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公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的当下,很多公路多修建在不良地基中,膨胀土就是其中的常见土壤。这种土壤具有特殊黏性,且容易风化、裂隙较多,如果不妥善处理,很容易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基于此,有必要加强路基膨胀土改良,不断提升路基刚度与稳定性,如此方能提升路基施工质量,有效延缓工程寿命。
关键词:膨胀土;改良方法;质量控制
0 前言
当前,解决膨胀土路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受到地域差异等方面影响,工程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有必要合理使用膨胀土治理法,便于对膨胀土进行合理改良。
1 膨胀土特点
膨胀土当中含有伊利石、蒙脱石等矿物质,遇到水会迅速膨胀,失去水时会出现干缩变形。再者,膨胀土具备较强的持水性、亲水性、粘聚性、可塑性,力学性能不稳定。结合膨胀率大小,能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膨胀土,分类其间主要指标包含液限、自由膨胀率、塑性指数等。
2 工程简述
某公路沿线断续,且分布不同厚度的膨胀土,结合行业规范要求,路基填筑不能直接应用膨胀土,如果不用这些土,则需要借用很多其他土,此时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出于经济性视角考虑,工程使用生石灰对膨胀土进行改良处理。
3 路基包边处理方案
选用浓度为6%的生石灰改良填筑底封层和顶封层两端膨胀土。因工程路基填筑高度为10 m内,结合填筑高度对边坡坡率进行划分,通常需要将填筑高度控制在6 m内,此时可以选用1:1.25~1:1.5坡率,填筑高控制在6 m~10 m,选用1:1.5~1:1.75坡率,然后将平台设为2 m。
3.1 低路堤包边方案
结合当前规定,若填筑高度为6 m内,此时可以将其视为低路堤。结合上面分析,低路堤膨胀土路堤包边可以使用1:1.25~1:1.5坡率,控制包边厚4 m。控制顶与底层厚度为40 cm,为确保路堤顺畅排水,应设立边沟与护坡道。
3.2 高路堤包边方案
高路堤即填筑高度范围在6 m~10 m,遵循上述要求,应使用1:1.5~1:1.75坡率,遵循实际工程需求,合理设置平台。控制包边后为4 m,顶与底封层厚度40 cm,合理设置边沟与坡道。
3.3 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案
防排水结构应设在路基与地基间,该结构可防止雨水下渗,便于保持地基土湿度和变形间相互平衡。一般情况下,中弱性膨胀土经过改良,即可用作路堤填筑,为确保路堤稳定,为确保路堤稳定,通常还会进行边坡加固处理。该工程膨胀土地基治理期间,应加强填方与挖方地基处理。
4 公路路基膨胀土改良工艺
4.1 铺土施工
(1)掛线放样。结合地面高程与设计要求,放出边、中桩,然后合理标记层厚度,借助尼龙绳连接起来,便于对填筑厚与宽度进行合理控制。再者,使用石灰石画出7 m×8 m格子,方便填料摊铺施工开展。(2)填料运输。运输期间,可以让挖掘机挖土,让自卸车进行运输。按照画格确定不同填筑层,控制厚度为30 cm,松铺系数1.13。待计算后发现,15 m3是各灰格松土方数量,也就是1各自卸车装载量。施工期间,应结合自卸车运输量进行调整。(3)挂线摊铺期间,应认真控制填料宽和厚度,借助推土机进行推平,确保松铺厚度在30 cm内。(4)捣碎颗粒。上述操作结束后,如果内部仍然含有大块土,此时应使用履带破碎、碾压,确保土块颗粒粒径比设计要求小。(5)检测含水率。该过程可以检测膨胀土当中的含水量。结合当前标准,填料初期含水量范围20%~25%,该工程将酒精法作为测定标准,初期取土样含水率22.5%。符合实际要求。
4.2 铺灰处理
