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富的载体,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教会学生掌握了“文言”,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走合作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学中,起始阶段是给课定调,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其求知的内驱使力,为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以新奇的知识吸引学生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范仲淹)。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岳阳楼记》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湖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寫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势,“淫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们是否想到:据有一种说法,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的,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叫人拍案叫绝呢?如此导引,学生定会被吸引,迅速进入学习轨道,深入课文中去辨别、评析材料的可信度。
(二)以感情吸引学生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如教《诗八首》,我们可以这样起始:人们一谈到诗,往往会联想到驰骋的想象、充沛的感情、鲜明的形象、音乐般的语言,会联想到优美、动人、鼓舞、力量。确实如此,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距今已900年,有的距今达1500年之久,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采用此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中寓含的民族精神的热爱,而且学生在诵读时定会情感倍增。
(三)以直观演示吸引学生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如《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愚公移山》则可由歌曲导入。
二、明确目标,自主阅读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怎样组织,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待学习目标明确后,老师就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在首次阅读时,可以结合课文学习重点,借助文章下面的注解来粗略把握课文内容和文章中心。如对叙事类文章要弄清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对说理类文章要弄清观点、材料、论证方法,对说明类文章要弄清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等。其次,再读课文,强调要求。教师要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采用圈点勾画法勾出生字、生词,借助注解或工具书明白它的形、音、义,自觉地学习和吸收课文中的有关知识。最后,熟读课文,质疑问难。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和难句,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可由小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在班上解决,学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
三、解决疑难,品味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一)以读代讲,培养语感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指导文言文诵读,要在“形”和“神”上下功夫。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读,最后,再让学生反复读。朗读糅合了读者的生活感悟、语言技巧,诵读时只有对文字的领悟越深,才能做到“以情带声,以声带情”。
(二)师生互动,课堂添趣
学生们都是活泼好动的,老师可以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形式上,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看幻灯片等方法。
(三)改讲读为点拨,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字词句的理解上。长期以来,我们常把“讲读”错误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和读,以教代替学,越俎代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而“点拨”教学则会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收到良好效果。
四、立足课堂,向外延伸
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要注意引发,把学生的学习和沸腾的实际联系起来,使课有时代的活水。如某位老师在教《活板》(沈括)时,在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老师先说明毕升去世后400年,欧洲才有活字印书,然后说明科技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列举当代印刷进展的情况,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胶印,有的说彩色印刷,有的说喷墨印刷,有的说静电印刷,有的说电脑排版等等,下课以后学生还谈论不止,说得头头是道。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是新的模式出现,也要百花齐放,不能拘囿于某一个程式,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活泼的生命力。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句话: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学中,起始阶段是给课定调,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其求知的内驱使力,为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以新奇的知识吸引学生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范仲淹)。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岳阳楼记》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湖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寫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势,“淫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们是否想到:据有一种说法,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的,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叫人拍案叫绝呢?如此导引,学生定会被吸引,迅速进入学习轨道,深入课文中去辨别、评析材料的可信度。
(二)以感情吸引学生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如教《诗八首》,我们可以这样起始:人们一谈到诗,往往会联想到驰骋的想象、充沛的感情、鲜明的形象、音乐般的语言,会联想到优美、动人、鼓舞、力量。确实如此,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距今已900年,有的距今达1500年之久,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采用此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中寓含的民族精神的热爱,而且学生在诵读时定会情感倍增。
(三)以直观演示吸引学生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如《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愚公移山》则可由歌曲导入。
二、明确目标,自主阅读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怎样组织,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待学习目标明确后,老师就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在首次阅读时,可以结合课文学习重点,借助文章下面的注解来粗略把握课文内容和文章中心。如对叙事类文章要弄清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对说理类文章要弄清观点、材料、论证方法,对说明类文章要弄清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等。其次,再读课文,强调要求。教师要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采用圈点勾画法勾出生字、生词,借助注解或工具书明白它的形、音、义,自觉地学习和吸收课文中的有关知识。最后,熟读课文,质疑问难。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和难句,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可由小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在班上解决,学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
三、解决疑难,品味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一)以读代讲,培养语感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指导文言文诵读,要在“形”和“神”上下功夫。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读,最后,再让学生反复读。朗读糅合了读者的生活感悟、语言技巧,诵读时只有对文字的领悟越深,才能做到“以情带声,以声带情”。
(二)师生互动,课堂添趣
学生们都是活泼好动的,老师可以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形式上,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看幻灯片等方法。
(三)改讲读为点拨,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字词句的理解上。长期以来,我们常把“讲读”错误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和读,以教代替学,越俎代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而“点拨”教学则会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收到良好效果。
四、立足课堂,向外延伸
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要注意引发,把学生的学习和沸腾的实际联系起来,使课有时代的活水。如某位老师在教《活板》(沈括)时,在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老师先说明毕升去世后400年,欧洲才有活字印书,然后说明科技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列举当代印刷进展的情况,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胶印,有的说彩色印刷,有的说喷墨印刷,有的说静电印刷,有的说电脑排版等等,下课以后学生还谈论不止,说得头头是道。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是新的模式出现,也要百花齐放,不能拘囿于某一个程式,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活泼的生命力。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句话: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