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则开放性的习作教学命题。题中的“生活”,指向孩子们身边的真实的情景和事件,这是表达的源泉和基础;“美好”则强调在表达时要“求真、向善、尚美”,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积极情感。
“生活”是源泉,“美好”是主题,“更”字则突出了相关事件对于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他们想要表达的话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是可见、可听;有的是可感、可触;可能是事件,可能是景色,也可能是事物……这些构成了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叙述、描写等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能力。而“美好”是一种感受,如何将“美好的感受”融入叙述、描写中,借鉴已经学过的内容,感悟方法,把生活中的美好真实比较细腻地呈现给读者,则是六年级学生言语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的生长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经历“选择话题—寻找事件—聚焦镜头—写好细节”的学习过程。这也体现了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遣词造句的习作纵向路径。
【教学目标】
1.根据题意,补充题目,选择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通过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
(一)浏览“习作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师:课前我们聊了生活中的美好,这节课就来写写与“美好”有关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习作内容。加红、放大“习作要求”部分。请学生读后交流要求了什么。
(二)回忆美好,补充命题
1.捕捉脑海中的事件与画面,把题目补充完整。
2.交流补充后的题目,教师点评、提炼。
3.师:话题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哪一次享受美食,哪一次快乐阅读,哪一次难忘旅行?我们在明确话题后还得寻找最典型的那一件事。
(三)选择事件,简要交流
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简要地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二、选取“镜头”,表达美好
(一)美文引路,回忆镜头
师:美事,美景,说来话长!让我们先选择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镜头或画面来分享吧。关于镜头,我们在课文中就读到过很多。
出示课文片段: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
师:这个镜头,我们是不是比较熟悉?
师:这也是一个镜头,还记得吗——
[我们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二)写下镜头,记录美好
多媒体出示配乐图文,如图1。
师: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和美妙的画面……同学们,请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美好吧。
(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片段,现场复印。)
三、写活细节,表达情感
(一)分享习作
分发复印件,请小作者读片段。
学生自读片段,想想感受到什么样的美好。
组织交流。
(二)讨论“修改建议”
1.师:如果文章中没有“美好”“快乐”这样的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就更好了。
依次出示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珍珠鸟》的片段。请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表达当时的那一种感受的。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画线、圈画,并批注“环境”“动作”。
2.师:环境展开了,动作细化了,就有了我们常讲的“细节”。细节描写除了可以关注环境、动作,我们还可以关注哪些?
3.请学生给同伴支招,提几条修改建议。
出示修改建议样本,如图2。
学生读片段,想建议,做修改记号。
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说明这样修改的原因。
(三)修改习作
1.修改自己的文章。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①修改自己的片段,让细节描写有情感。
②修改后,小组交流分享。 ]
师巡视,对学生在“补充”和“细化”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学生呈现修改成果,分享修改后的内容。
师生评价:
(1)根據课文的要求,从“更”“美好”等角度展开。
(2)与教学目标“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对接。
(3)从语言、语用的角度推敲。
四、教学小结与学习延伸
课后作业:
1.选择相关的其他镜头展开描写,进一步表现自己在事件中情感的变化过程。 2.合理构思,将镜头串联成文,完成整篇文章的习作。
【教学反思】
切己体察,触动真情流露,触发真意流淌,是习作教学的真味。本课教学我用了三个支架,努力寻求真味。
一、晒晒“旧照片”,让美好瞬间重临心头
习作说到底是一个由“表象”向“意象”向“语象”(不脱离词语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转换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反刍生活、唤醒记忆、重拾美好是实现表象到语象两次转化的关键所在。这必须凭借合适的支架。试教中想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妙招。看《挑战不可能》的视频,听追寻梦想的历程?不!太“高大上”了。看动画短篇,感受成人世界的美好生活?这不是儿童的。创意制作、精美折纸等?这静态了点,不够鲜活……
日常的、体验的、鲜活的……何不晒晒他们“心底的照片”?我通过网络收集了广场路小学的校园生活图文,利用课前谈话进行了重温。学生们看着,聊着,感受着,回顾着,情绪放松,兴致盎然。从課堂补充命题的情况反馈,他们的话题丰富了:有心爱难舍的“物”;有记忆深刻的“事”;有念念不忘的“人”;还有植根心底的“感受”。很显然,学生的记忆闸门打开了,美好的感受被唤醒了。
二、镜头聚焦,让美好的瞬间化为特写
改变信念让生活更美好,梦想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美食让生活更美好,弹尤克里里让生活更美好,世界和平让生活更美好……显然,学生的命题补充是与表达主题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些命题的表达范围相对比较大,更何况这样的命题极易引起学生“贴标签式”的表达。
