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画系老年学员平均年龄较为年长,具有老年人的普遍特质,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但记忆力逐渐下降,受家庭情况影响较明显,学员的文化基础和书画基础又参差不齐,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授课中以“因老施教”为原则,去发现学员们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探寻适合老年人学习国画的方法。国画学习,从古至今是从临摹入手,再进行写生和创作,但老年大学并非全日制学校,课程安排与其他专业学校不同,一周一次两小时的学习让记忆力不佳的老年学员极易遗忘,所以我们的课程安排以基本技法和名画临摹为主,考虑到老年人的安全,外出写生课程安排较少,但要想真正提高学员的绘画水平,拿出过硬的创作作品,没有实景写生这个过程是很难达到的。
关键词:老年学员 山水画 写生 课程
写生是绘画中直接面对物象进行描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通常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分成“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像写生”等多种形式。写生目的也各有不同:有为提高技法的;有为收集素材的;有为体验生活的;也有现场对景创作的。之所以会诞生写生,是因为人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细节,凭记忆作画会丢失很多精彩的细微之处。写生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多变的光影变化,抓住物象的细节进行创作。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以写生来搜集素材和创作,而古代的中国画家主要依靠看和记忆。许多知名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大多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传统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是一大原因,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是黄公望遍览富春山周围景色,用多年时间创作而成,并不是现场对某一处景详细描绘。所以画虽构图宏大、意境悠远,但在光影的变化和对象的细节描绘上就稍逊于西方。近现代画家越来越重视写生,运用现代的速写工具外出搜集素材,对景描绘。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一批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改变了中国画传统面貌,表现出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如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师都有大量的写生精品之作,傅抱石独创“抱石皴”,陆俨少描绘云水一绝,李可染对山体的背光效果表现技法。从此,写生进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写生课程是目前各大艺术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他省市的老年大学也有或多或少的外出写生课程,我们常州老年大学的写生课程也在初步探索中,一般以收集素材和提高绘画技法的目的为主。我将在本篇中与大家交流一些我在教学中学习和探索的初步经验。
一、写生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研究性和规律化,教学易形成模式化,教学思维定式化,长久以往,教学反反复复,效果无甚改变,学员必然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特别是老年学员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空间,对于兴趣乏味的课程必然会放弃转而学习其他。户外写生可以打破固有的模式,让学员置身于美景之中,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教师与学员拉近距离,放松作画。有计划地安排户外写生课必然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压力。
仲秋,正是户外写生的好时节。我带领山水画班的学员,到未园上了五次写生课。第一次面对真实景物,学员们起初是兴奋期待之余又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先选择适宜写生的场景。为学员们讲解如何挑选适合写生的景物,如何确定角度,如何用手中之笔目测物体长、宽或高和画面的构图法,从一树一石开始,将平时临摹的树石皴法在写生中灵活应用,从而勾画出景色的受光、阴阳和立体感。我一边讲解,一边现场为学员示范,经过指导后,学员们个个精神抖擞,面对写生对象,选取喜欢的造型角度,拿起绘画工具,仔细地观察景色,以自然为师,认认真真地照景描绘,不一会,迎风挺立的松柏和奇形怪异太湖石跃然纸上。第一课的成果让同学们信心倍增,后面几课大家的取材宽泛起来,有的人在描绘建筑物,也有的人在描绘小桥流水,在画的过程中我也认真进行辅导。因为与在教室上课的环境不同,写生环境中的蓝天、白云、绿树等,让学员们兴致高昂,心情也如天空一样晴朗,笑脸好似鲜花一般绽放。“形式新颖,技法新鲜,收获很大。”学员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二、写生可以帮助学员认识所画景物,知行合一
山水画不同于花鸟画、人物画,花鸟鱼虫和人物在我们周围,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比较便于室内写生,但山水画的描绘对象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平时只能看到一些常见的树木,与课程中所临摹的宋元青山秀水相去甚远,在讲授基本的山水画基础技法中的各种山石皴法时,因为平时所见较少,学员很难在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去画。平时在路边、公园和园林中我们能见到不少树木,但如何与画面中形态各异、种类丰富、疏密得当的树联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谓作画时应“胸有成竹”,当学员们“胸中无竹”,只是照搬老师示范,画不出竹的质感,自然感觉困难和乏味。我虽已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员们展示各种与皴法相对应的山石,各种不同姿态的树,但终归不如学员们亲自到真山真水中去体会。
