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 大家气象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云的画,适合静静地品。
  “绿水谣”系列大都是刘云2015年的作品,不似《梦绕家园》《翠岭》等系列纯水墨艺术,以彩墨为主基调,黄、红、褐、橙,甚至蓝,画面明净朴素,墨彩双驰,气象豪迈,格调清新,独到新颖。有的以褐色为主。远处的山坡被夕阳渲染得通体橙红,光线顽强地透过褐色的树林,执意地照射到波澜不惊的水面,把原本阴凉的世界装点得无比清亮。夕阳照射最集中的林中,反射出一道亮丽的光芒。这样的晚霞胜景,给人以希望、以向往,生命的张力跃然纸上。
  有的则以绿色为主。前景的树、山,少有的留白,水中有天空的倒影,清澈晴朗。云在翱翔,水深的地方,山的倒影,或绿或蓝;水的涟漪,或深或浅。树的挺拔,山的雄浑,无一不透着勃勃生机。还有一些尺牍小品,这在刘云以前的作品中不多见。方寸毫厘之间拿捏造势,比例均衡,量裁得宜,集束简约而不乏丰富的细节。袅袅的青色炊烟、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笔直的高铁、高架桥、蔬菜大棚、养花暖房、清新的山地、幽静的山谷,或云或雨或雾或霁,墨彩交融,蕴涵深邃。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韵味扑面而来。
  如果说“绿水谣”系列是细节让人感怀,家乡云水地系列则是气势让人倾倒。
  水,或涨或清或湍;丘陵田垄,或雄奇或绵延或幽深;田野光线充足,五彩纷呈。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在林中的农舍,或露出犄角一隅,或展示一个背影,还有层层叠叠的岩石相伴。有的水更绿,远处的山更加茂密,倒影更加清晰可鉴;有的是午后阳光的直射,树枝的反光柔软而低沉,树叶的感光亮丽而刺眼;有的是乌云飘过,遮住了一小片天空,有了影子,稳稳地覆盖在森林中,那一片树越发葱茏,越发葳蕤;有时是一轮朝阳初升,云蒸霞蔚,背阳的一面却又晓岚氤氲,怡然自在;有的寂静的湖水清澈见底,让人相信那一定是天堂的倒影。
  画面设色恬淡润丽,冷暖相间。造型上,写意与具象完美结合,层次感、形式感强烈。有泉石跌宕之致,自然顺畅,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意味。布局上,气势磅礴,动静相谐,抒发和炫染了作者庄严、平静、宽容和忍让的心性,又饱含着作者的生命豪情和热爱自然的思想。不言而喻,对故土的情深谊长是作者生活的源泉,是他直白的审美底色。三湘大地是他艺术的根基。
  中国山水画原本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东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这样论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贤者澄怀味象”。观赏山水画,犹如置身于真实山水之间。山水画创作的目的,就是让画者和观者精神愉悦。刘云的山水画安静、沉稳,使人能够从中得到慰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刘云的这批作品,内涵淳朴、真诚,画面中的主观性、抒情性和理性化等信息更趋明朗。它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失范和迷误等精神危机而导致现代人的手足无措的一味镇定剂,是对急功近利的时代风气的一种劝谏,是对水污染、雾霾、食品安全等生态污染导致的人人自危的逃离感的一种参照。时代变迁的波诡云涌,刘云的画作总是那最让人熨帖的一幅。
  刘云的画,适合慢慢地悟。
  刘云2015年的新作,不像“山水清音”系列色彩凝重、对照强烈、电光雷鸣,而是清新典雅,令人耳目一新。“家乡吉祥水”系列,“太行秋韵”系列的光影还原让人心旷神怡。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却透着阳光的慰藉与土壤的气味;清晨的太行山上,饱满又含蓄内敛的阳光,似乎比真正的“日出”更加壮丽,这种壮丽又是如同太行山一样的安静低调。
  “清风掠过”系列、“绿水绕家园”系列,题材宽泛,手法丰富,功力深厚,笔墨洒脱,立意新颖。借鉴油画的光影写意,细腻深情,幽静素雅毫无媚俗之感。这种对光的细微描写、对云雾变化的捕捉,让我想起莫奈的《干草堆》,颜料堆得很厚,重重疊叠挤压成光的层次与温度。刘云的新作,对光与影、水与气、霞与云的描绘,更加细腻独到,千变万化又气象宏大。他对树、山、农舍、高铁、教堂的描绘无一不是通过气象的变化来表现。他的油画基础让他的画有如光与影、云与雾、霞与云交织的壮丽的交响,如梦如幻,如诗如歌。这与莫奈的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望刘云作品,宏大的叙事框架,开放的视野,浪漫的情怀,博大而通透的表现手法,深远的境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为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标杆。
  (作者单位:永州市文联)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里,新诗一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已经形成新的传统。中国诗歌还有一个传统是用文言文写的旧诗。新诗初期是宣称与旧诗决裂的,是在高喊“破坏”的声音中一路走过来的。但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在新诗与旧诗已经和解了。在这个语境下研究新诗与旧诗传统的关系,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学者罗小凤这些年一直潜心研究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著有《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