必须让宽泛的话题聚焦成动人的瞬间,只有这样,文章才有灵魂,才具感染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话题说事件,抓住一位学生谈吃油炸汤圆的这个契机追问:在这件事情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是炸汤圆的时候,还是尝汤圆的时候?由此,瞬间出现了,镜头感有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范文支架辅助,让习作视角不断微观化,细节也得以不断凸显。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过程多了些匠气,习作的章法过于显性,教学多了一分强势;与前一环节学生的命题相比,原本丰富的习作话题渐渐狭隘,窄化为单一的写事。40分钟时间是常量,囿于个人教学调控能力的不足,若放开来写物、写景、写人,实在担心难以驾驭。不得已,只能以写事“举一”,希冀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够“反三”了。
三、切磋琢磨,让语言表达更具情味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细节”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往往会把细节当作概念,当作标签,至于细节描写怎么具有情味,具有温度,这是六年级习作教学需要追求的真味。
本节课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我设计了多重范例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首先通过同学的典型示例触发思考,其次结合范文形成共识,接着通过两次修改举一反三。从课堂成效来看,通过这一系列支架,学生的文字由就事论事走向了主题化的表达,由机械的叙事走向了有温度的描述。
可惜,在融情表达环节还有进一步增效的空间。有情有味的细节描写有众多的方式、方法,本想让学生通过环境、动作、心理等多种层面展开,但由于自己对学生片段的审视与把握不是非常精准,导致大家更多地关注了环境描写,趋向了求同。
浓浓的“学味”才是课堂的“真味”,教师需要怀着一颗柔软之心体察学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支架,让他们能拾级而上。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 315500)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则开放性的习作教学命题。题中的“生活”,指向孩子们身边的真实的情景和事件,这是表达的源泉和基础;“美好”则强调在表达时要“求真、向善、尚美”,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积极情感。
“生活”是源泉,“美好”是主题,“更”字则突出了相关事件对于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他们想要表达的话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是可见、可听;有的是可感、可触;可能是事件,可能是景色,也可能是事物……这些构成了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叙述、描写等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能力。而“美好”是一种感受,如何将“美好的感受”融入叙述、描写中,借鉴已经学过的内容,感悟方法,把生活中的美好真实比较细腻地呈现给读者,则是六年级学生言语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的生长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经历“选择话题—寻找事件—聚焦镜头—写好细节”的学习过程。这也体现了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遣词造句的习作纵向路径。
【教学目标】
1.根据题意,补充题目,选择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通过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
(一)浏览“习作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师:课前我们聊了生活中的美好,这节课就来写写与“美好”有关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习作内容。加红、放大“习作要求”部分。请学生读后交流要求了什么。
(二)回忆美好,补充命题
1.捕捉脑海中的事件与画面,把题目补充完整。
2.交流补充后的题目,教师点评、提炼。
3.师:话题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哪一次享受美食,哪一次快乐阅读,哪一次难忘旅行?我们在明确话题后还得寻找最典型的那一件事。
(三)选择事件,简要交流
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简要地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二、选取“镜头”,表达美好
(一)美文引路,回忆镜头
师:美事,美景,说来话长!让我们先选择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镜头或画面来分享吧。关于镜头,我们在课文中就读到过很多。
出示课文片段: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
师:这个镜头,我们是不是比较熟悉?
师:这也是一个镜头,还记得吗——
[我们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二)写下镜头,记录美好
多媒体出示配乐图文,如图1。
师: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和美妙的画面……同学们,请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美好吧。
(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片段,现场复印。)
三、写活细节,表达情感
(一)分享习作
分发复印件,请小作者读片段。
学生自读片段,想想感受到什么样的美好。
组织交流。
(二)讨论“修改建议”
1.师:如果文章中没有“美好”“快乐”这样的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就更好了。
依次出示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珍珠鸟》的片段。请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表达当时的那一种感受的。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画线、圈画,并批注“环境”“动作”。
2.师:环境展开了,动作细化了,就有了我们常讲的“细节”。细节描写除了可以关注环境、动作,我们还可以关注哪些?