三、写生可以帮助学员强化绘画基本功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然而艺术又高于生活,对于学员来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从古至今,历代知名画家都提倡“师法自然”,五代画家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宋朝画家郭熙提倡“身即山川而取之”,清代画家石涛写下“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都曾向自然学习,以此来不断精进画技。
在初级学习阶段,我们在课堂上通过临摹学习基本技法,在笔法、墨法等方面打下一定基础,但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写生也是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写生是用画笔记录下当时的景象,但又不是完全照搬下来,只有通过写生的磨炼,才能让学员将课堂临摹所学灵活和综合运用到画面上。
如我们在园林中写生时、柳树、松树我们都在课堂上临摹练习过,分别分析了其干根、枝、叶的画法,但当真正面对枝杈纷呈的树时,却依然不知如何处理。对此,我先给他们示范画了一棵松树,我边画边讲解过程,告诉他们选择主要的、姿态比较有特色的树枝,其余杂乱的树枝可删减或是用比较淡的墨色画在主枝的后面,分出主次和前后,树干皴法可按平时临摹的鱼鳞皴来画。经过这样的示范和讲解,学员们有所领悟,再动手就比之前有把握了,加上互相的交流和我在旁指点,画出的松树基本成形了。
四、开展写生课程可进一步完善书画系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当代社会,写生已是学习绘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专业课程建设及课程大纲安排中如果没有写生课程的加入,将会失去很多趣味。只依靠临摹和闭门造车的想象想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所以,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范本摹本,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来开设老年大学特色的课程,补上原有的短板,共同推进教学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学习写生让老年学员从传统的临摹方式中走出来,画面上有了更多的可能,写生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写生强调用心体察和感悟,带着目标,积极地学习自然,要认真观察,认真体会,才能从各种不同的景物中找到与众不同的美。
为了构建更全面的书画系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老年学员的绘画水平,如何开展适应老年学员的写生课程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可先从山水画课程开始尝试,再逐渐向其他书画课程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东.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问答[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09).
[2]朱晴晴.浅谈写生的意义[J].艺术广角,2015(07).
[3]師界弘.浅析山水画写生及发展的现实意义[J].神州 中旬刊,2013(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老年大学书画系
关键词:老年学员 山水画 写生 课程
写生是绘画中直接面对物象进行描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通常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分成“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像写生”等多种形式。写生目的也各有不同:有为提高技法的;有为收集素材的;有为体验生活的;也有现场对景创作的。之所以会诞生写生,是因为人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细节,凭记忆作画会丢失很多精彩的细微之处。写生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多变的光影变化,抓住物象的细节进行创作。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以写生来搜集素材和创作,而古代的中国画家主要依靠看和记忆。许多知名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大多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传统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是一大原因,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是黄公望遍览富春山周围景色,用多年时间创作而成,并不是现场对某一处景详细描绘。所以画虽构图宏大、意境悠远,但在光影的变化和对象的细节描绘上就稍逊于西方。近现代画家越来越重视写生,运用现代的速写工具外出搜集素材,对景描绘。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一批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改变了中国画传统面貌,表现出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如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师都有大量的写生精品之作,傅抱石独创“抱石皴”,陆俨少描绘云水一绝,李可染对山体的背光效果表现技法。从此,写生进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写生课程是目前各大艺术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他省市的老年大学也有或多或少的外出写生课程,我们常州老年大学的写生课程也在初步探索中,一般以收集素材和提高绘画技法的目的为主。我将在本篇中与大家交流一些我在教学中学习和探索的初步经验。