控制画格5 m×5 m,然后将石灰铺在土体填料中。控制松铺厚度30 cm,铺灰量为每格0.45 m3,然后使用推土机整平。再者,就大块生石灰材料而言,可以使用履带进行破碎与碾压,确保灰料粒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4.3 路拌闷灰
结合工程实际,使用二次路拌闷灰处理法,等到闷灰结束后,可采用酒精法检测改良土壤中含水率,确保含水率在设计标准内,从而有效满足实际要求。
4.4 碾压整平
碾压操作过程如下:(1)粗整平。初期碾压主要使用推土机整平,接着使用平地机修整,然后设立路拱,控制器在3% 左右。(2)静碾压。静碾压期间,使用光轮压路机,控制碾压次数在2次内。(3)静平。碾压操作完成后,借助平地机开展精平处理。(4)振动碾压。碾压期间,按照一定原则施工,控制碾压次数在4次左右,然后进行光面碾压。
4.5 包边层施工
包边层施工期间,应先对改良后膨胀土进行摊铺处理,接着使用推土机、路拌机、平地机等进行碾压、路拌施工。如果土块颗粒大小超过37.5 mm,此时应进行多次路拌处理,确保粒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土块颗粒大小小于37.5 mm,有必要将生石灰铺在两端包边处,然后借助路拌机搅拌均匀,最终进行碾压操作处置。
5 公路路基膨胀土改良质量管控措施
5.1 控制填筑土体含水率
路基膨胀土改良期间,若掺灰量条件最佳,初期含水率会影响改良土壤含水率情况,所以,应先明确初期含水率,保证实际掺灰量,如此方能确保改良土符合含水率需求。文章借助模拟现场施工拌和法明确,膨胀土初始含水率,当掺灰量达到6%时开展试验,结合室内认真模拟试验,控制膨胀土初期含水率在23%左右,若含水率较大,应及时进行晾晒与翻拌,保证施工连续开展。
结合室内外试验,即可确定工程膨胀土含水率,结合自然与施工等各项因素,即可控制含水率在20%左右。借助跟踪检测对土体含水率进行改良,即可发现布点深度、路拌遍数等情况会对土体含水率产生影响。因此,结合试验数据分析,在不改变其他外界条件下,若路拌遍数为5遍左右,此时符合含水率要求。这里将酒精试验法为基准,如果测点数量大于5点,测定深度在15 cm左右,测试时间在12 h内,此时可以全面体现土体含水率。
5.2 控制改良土掺灰量
灰剂量会影响改良土强度参数,例如,常见的CBR与压实度等,为了确保压实度和工程需求相符,有必要合理控制灰剂量。掺入量和掺灰是否均匀都会对改良灰剂量产生影响。所以,施工期间,应合理控制下面几项工作。
(1)控制掺灰均匀性。结合工程实际,选用EDTA法随机选择土样,判定路拌遍数能否对改良土掺灰均匀性产生影响。结合相关试验调查发现,若路拌遍数小于5,灰剂量有明显离散性,这时均匀性较差。如果次数超过5遍,灰剂量离散性会不断减少,这时均匀性较好。因此,应控制施工路拌遍数超过5次。
(2)控制灰剂量。结合试验规定,通常可以选用直读式钙仪法,测试石灰剂量。由于工程在石灰剂量准确性方面要求较高,因此选择EDTA法更合理。若路拌遍数不变,增加灰剂量影响因素,单纯分析养护时间,从试验结果了解到,若养护时间一定,随着掺灰量的变化,EDTA消耗溶液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借助溶液消耗量即可判定设计掺灰量。若灰剂量数量相同,伴随养护时间的增加,溶液消耗量不断减少,尤其在养护前3天,消耗量很快,这表明控制灰剂量期间,应结合龄期效应,与设计灰剂量相比,若检测灰剂量很低,此时应进行加灰处理。相反,应增加路拌遍数。
6 结语
综上,膨胀土具备胀缩显著与多裂隙等特点,如果处置不合理,很容易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前,常用处理防范包含物理、生物、化学处置法。石灰改良膨胀土作为其中常见法,该方法处置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友涛.分析高速公路石灰改良膨胀土路基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9,9(10):220-221.
