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笔者欣喜地看到,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材中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的生活,教材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这正好符合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不仅如此,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忽视这个庞大的教学资源。
1.参观访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能亲身体验自己关注的问题,从而获得最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五课《我们的校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看学校的环境,看一看宣传窗、荣誉室和校史室,并请退休的老教师、已毕业的校友,或现任的校长和学生讲一讲学校的发展史。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校园环境,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感受了学校的文化,学生自然会对学校产生亲近感和自豪感。
2.查找资料
查找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实地考察、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并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和交流。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之前,教师可以要求父母带领孩子,观察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或者帮助孩子查找图书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问一问、走一走、查一查的方式,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这样,教师既拓展了教材的“空间”,又渗透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二、创设生活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了生活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与生活之间建立顺畅的桥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自理、自律、自觉、自主的教学效果。
1.表演体验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内化。
如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展示了几个情境,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2.游戏体验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能轻松地获得道德认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风、画风,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操作体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可以得到感悟。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来自己的上衣和裤子,在课堂上学习折叠衣物。教师通过示范折叠、同学互助等方式,能帮助学生掌握折叠衣服的技巧,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回归生活实践
当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之后,教师还要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学校德育活动
笔者认为,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等有机结合,必将提高教育实效。如在教学《我们有精神》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集会,邀请退伍老兵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使教学目标充分落到实处。
2.家庭联系活动
在教学完《干點家务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让家长根据要求,认真记录,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主动做家务活的好习惯。
3.社区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检测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不仅如此,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忽视这个庞大的教学资源。
1.参观访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能亲身体验自己关注的问题,从而获得最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五课《我们的校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看学校的环境,看一看宣传窗、荣誉室和校史室,并请退休的老教师、已毕业的校友,或现任的校长和学生讲一讲学校的发展史。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校园环境,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感受了学校的文化,学生自然会对学校产生亲近感和自豪感。
2.查找资料
查找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实地考察、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并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和交流。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之前,教师可以要求父母带领孩子,观察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或者帮助孩子查找图书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问一问、走一走、查一查的方式,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这样,教师既拓展了教材的“空间”,又渗透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二、创设生活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了生活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与生活之间建立顺畅的桥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自理、自律、自觉、自主的教学效果。
1.表演体验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内化。
如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展示了几个情境,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2.游戏体验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能轻松地获得道德认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风、画风,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操作体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可以得到感悟。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来自己的上衣和裤子,在课堂上学习折叠衣物。教师通过示范折叠、同学互助等方式,能帮助学生掌握折叠衣服的技巧,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回归生活实践
当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之后,教师还要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学校德育活动
笔者认为,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等有机结合,必将提高教育实效。如在教学《我们有精神》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集会,邀请退伍老兵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使教学目标充分落到实处。
2.家庭联系活动
在教学完《干點家务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让家长根据要求,认真记录,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主动做家务活的好习惯。
3.社区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检测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