诱而迷失道德良知的底线!突出课文的中心: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又如《尊严》中:石油大王哈默在逃难过程中不接受怜悯的施舍与不劳而获的拥有。在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中仍坚持劳动换取食物的意志!是啊!正如文中杰克逊大叔在把女儿许配给哈默时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父亲”用诚实、有信用的心灵守住了道德底线,为自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无形的心灵财富!也为子女留下了诚信、以诚待人、真诚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又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中,“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却因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小时而不得不由“得意——惊讶——祈求——放鱼”这一强烈的心理变化。揭示并告诫人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与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道德它不受法律约束,却是文明的象征、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更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又一特点。
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课文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呈现在师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人文性、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及广泛性学科特点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不可替代内在本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深化及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向呢?
一、注重感知、引领感悟
语文教学中: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指导学生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明情、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并善于抓住课文中字、词、句听说读写的渗透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课文内容及文中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悲喜、共爱恨的感悟,不自觉的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犹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这种由感知到感悟的情感经历将使学生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震撼,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诱发其成长的积极因素。
二、创设情趣、尝试体验
根据小学生的特有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创设情趣,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如《钓鱼的启示》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趣,让学生真正体会“我”钓到鱼后的得意,再由惊讶到祈求的强烈心理感应!直至“被迫”放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尝试体验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的同时,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感染情感效应的共鸣。即完成教育教学由“钓鱼”得到的启示,又过渡与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三、培养习惯、成就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应提到一个更高的认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影响有着很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就是说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从小的教育与感化。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的深化与渗透,不断促进学生个体与全体共性意识的发展。
四、切合实际、落到实处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还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切合实际,从现有的题材、素材出发,展开引导、促进深化、落到实处。并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相关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及说明怎样做才是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并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是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决心。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理念。把现有的素材内容的情感意识与实际生活中情感效应有机的结合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又一突破口。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导和深化德育教育的功能,并在拓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引领学生先知先觉的感悟;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尝试体验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及情感效应。不断的深化和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且能根据实际题材因素促进、落实教育教学功能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新教育教学理念得以不断的更新与成长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教育教学的努力的方向!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色彩。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寓意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这一极强的人文性的色彩,不仅形式生动、形象、具体;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到“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的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父亲用平实无华、朴素的语言告诫我们:“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运用人文性的语言色彩鞭策我们从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可谓是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着殷切的期盼!更是借物喻人,揭示花生不图虚名,勉励下一代默默奉献的品格!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中彩那天》中,“父亲”面临道德抉择的矛盾心理与诚实守信的本质时,毅然以身教育子女不能因利诱而迷失道德良知的底线!突出课文的中心: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又如《尊严》中:石油大王哈默在逃难过程中不接受怜悯的施舍与不劳而获的拥有。在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中仍坚持劳动换取食物的意志!是啊!正如文中杰克逊大叔在把女儿许配给哈默时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父亲”用诚实、有信用的心灵守住了道德底线,为自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无形的心灵财富!也为子女留下了诚信、以诚待人、真诚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又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中,“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却因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小时而不得不由“得意——惊讶——祈求——放鱼”这一强烈的心理变化。揭示并告诫人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与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道德它不受法律约束,却是文明的象征、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更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又一特点。
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课文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呈现在师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人文性、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及广泛性学科特点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不可替代内在本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深化及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向呢?
一、注重感知、引领感悟
语文教学中: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指导学生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明情、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并善于抓住课文中字、词、句听说读写的渗透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课文内容及文中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悲喜、共爱恨的感悟,不自觉的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犹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这种由感知到感悟的情感经历将使学生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震撼,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诱发其成长的积极因素。
二、创设情趣、尝试体验
根据小学生的特有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创设情趣,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如《钓鱼的启示》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趣,让学生真正体会“我”钓到鱼后的得意,再由惊讶到祈求的强烈心理感应!直至“被迫”放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尝试体验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的同时,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感染情感效应的共鸣。即完成教育教学由“钓鱼”得到的启示,又过渡与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三、培养习惯、成就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应提到一个更高的认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影响有着很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就是说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从小的教育与感化。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的深化与渗透,不断促进学生个体与全体共性意识的发展。
四、切合实际、落到实处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还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切合实际,从现有的题材、素材出发,展开引导、促进深化、落到实处。并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相关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及说明怎样做才是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并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是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决心。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理念。把现有的素材内容的情感意识与实际生活中情感效应有机的结合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又一突破口。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导和深化德育教育的功能,并在拓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引领学生先知先觉的感悟;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尝试体验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及情感效应。不断的深化和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且能根据实际题材因素促进、落实教育教学功能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新教育教学理念得以不断的更新与成长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教育教学的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