期刊
《生命签证》是一部历史价值和文学作值并重的优秀长篇小说。此书由谭仲池、朱赫创作,作品描写了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在二战中冒险拯救许多犹太人性命的故事。这是一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品,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文学艺术上,作品展现出多种艺术手法,笔者试从比较小的切入点,不尽全面地来阐述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运用“黑白”的特写,渲染耀目的人性光辉
期刊
我之所以将陈舒藻先生的回忆录《回望深深——追思已逝去的知青岁月》的文体归于长篇散文而不是小说一类,是基于此:一是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于真实,即便是自传体小说,你能相信那完全是作者的真实生活?二是这部作品文学化的表达,是在完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有节制地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段,洋洋三十多万字,文采斐然,散而不乱,张弛有度,实乃本土长篇散文中之佼佼者也。  本书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在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
期刊
一、关于艺术和艺术家  我时常感叹,大自然是如此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而人的生命却极其有限,和自然万物一样,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过程的一种感悟,关怀自然就是关怀生命。因此,觉得所谓艺术首先无非是人的一种活动,即人的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体悟活动,一旦这种活动借助于一些手段传达出来便成为艺术了。所谓艺术家只不过是有体悟又能借助于恰当有效的手段来传达的一些
期刊
1968年生于湖南,1992年畢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表现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长沙。
期刊
近年来,罗小凤一直专注于中国新诗的批评和理论工作,并着重在关于早期新诗建设的学术领域中贡献了自己的独特创见。她的研究主要以1930年代的“晚唐诗热”现象为切入点,辨析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金克木、吴兴华等一批代表诗人创作中的诗学逻辑,指出1930年代有一批诗人是从对古典传统的“再发现”入手解决新诗自身的发展问题,在她见于重要学术期刊的系列论文中存在着一条隐在的主题,并逐渐成型,最终形成《19
期刊
蔡测海的长篇力作《家园万岁》通过对三川半的叙事,展现的是湘西民族“改土归流”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勾画了湘西人民所受的民族苦难,批判了湘西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丑陋,表现了湘西土家族独特而神秘的文化形态,寄托了作者对湘西民族命运的思考。  《家园万岁》是一部湘西民族的百年史诗。小说通过讲述三川半的近三百年的历史流变,展现的是湘西地区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变迁:即“改土归流”过后的民族反抗,民国时期
期刊
党朝阳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油画家,他对形式既敏感又有激情。他是以形式的自律来扩展自己的艺术的,同时又是以自律的形式实现和表达主题联系的。对自然法则和生命精神的感悟和理解是他的艺术母体,由此出发他找到了东方艺术的真谛——神韵。  一、经验对象和抽象形式  就像大多数从事抽象表达的油画家一样, 党朝阳也是从具象表达走向抽象之路的。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方式起源于上个世纪西方,抽象艺术起源
期刊
2015年湖南的中短篇创作稳健、扎实,在彰显湖湘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书写生命、人性与神性,对日常生活进行深度挖掘,揭露社会现实问题,从文化根性、精神高度和生活广度不同维度立体构建,展示了“文学湘军”强劲的创作实力。本年度湖南的中短篇小说一方面苦下内功,在题材与内容创作上着力于多维度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推介不断,在期刊转载发表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在中短篇小说方面,王跃文的中篇新作《蕨草青青》被《中
期刊
党朝阳将其近期作品命名为《线影系列》,似乎保留了他对于东方审美意象的持续关注,但在这些作品中,却透露出有关生命存在的反思,具有相对理性的普世性思考。而他在前几年相当成功的华丽转身中所创作的《逝去的风景系列》,虽然“风景”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美术史,表达的却是有关中国山水的抽象审美意境。  从色彩上来说,《逝去的风景系列》受到赵无极、朱德群的启发,具有寥廓江山的宏观意象和丰富对比的色彩交响,特别是互补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