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施洛斯不买成长股
1993年,沃尔特·施洛斯参加哥伦比亚商学院价值投资高级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施洛斯发表了演讲。施洛斯着重阐述了他之所以实施困境型公司投资的原因,明确宣告他不会买“成长”。
他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份报告为例进行解释。这份报告显示,当时有62家工业公司的普通股,总市值329万美元,几十年下来后,只有克劳利·米尔纳和卢肯斯钢铁这两只股票仍然健在。道格拉斯飞机成为麦道飞机的一部分。托德船厂刚刚脱离第11章破产程序。大西洋湾和西印度群岛占了这些股票总市值的50%以上,后来却被格雷厄姆-纽曼清算了。这份报告“耐人寻味”,施洛斯说,“我能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去别的地方寻找。”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很看重公司的成长性,但是施洛斯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实际上,施洛斯出示的那份报告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绝大部分公司并不会“基业长青”,甚至连均值回归也不可得,有的只是不断地陷入死亡的螺旋而逐渐消失。聪明的投资者若能体察这一点,那么就一定能够理解施洛斯“不会买成长”的原因。
1955年,施洛斯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后,就组建起自己的合伙人公司。这个公司简称WJS。当时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10万美元,主要来源于他自己和少数的投资者。到1984年底,施洛斯所管理的资产约为4500万美元。在28年里,他的每年平均收益优于标准普尔近8%,且只有6年的收益低于当年的标准普尔指数。也就是说,标普500指数在28年零3个月中的收益率是887.2%,而WJS是6678.8%。这说明施洛斯的投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施洛斯的投资方法为什么卓有成效?因为投资者总是具有系统性的过度反应,所以像他这种逆向策略就是正确的。
均值回归效应被研究证实
以下我以均值回归效应解释施洛斯投资成功的原因。均值回归大家并不陌生,这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指的是在一个随机过程中,非常极端的现象之后往往是不那么极端的现象。比如,一家公司若几年里净利润高速增长,那么接下来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了,最终将趋向平均值。
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理查德·泰勒在1985年进行了一项均值回归的研究。他使用1926~1982年间每月收益的数据,考察那些异常股票在1~5年的“形成期”内的表现。在其中一个研究中,在1928年1月到1933年12月间,选择35家盈利最多的和亏损最多的股票形成资产组合,并在接下来的5年内继续维持这种状态。通过每次往前推进一年起始数据的方法,一共重复检验了46次,结果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无论是绩优股还是亏损股,其收益率总是均值回归的。先前亏损严重的股票有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常表现,而先前的绩优股却表现不佳。
2,亏损股的股价反转程度比盈利股更显著。
3,大部分亏损股的超常收益总是发生在1月,这可以从收益线的5个大幅波动中看出来。
泰勒在以后所做的各种类型的调查研究都能得出这三条定性结论。与过度反应一致,似乎最初价格越是极端,则接下来的反弹就越大。对于3~5年的形成期,通过卖空盈利股票而买入亏损股票的“套利”策略,每年可以获得5%~8%的年平均收益,其中大多数收益都发生在1月。
但是,有不少人认为投资亏损股或困境股有着巨大的风险,对此泰勒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为了对错误的风险预期如何起作用有一个大体的理解,泰勒假定投资者认为极端的盈利股、亏损股的风险要大于客观风险。泰勒认为,亏损股的风险很大是因为其破产风险被过度估计了。绩优股可能被认为是充满风险的,因为它们看上去有更多的下跌空间,这种公司必须承受超额风险报酬,迫使其价格更低。
或许就是强烈的均值回归效应使得施洛斯的投资策略在长期的视野下纵横驰骋,从而获得了出色的投资回报。有一点必须提醒,当我们盛赞施洛斯的投资策略时,并无否定巴菲特-芒格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施洛斯曾经说过,他和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并无优劣之分。若一定要区分的话,那么施洛斯是“逆流而上”,巴菲特则是“顺流而下”。
文章来源:一只花蛤(新浪博客)