[2]李红丽.浅谈高速公路工程中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208.
[3]柳天杰,张凯,刘坤.有荷条件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物理性能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5(12):68-71.
关键词:膨胀土;改良方法;质量控制
0 前言
当前,解决膨胀土路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受到地域差异等方面影响,工程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有必要合理使用膨胀土治理法,便于对膨胀土进行合理改良。
1 膨胀土特点
膨胀土当中含有伊利石、蒙脱石等矿物质,遇到水会迅速膨胀,失去水时会出现干缩变形。再者,膨胀土具备较强的持水性、亲水性、粘聚性、可塑性,力学性能不稳定。结合膨胀率大小,能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膨胀土,分类其间主要指标包含液限、自由膨胀率、塑性指数等。
2 工程简述
某公路沿线断续,且分布不同厚度的膨胀土,结合行业规范要求,路基填筑不能直接应用膨胀土,如果不用这些土,则需要借用很多其他土,此时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出于经济性视角考虑,工程使用生石灰对膨胀土进行改良处理。
3 路基包边处理方案
选用浓度为6%的生石灰改良填筑底封层和顶封层两端膨胀土。因工程路基填筑高度为10 m内,结合填筑高度对边坡坡率进行划分,通常需要将填筑高度控制在6 m内,此时可以选用1:1.25~1:1.5坡率,填筑高控制在6 m~10 m,选用1:1.5~1:1.75坡率,然后将平台设为2 m。
3.1 低路堤包边方案
结合当前规定,若填筑高度为6 m内,此时可以将其视为低路堤。结合上面分析,低路堤膨胀土路堤包边可以使用1:1.25~1:1.5坡率,控制包边厚4 m。控制顶与底层厚度为40 cm,为确保路堤顺畅排水,应设立边沟与护坡道。
3.2 高路堤包边方案
高路堤即填筑高度范围在6 m~10 m,遵循上述要求,应使用1:1.5~1:1.75坡率,遵循实际工程需求,合理设置平台。控制包边后为4 m,顶与底封层厚度40 cm,合理设置边沟与坡道。
3.3 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案
防排水结构应设在路基与地基间,该结构可防止雨水下渗,便于保持地基土湿度和变形间相互平衡。一般情况下,中弱性膨胀土经过改良,即可用作路堤填筑,为确保路堤稳定,为确保路堤稳定,通常还会进行边坡加固处理。该工程膨胀土地基治理期间,应加强填方与挖方地基处理。
4 公路路基膨胀土改良工艺
4.1 铺土施工
(1)掛线放样。结合地面高程与设计要求,放出边、中桩,然后合理标记层厚度,借助尼龙绳连接起来,便于对填筑厚与宽度进行合理控制。再者,使用石灰石画出7 m×8 m格子,方便填料摊铺施工开展。(2)填料运输。运输期间,可以让挖掘机挖土,让自卸车进行运输。按照画格确定不同填筑层,控制厚度为30 cm,松铺系数1.13。待计算后发现,15 m3是各灰格松土方数量,也就是1各自卸车装载量。施工期间,应结合自卸车运输量进行调整。(3)挂线摊铺期间,应认真控制填料宽和厚度,借助推土机进行推平,确保松铺厚度在30 cm内。(4)捣碎颗粒。上述操作结束后,如果内部仍然含有大块土,此时应使用履带破碎、碾压,确保土块颗粒粒径比设计要求小。(5)检测含水率。该过程可以检测膨胀土当中的含水量。结合当前标准,填料初期含水量范围20%~25%,该工程将酒精法作为测定标准,初期取土样含水率22.5%。符合实际要求。
4.2 铺灰处理
控制画格5 m×5 m,然后将石灰铺在土体填料中。控制松铺厚度30 cm,铺灰量为每格0.45 m3,然后使用推土机整平。再者,就大块生石灰材料而言,可以使用履带进行破碎与碾压,确保灰料粒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4.3 路拌闷灰
