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查要点
在近十年(2008—2017年)的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中,叙事散文就占了四篇(2008年《歪儿》、2009年《寻石记》、2012年《淡淡的深情》、2017年《细水长流》)。考查要点分布情况如下:
阅读策略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较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寻找线索。阅读叙事性散文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文章的行文线索,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2.把握情感。叙事散文通过写人记事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3.品味语言。叙事散文语言优美凝练,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心体会揣摩,读出文字下面的深意。
解题指津
题型一:寻找线索,梳理情感
解题思路:
1.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无形的思想情感。
2.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
3.方法:(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3)注意抒情议论句,有些抒情议论句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感情线索。
举例分析:
(2012·广东《淡淡的深情》)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连在一起?
思维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也极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在文本中,题目是“淡淡的深情”,文中也反复出现母亲对儿子“淡淡”的言行举止,所以本文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答案示例: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题型二:理解文章的主旨(文意、情感)
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叙事散文的主旨往往蕴含在所叙的事物中、所写的人物身上。所以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探明叙事、写人的目的,理清行文思路,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抓关键句,探明情感倾向。首先是文中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标题、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之门的钥匙。
举例分析:
(2009·广东《寻石记》)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维点拨:(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2)理清行文思路:我们玩腻了“抓白军”的游戏——砸家里的石头玩——被母亲责骂,出去找石头——别人告诉“我”,河里、山上的石头都动不得——“我”回家,立志要做山上、水底的石头。(3)抓关键句。“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为什么要做山上、水底的石头?因为它们能“听风雨”“亲吻鱼”,暗示“我”要做一个不怕风雨、有所追求的人。
答案示例:“我”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找石头过程中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小的心灵立下雄心壮志,希望自己以后做一个不怕风雨、有所追求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题型三:品析词语,赏析句子
解题思路:
1.品析词语:(1)分析词语的基本义。(2)从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修辞等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在句中的特殊含义。(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1)从关键词的角度。先找出句子中的能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语;然后分别解释它们在句中的含义;最后把这几个词语综合起来加以赏析。(2)从修辞的角度。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赏析修辞手法在句中的效果。(3)从句式的角度。先判断使用了什么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式的作用;最后赏析表达效果。(4)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举例分析:
1.(2017·广东)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思维点拨:这两个加点词虽然基本意思相近,但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就必须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用“基本词义 文中特殊含义 赏析效果”来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2.(2012·广东《淡淡的深情》)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维点拨:此题既考查从比喻修辭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又考查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可用“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格式答题,同时要从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表达作用回答第二问。
答案示例:“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题型四:句段作用
解题思路:
1.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2.从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入手。(1)开头段。内容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等。结构上: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总领全文;③做铺垫等。(2)中间段。内容上:点明事件的意义等。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做铺垫,埋下伏笔等。(3)结尾段。内容上:①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结构上:①照应题目,首尾呼应。
3.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举例分析:
(2008·广东《歪儿》)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思维点拨:第④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因此可以从分析文章中间段的作用入手,内容上,第④段不仅写“我” 的迅猛威风,同时还写歪儿被“我”和伙伴们欺负的无奈,两者对比明显。结构上,一强一弱的对比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答案示例: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此外,手法作用(对比、伏笔)、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人物评价等考点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不管考查哪个考点,关键是要理清文本线索,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实战演练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披着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鸣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被人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声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一次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回。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还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
⑦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暗淡无光。不过此刻的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飞着,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伤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⑧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1.完成下表,将绣眼的变化和“我”的情感补充完整。(4分)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動。(2分)
(2)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2分)
3.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这句话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见本期第3版)
在近十年(2008—2017年)的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中,叙事散文就占了四篇(2008年《歪儿》、2009年《寻石记》、2012年《淡淡的深情》、2017年《细水长流》)。考查要点分布情况如下:
阅读策略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较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寻找线索。阅读叙事性散文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文章的行文线索,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2.把握情感。叙事散文通过写人记事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3.品味语言。叙事散文语言优美凝练,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心体会揣摩,读出文字下面的深意。
解题指津
题型一:寻找线索,梳理情感
解题思路:
1.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无形的思想情感。
2.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
3.方法:(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3)注意抒情议论句,有些抒情议论句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感情线索。
举例分析:
(2012·广东《淡淡的深情》)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连在一起?
思维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也极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在文本中,题目是“淡淡的深情”,文中也反复出现母亲对儿子“淡淡”的言行举止,所以本文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答案示例: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题型二:理解文章的主旨(文意、情感)
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叙事散文的主旨往往蕴含在所叙的事物中、所写的人物身上。所以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探明叙事、写人的目的,理清行文思路,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抓关键句,探明情感倾向。首先是文中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标题、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之门的钥匙。
举例分析:
(2009·广东《寻石记》)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维点拨:(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2)理清行文思路:我们玩腻了“抓白军”的游戏——砸家里的石头玩——被母亲责骂,出去找石头——别人告诉“我”,河里、山上的石头都动不得——“我”回家,立志要做山上、水底的石头。(3)抓关键句。“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为什么要做山上、水底的石头?因为它们能“听风雨”“亲吻鱼”,暗示“我”要做一个不怕风雨、有所追求的人。
答案示例:“我”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找石头过程中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小的心灵立下雄心壮志,希望自己以后做一个不怕风雨、有所追求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题型三:品析词语,赏析句子
解题思路:
1.品析词语:(1)分析词语的基本义。(2)从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修辞等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在句中的特殊含义。(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1)从关键词的角度。先找出句子中的能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语;然后分别解释它们在句中的含义;最后把这几个词语综合起来加以赏析。(2)从修辞的角度。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赏析修辞手法在句中的效果。(3)从句式的角度。先判断使用了什么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式的作用;最后赏析表达效果。(4)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举例分析:
1.(2017·广东)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思维点拨:这两个加点词虽然基本意思相近,但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就必须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用“基本词义 文中特殊含义 赏析效果”来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2.(2012·广东《淡淡的深情》)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维点拨:此题既考查从比喻修辭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又考查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可用“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格式答题,同时要从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表达作用回答第二问。
答案示例:“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题型四:句段作用
解题思路:
1.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2.从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入手。(1)开头段。内容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等。结构上: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总领全文;③做铺垫等。(2)中间段。内容上:点明事件的意义等。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做铺垫,埋下伏笔等。(3)结尾段。内容上:①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结构上:①照应题目,首尾呼应。
3.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举例分析:
(2008·广东《歪儿》)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思维点拨:第④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因此可以从分析文章中间段的作用入手,内容上,第④段不仅写“我” 的迅猛威风,同时还写歪儿被“我”和伙伴们欺负的无奈,两者对比明显。结构上,一强一弱的对比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答案示例: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此外,手法作用(对比、伏笔)、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人物评价等考点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不管考查哪个考点,关键是要理清文本线索,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实战演练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披着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鸣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被人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声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一次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回。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还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
⑦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暗淡无光。不过此刻的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飞着,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伤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⑧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1.完成下表,将绣眼的变化和“我”的情感补充完整。(4分)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動。(2分)
(2)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2分)
3.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这句话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见本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