1993年,沃尔特·施洛斯参加哥伦比亚商学院价值投资高级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施洛斯发表了演讲。施洛斯着重阐述了他之所以实施困境型公司投资的原因,明确宣告他不会买“成长”。
他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份报告为例进行解释。这份报告显示,当时有62家工业公司的普通股,总市值329万美元,几十年下来后,只有克劳利·米尔纳和卢肯斯钢铁这两只股票仍然健在。道格拉斯飞机成为麦道飞机的一部分。托德船厂刚刚脱离第11章破产程序。大西洋湾和西印度群岛占了这些股票总市值的50%以上,后来却被格雷厄姆-纽曼清算了。这份报告“耐人寻味”,施洛斯说,“我能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去别的地方寻找。”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很看重公司的成长性,但是施洛斯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实际上,施洛斯出示的那份报告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绝大部分公司并不会“基业长青”,甚至连均值回归也不可得,有的只是不断地陷入死亡的螺旋而逐渐消失。聪明的投资者若能体察这一点,那么就一定能够理解施洛斯“不会买成长”的原因。
1955年,施洛斯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后,就组建起自己的合伙人公司。这个公司简称WJS。当时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10万美元,主要来源于他自己和少数的投资者。到1984年底,施洛斯所管理的资产约为4500万美元。在28年里,他的每年平均收益优于标准普尔近8%,且只有6年的收益低于当年的标准普尔指数。也就是说,标普500指数在28年零3个月中的收益率是887.2%,而WJS是6678.8%。这说明施洛斯的投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施洛斯的投资方法为什么卓有成效?因为投资者总是具有系统性的过度反应,所以像他这种逆向策略就是正确的。
均值回归效应被研究证实
以下我以均值回归效应解释施洛斯投资成功的原因。均值回归大家并不陌生,这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指的是在一个随机过程中,非常极端的现象之后往往是不那么极端的现象。比如,一家公司若几年里净利润高速增长,那么接下来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了,最终将趋向平均值。
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理查德·泰勒在1985年进行了一项均值回归的研究。他使用1926~1982年间每月收益的数据,考察那些异常股票在1~5年的“形成期”内的表现。在其中一个研究中,在1928年1月到1933年12月间,选择35家盈利最多的和亏损最多的股票形成资产组合,并在接下来的5年内继续维持这种状态。通过每次往前推进一年起始数据的方法,一共重复检验了46次,结果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无论是绩优股还是亏损股,其收益率总是均值回归的。先前亏损严重的股票有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常表现,而先前的绩优股却表现不佳。
2,亏损股的股价反转程度比盈利股更显著。
3,大部分亏损股的超常收益总是发生在1月,这可以从收益线的5个大幅波动中看出来。
泰勒在以后所做的各种类型的调查研究都能得出这三条定性结论。与过度反应一致,似乎最初价格越是极端,则接下来的反弹就越大。对于3~5年的形成期,通过卖空盈利股票而买入亏损股票的“套利”策略,每年可以获得5%~8%的年平均收益,其中大多数收益都发生在1月。
但是,有不少人认为投资亏损股或困境股有着巨大的风险,对此泰勒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为了对错误的风险预期如何起作用有一个大体的理解,泰勒假定投资者认为极端的盈利股、亏损股的风险要大于客观风险。泰勒认为,亏损股的风险很大是因为其破产风险被过度估计了。绩优股可能被认为是充满风险的,因为它们看上去有更多的下跌空间,这种公司必须承受超额风险报酬,迫使其价格更低。
或许就是强烈的均值回归效应使得施洛斯的投资策略在长期的视野下纵横驰骋,从而获得了出色的投资回报。有一点必须提醒,当我们盛赞施洛斯的投资策略时,并无否定巴菲特-芒格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施洛斯曾经说过,他和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并无优劣之分。若一定要区分的话,那么施洛斯是“逆流而上”,巴菲特则是“顺流而下”。
文章来源:一只花蛤(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