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初中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有关的知识,同时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现状,通过分析对初中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有效促进初中生的朗读能力、表达和逻辑能力,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贵在读,这是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感悟
初中语文贵在读,这是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读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诗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比如語文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讲析;该让学生放声朗读的语段,全都变成了老师包办的架空分析,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全都变成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都忽视了学生的朗读。不但无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就连起码的语感培养也无从谈起。
一、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不难理解,一个人连句读都拿不准,对句段、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经常进行朗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考虑语调、语法、语义等因素,才能真正读入语境。
比如教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抓住四季的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所以本文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作者在对雨的描写过程中,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让我们全面感受四季的雨,体会雨所带来的各种奇妙感觉。
二、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力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体会、去感知,慢慢走近词人,感悟词人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以至激情澎湃。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三、朗读能弥补学生体验的不足
初中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朗读能弥补学生体验的不足。读出感情,读入情境,能帮助学生走进古今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本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给人一种轻柔缠绵的感觉。紧接着,诗文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比喜爱之情,视金柳为新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眷恋,并且想就此融入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甚至于寻梦于康河之上,也想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在这里,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诗人的心情兴奋而热烈。但紧接着情感急转直下,“但我不能放歌”,诗人由幻想跌回现实之中,诗人必须面对的是离别,虚无缥缈的喜悦终究难以掩饰诗人心中似淡实浓的离愁。本诗的感情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却又一气呵成,荡气回肠。也正是如此,才将作者隐隐的忧伤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朗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强化呢?我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更新观念
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十足的勇气,不为闲言碎语所惑。
孔子既是一个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性情的人,非常有个性,包括孔子的弟子在性格上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在他们的讨论或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言论都各具特色,话如其人。反映在《论语》中,这些语言的个性特点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感,通过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得意尴尬,粗放儒雅等肢体动体、面部表情、思想情绪和语言个性,似乎这一个个古代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给《论语》这本书增加了厚重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论语》虽是语录记言,没有过多的情节和人物的状摹,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对话,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从这些简单的情节和简短的人物的对话中,看到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使一个或大胆、或懦弱、或正直、或智慧、或聪明、或木讷、或鲁莽、或儒雅、或令人厌恶、或惹人喜爱的人物形象走到我们的面前来。这既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也是这本书的感人之处。反复地读,不但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主题,诵读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了。
二、加强指导
利用晨读时间,认真负责,积极指导,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背会。
诸葛亮的《诫子书》,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信中对儿子提出修身、做人、学习的目标要求,道理方法,言辞中饱含深情,催人奋进,以情感人,情理相融,让人看到一颗望子成龙的父亲的心。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诵读至悟,背诵便是轻松的事了。
结束语:在初中教育中,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时机。所以在初中生教育工作中,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又美丽的文化,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的爱国感和责任感。应该重视培养初中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喜荣.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20(15):89-90.
[2]吴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感悟
初中语文贵在读,这是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读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诗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比如語文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讲析;该让学生放声朗读的语段,全都变成了老师包办的架空分析,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全都变成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都忽视了学生的朗读。不但无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就连起码的语感培养也无从谈起。
一、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不难理解,一个人连句读都拿不准,对句段、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经常进行朗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考虑语调、语法、语义等因素,才能真正读入语境。
比如教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抓住四季的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所以本文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作者在对雨的描写过程中,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让我们全面感受四季的雨,体会雨所带来的各种奇妙感觉。
二、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力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体会、去感知,慢慢走近词人,感悟词人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以至激情澎湃。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三、朗读能弥补学生体验的不足
初中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朗读能弥补学生体验的不足。读出感情,读入情境,能帮助学生走进古今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本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给人一种轻柔缠绵的感觉。紧接着,诗文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比喜爱之情,视金柳为新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眷恋,并且想就此融入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甚至于寻梦于康河之上,也想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在这里,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诗人的心情兴奋而热烈。但紧接着情感急转直下,“但我不能放歌”,诗人由幻想跌回现实之中,诗人必须面对的是离别,虚无缥缈的喜悦终究难以掩饰诗人心中似淡实浓的离愁。本诗的感情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却又一气呵成,荡气回肠。也正是如此,才将作者隐隐的忧伤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朗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强化呢?我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更新观念
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十足的勇气,不为闲言碎语所惑。
孔子既是一个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性情的人,非常有个性,包括孔子的弟子在性格上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在他们的讨论或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言论都各具特色,话如其人。反映在《论语》中,这些语言的个性特点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感,通过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得意尴尬,粗放儒雅等肢体动体、面部表情、思想情绪和语言个性,似乎这一个个古代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给《论语》这本书增加了厚重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论语》虽是语录记言,没有过多的情节和人物的状摹,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对话,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从这些简单的情节和简短的人物的对话中,看到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使一个或大胆、或懦弱、或正直、或智慧、或聪明、或木讷、或鲁莽、或儒雅、或令人厌恶、或惹人喜爱的人物形象走到我们的面前来。这既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也是这本书的感人之处。反复地读,不但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主题,诵读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了。
二、加强指导
利用晨读时间,认真负责,积极指导,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背会。
诸葛亮的《诫子书》,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信中对儿子提出修身、做人、学习的目标要求,道理方法,言辞中饱含深情,催人奋进,以情感人,情理相融,让人看到一颗望子成龙的父亲的心。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诵读至悟,背诵便是轻松的事了。
结束语:在初中教育中,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时机。所以在初中生教育工作中,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又美丽的文化,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的爱国感和责任感。应该重视培养初中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喜荣.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20(15):89-90.
[2]吴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