一、写生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研究性和规律化,教学易形成模式化,教学思维定式化,长久以往,教学反反复复,效果无甚改变,学员必然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特别是老年学员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空间,对于兴趣乏味的课程必然会放弃转而学习其他。户外写生可以打破固有的模式,让学员置身于美景之中,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教师与学员拉近距离,放松作画。有计划地安排户外写生课必然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压力。
仲秋,正是户外写生的好时节。我带领山水画班的学员,到未园上了五次写生课。第一次面对真实景物,学员们起初是兴奋期待之余又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先选择适宜写生的场景。为学员们讲解如何挑选适合写生的景物,如何确定角度,如何用手中之笔目测物体长、宽或高和画面的构图法,从一树一石开始,将平时临摹的树石皴法在写生中灵活应用,从而勾画出景色的受光、阴阳和立体感。我一边讲解,一边现场为学员示范,经过指导后,学员们个个精神抖擞,面对写生对象,选取喜欢的造型角度,拿起绘画工具,仔细地观察景色,以自然为师,认认真真地照景描绘,不一会,迎风挺立的松柏和奇形怪异太湖石跃然纸上。第一课的成果让同学们信心倍增,后面几课大家的取材宽泛起来,有的人在描绘建筑物,也有的人在描绘小桥流水,在画的过程中我也认真进行辅导。因为与在教室上课的环境不同,写生环境中的蓝天、白云、绿树等,让学员们兴致高昂,心情也如天空一样晴朗,笑脸好似鲜花一般绽放。“形式新颖,技法新鲜,收获很大。”学员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二、写生可以帮助学员认识所画景物,知行合一
山水画不同于花鸟画、人物画,花鸟鱼虫和人物在我们周围,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比较便于室内写生,但山水画的描绘对象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平时只能看到一些常见的树木,与课程中所临摹的宋元青山秀水相去甚远,在讲授基本的山水画基础技法中的各种山石皴法时,因为平时所见较少,学员很难在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去画。平时在路边、公园和园林中我们能见到不少树木,但如何与画面中形态各异、种类丰富、疏密得当的树联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谓作画时应“胸有成竹”,当学员们“胸中无竹”,只是照搬老师示范,画不出竹的质感,自然感觉困难和乏味。我虽已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员们展示各种与皴法相对应的山石,各种不同姿态的树,但终归不如学员们亲自到真山真水中去体会。
三、写生可以帮助学员强化绘画基本功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然而艺术又高于生活,对于学员来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从古至今,历代知名画家都提倡“师法自然”,五代画家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宋朝画家郭熙提倡“身即山川而取之”,清代画家石涛写下“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都曾向自然学习,以此来不断精进画技。
在初级学习阶段,我们在课堂上通过临摹学习基本技法,在笔法、墨法等方面打下一定基础,但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写生也是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写生是用画笔记录下当时的景象,但又不是完全照搬下来,只有通过写生的磨炼,才能让学员将课堂临摹所学灵活和综合运用到画面上。
如我们在园林中写生时、柳树、松树我们都在课堂上临摹练习过,分别分析了其干根、枝、叶的画法,但当真正面对枝杈纷呈的树时,却依然不知如何处理。对此,我先给他们示范画了一棵松树,我边画边讲解过程,告诉他们选择主要的、姿态比较有特色的树枝,其余杂乱的树枝可删减或是用比较淡的墨色画在主枝的后面,分出主次和前后,树干皴法可按平时临摹的鱼鳞皴来画。经过这样的示范和讲解,学员们有所领悟,再动手就比之前有把握了,加上互相的交流和我在旁指点,画出的松树基本成形了。
四、开展写生课程可进一步完善书画系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当代社会,写生已是学习绘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专业课程建设及课程大纲安排中如果没有写生课程的加入,将会失去很多趣味。只依靠临摹和闭门造车的想象想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所以,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范本摹本,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来开设老年大学特色的课程,补上原有的短板,共同推进教学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学习写生让老年学员从传统的临摹方式中走出来,画面上有了更多的可能,写生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写生强调用心体察和感悟,带着目标,积极地学习自然,要认真观察,认真体会,才能从各种不同的景物中找到与众不同的美。
为了构建更全面的书画系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老年学员的绘画水平,如何开展适应老年学员的写生课程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可先从山水画课程开始尝试,再逐渐向其他书画课程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东.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问答[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09).
[2]朱晴晴.浅谈写生的意义[J].艺术广角,2015(07).
[3]師界弘.浅析山水画写生及发展的现实意义[J].神州 中旬刊,2013(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老年大学书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