结合工程实际,使用二次路拌闷灰处理法,等到闷灰结束后,可采用酒精法检测改良土壤中含水率,确保含水率在设计标准内,从而有效满足实际要求。
4.4 碾压整平
碾压操作过程如下:(1)粗整平。初期碾压主要使用推土机整平,接着使用平地机修整,然后设立路拱,控制器在3% 左右。(2)静碾压。静碾压期间,使用光轮压路机,控制碾压次数在2次内。(3)静平。碾压操作完成后,借助平地机开展精平处理。(4)振动碾压。碾压期间,按照一定原则施工,控制碾压次数在4次左右,然后进行光面碾压。
4.5 包边层施工
包边层施工期间,应先对改良后膨胀土进行摊铺处理,接着使用推土机、路拌机、平地机等进行碾压、路拌施工。如果土块颗粒大小超过37.5 mm,此时应进行多次路拌处理,确保粒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土块颗粒大小小于37.5 mm,有必要将生石灰铺在两端包边处,然后借助路拌机搅拌均匀,最终进行碾压操作处置。
5 公路路基膨胀土改良质量管控措施
5.1 控制填筑土体含水率
路基膨胀土改良期间,若掺灰量条件最佳,初期含水率会影响改良土壤含水率情况,所以,应先明确初期含水率,保证实际掺灰量,如此方能确保改良土符合含水率需求。文章借助模拟现场施工拌和法明确,膨胀土初始含水率,当掺灰量达到6%时开展试验,结合室内认真模拟试验,控制膨胀土初期含水率在23%左右,若含水率较大,应及时进行晾晒与翻拌,保证施工连续开展。
结合室内外试验,即可确定工程膨胀土含水率,结合自然与施工等各项因素,即可控制含水率在20%左右。借助跟踪检测对土体含水率进行改良,即可发现布点深度、路拌遍数等情况会对土体含水率产生影响。因此,结合试验数据分析,在不改变其他外界条件下,若路拌遍数为5遍左右,此时符合含水率要求。这里将酒精试验法为基准,如果测点数量大于5点,测定深度在15 cm左右,测试时间在12 h内,此时可以全面体现土体含水率。
5.2 控制改良土掺灰量
灰剂量会影响改良土强度参数,例如,常见的CBR与压实度等,为了确保压实度和工程需求相符,有必要合理控制灰剂量。掺入量和掺灰是否均匀都会对改良灰剂量产生影响。所以,施工期间,应合理控制下面几项工作。
(1)控制掺灰均匀性。结合工程实际,选用EDTA法随机选择土样,判定路拌遍数能否对改良土掺灰均匀性产生影响。结合相关试验调查发现,若路拌遍数小于5,灰剂量有明显离散性,这时均匀性较差。如果次数超过5遍,灰剂量离散性会不断减少,这时均匀性较好。因此,应控制施工路拌遍数超过5次。
(2)控制灰剂量。结合试验规定,通常可以选用直读式钙仪法,测试石灰剂量。由于工程在石灰剂量准确性方面要求较高,因此选择EDTA法更合理。若路拌遍数不变,增加灰剂量影响因素,单纯分析养护时间,从试验结果了解到,若养护时间一定,随着掺灰量的变化,EDTA消耗溶液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借助溶液消耗量即可判定设计掺灰量。若灰剂量数量相同,伴随养护时间的增加,溶液消耗量不断减少,尤其在养护前3天,消耗量很快,这表明控制灰剂量期间,应结合龄期效应,与设计灰剂量相比,若检测灰剂量很低,此时应进行加灰处理。相反,应增加路拌遍数。
6 结语
综上,膨胀土具备胀缩显著与多裂隙等特点,如果处置不合理,很容易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前,常用处理防范包含物理、生物、化学处置法。石灰改良膨胀土作为其中常见法,该方法处置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友涛.分析高速公路石灰改良膨胀土路基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9,9(10):220-221.
[2]李红丽.浅谈高速公路工程中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208.
[3]柳天杰,张凯,刘坤.有荷条件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物理性能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5(1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