3.请学生给同伴支招,提几条修改建议。
出示修改建议样本,如图2。
学生读片段,想建议,做修改记号。
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说明这样修改的原因。
(三)修改习作
1.修改自己的文章。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①修改自己的片段,让细节描写有情感。
②修改后,小组交流分享。 ]
师巡视,对学生在“补充”和“细化”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学生呈现修改成果,分享修改后的内容。
师生评价:
(1)根據课文的要求,从“更”“美好”等角度展开。
(2)与教学目标“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对接。
(3)从语言、语用的角度推敲。
四、教学小结与学习延伸
课后作业:
1.选择相关的其他镜头展开描写,进一步表现自己在事件中情感的变化过程。 2.合理构思,将镜头串联成文,完成整篇文章的习作。
【教学反思】
切己体察,触动真情流露,触发真意流淌,是习作教学的真味。本课教学我用了三个支架,努力寻求真味。
一、晒晒“旧照片”,让美好瞬间重临心头
习作说到底是一个由“表象”向“意象”向“语象”(不脱离词语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转换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反刍生活、唤醒记忆、重拾美好是实现表象到语象两次转化的关键所在。这必须凭借合适的支架。试教中想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妙招。看《挑战不可能》的视频,听追寻梦想的历程?不!太“高大上”了。看动画短篇,感受成人世界的美好生活?这不是儿童的。创意制作、精美折纸等?这静态了点,不够鲜活……
日常的、体验的、鲜活的……何不晒晒他们“心底的照片”?我通过网络收集了广场路小学的校园生活图文,利用课前谈话进行了重温。学生们看着,聊着,感受着,回顾着,情绪放松,兴致盎然。从課堂补充命题的情况反馈,他们的话题丰富了:有心爱难舍的“物”;有记忆深刻的“事”;有念念不忘的“人”;还有植根心底的“感受”。很显然,学生的记忆闸门打开了,美好的感受被唤醒了。
二、镜头聚焦,让美好的瞬间化为特写
改变信念让生活更美好,梦想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美食让生活更美好,弹尤克里里让生活更美好,世界和平让生活更美好……显然,学生的命题补充是与表达主题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些命题的表达范围相对比较大,更何况这样的命题极易引起学生“贴标签式”的表达。
必须让宽泛的话题聚焦成动人的瞬间,只有这样,文章才有灵魂,才具感染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话题说事件,抓住一位学生谈吃油炸汤圆的这个契机追问:在这件事情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是炸汤圆的时候,还是尝汤圆的时候?由此,瞬间出现了,镜头感有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范文支架辅助,让习作视角不断微观化,细节也得以不断凸显。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过程多了些匠气,习作的章法过于显性,教学多了一分强势;与前一环节学生的命题相比,原本丰富的习作话题渐渐狭隘,窄化为单一的写事。40分钟时间是常量,囿于个人教学调控能力的不足,若放开来写物、写景、写人,实在担心难以驾驭。不得已,只能以写事“举一”,希冀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够“反三”了。
三、切磋琢磨,让语言表达更具情味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细节”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往往会把细节当作概念,当作标签,至于细节描写怎么具有情味,具有温度,这是六年级习作教学需要追求的真味。
本节课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我设计了多重范例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首先通过同学的典型示例触发思考,其次结合范文形成共识,接着通过两次修改举一反三。从课堂成效来看,通过这一系列支架,学生的文字由就事论事走向了主题化的表达,由机械的叙事走向了有温度的描述。
可惜,在融情表达环节还有进一步增效的空间。有情有味的细节描写有众多的方式、方法,本想让学生通过环境、动作、心理等多种层面展开,但由于自己对学生片段的审视与把握不是非常精准,导致大家更多地关注了环境描写,趋向了求同。
浓浓的“学味”才是课堂的“真味”,教师需要怀着一颗柔软之心体察学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支架,让他们能拾级而上。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