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寻求“真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则开放性的习作教学命题。题中的“生活”,指向孩子们身边的真实的情景和事件,这是表达的源泉和基础;“美好”则强调在表达时要“求真、向善、尚美”,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积极情感。
  “生活”是源泉,“美好”是主题,“更”字则突出了相关事件对于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他们想要表达的话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是可见、可听;有的是可感、可触;可能是事件,可能是景色,也可能是事物……这些构成了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叙述、描写等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能力。而“美好”是一种感受,如何将“美好的感受”融入叙述、描写中,借鉴已经学过的内容,感悟方法,把生活中的美好真实比较细腻地呈现给读者,则是六年级学生言语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的生长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经历“选择话题—寻找事件—聚焦镜头—写好细节”的学习过程。这也体现了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遣词造句的习作纵向路径。
  【教学目标】
  1.根据题意,补充题目,选择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通过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
  (一)浏览“习作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师:课前我们聊了生活中的美好,这节课就来写写与“美好”有关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习作内容。加红、放大“习作要求”部分。请学生读后交流要求了什么。
  (二)回忆美好,补充命题
  1.捕捉脑海中的事件与画面,把题目补充完整。
  2.交流补充后的题目,教师点评、提炼。
  3.师:话题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哪一次享受美食,哪一次快乐阅读,哪一次难忘旅行?我们在明确话题后还得寻找最典型的那一件事。
  (三)选择事件,简要交流
  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简要地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二、选取“镜头”,表达美好
  (一)美文引路,回忆镜头
  师:美事,美景,说来话长!让我们先选择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镜头或画面来分享吧。关于镜头,我们在课文中就读到过很多。
  出示课文片段: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
  师:这个镜头,我们是不是比较熟悉?
  师:这也是一个镜头,还记得吗——
  [我们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二)写下镜头,记录美好
  多媒体出示配乐图文,如图1。
  
  师: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和美妙的画面……同学们,请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美好吧。
  (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片段,现场复印。)
  三、写活细节,表达情感
  (一)分享习作
  分发复印件,请小作者读片段。
  学生自读片段,想想感受到什么样的美好。
  组织交流。
  (二)讨论“修改建议”
  1.师:如果文章中没有“美好”“快乐”这样的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就更好了。
  依次出示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珍珠鸟》的片段。请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表达当时的那一种感受的。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画线、圈画,并批注“环境”“动作”。
  2.师:环境展开了,动作细化了,就有了我们常讲的“细节”。细节描写除了可以关注环境、动作,我们还可以关注哪些?
  3.请学生给同伴支招,提几条修改建议。
  出示修改建议样本,如图2。
  
  学生读片段,想建议,做修改记号。
  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说明这样修改的原因。
  (三)修改习作
  1.修改自己的文章。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①修改自己的片段,让细节描写有情感。
  ②修改后,小组交流分享。 ]
  师巡视,对学生在“补充”和“细化”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学生呈现修改成果,分享修改后的内容。
  师生评价:
  (1)根據课文的要求,从“更”“美好”等角度展开。
  (2)与教学目标“运用细节描写,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表达情感”对接。
  (3)从语言、语用的角度推敲。
  四、教学小结与学习延伸
  课后作业:
  1.选择相关的其他镜头展开描写,进一步表现自己在事件中情感的变化过程。   2.合理构思,将镜头串联成文,完成整篇文章的习作。
  【教学反思】
  切己体察,触动真情流露,触发真意流淌,是习作教学的真味。本课教学我用了三个支架,努力寻求真味。
  一、晒晒“旧照片”,让美好瞬间重临心头
  习作说到底是一个由“表象”向“意象”向“语象”(不脱离词语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转换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反刍生活、唤醒记忆、重拾美好是实现表象到语象两次转化的关键所在。这必须凭借合适的支架。试教中想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妙招。看《挑战不可能》的视频,听追寻梦想的历程?不!太“高大上”了。看动画短篇,感受成人世界的美好生活?这不是儿童的。创意制作、精美折纸等?这静态了点,不够鲜活……
  日常的、体验的、鲜活的……何不晒晒他们“心底的照片”?我通过网络收集了广场路小学的校园生活图文,利用课前谈话进行了重温。学生们看着,聊着,感受着,回顾着,情绪放松,兴致盎然。从課堂补充命题的情况反馈,他们的话题丰富了:有心爱难舍的“物”;有记忆深刻的“事”;有念念不忘的“人”;还有植根心底的“感受”。很显然,学生的记忆闸门打开了,美好的感受被唤醒了。
  二、镜头聚焦,让美好的瞬间化为特写
  改变信念让生活更美好,梦想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美食让生活更美好,弹尤克里里让生活更美好,世界和平让生活更美好……显然,学生的命题补充是与表达主题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些命题的表达范围相对比较大,更何况这样的命题极易引起学生“贴标签式”的表达。
  必须让宽泛的话题聚焦成动人的瞬间,只有这样,文章才有灵魂,才具感染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话题说事件,抓住一位学生谈吃油炸汤圆的这个契机追问:在这件事情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是炸汤圆的时候,还是尝汤圆的时候?由此,瞬间出现了,镜头感有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范文支架辅助,让习作视角不断微观化,细节也得以不断凸显。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过程多了些匠气,习作的章法过于显性,教学多了一分强势;与前一环节学生的命题相比,原本丰富的习作话题渐渐狭隘,窄化为单一的写事。40分钟时间是常量,囿于个人教学调控能力的不足,若放开来写物、写景、写人,实在担心难以驾驭。不得已,只能以写事“举一”,希冀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够“反三”了。
  三、切磋琢磨,让语言表达更具情味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细节”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往往会把细节当作概念,当作标签,至于细节描写怎么具有情味,具有温度,这是六年级习作教学需要追求的真味。
  本节课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我设计了多重范例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首先通过同学的典型示例触发思考,其次结合范文形成共识,接着通过两次修改举一反三。从课堂成效来看,通过这一系列支架,学生的文字由就事论事走向了主题化的表达,由机械的叙事走向了有温度的描述。
  可惜,在融情表达环节还有进一步增效的空间。有情有味的细节描写有众多的方式、方法,本想让学生通过环境、动作、心理等多种层面展开,但由于自己对学生片段的审视与把握不是非常精准,导致大家更多地关注了环境描写,趋向了求同。
  浓浓的“学味”才是课堂的“真味”,教师需要怀着一颗柔软之心体察学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支架,让他们能拾级而上。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 315500)
其他文献
《找规律》是现行课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更多地关注规律的获得,而恰恰相反,对规律获取的过程可能比掌握规律本身来得更重要。以下案例是我市一数学教师执教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施教过程,她较好地阐释了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体验、感悟,以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中,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得分情况不理想,许多学生对其感到困惑,因此体育教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投掷实心球的能力。笔者曾巧用“补偿性体能”教学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基础练习  1.剖析要领,理解动作内涵  动作要领:两脚开立,双手持球经头上,全身协调用力,双臂迅速挥臂向前抛掷实心球。制作学练卡片:持球置后、充分打开、超越器械、蹬地送髋、发力前振
画家戴嵩画牛尾的典故中,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牧童站出来说他画错了,面对牧童的指正,戴嵩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反而更加彰显了戴嵩光辉的人格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   在杭州的这次“千课万人”展示中,特级教师祝禧执教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
(课前播放歌曲《忆江南》,板书课题)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这首“诗”,有些句子长,有些句子短,所以,人们也把
摘 要:以“武汉观摩活动”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为分析对象,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片段;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21-02  2015年5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生本高效”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始终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体现年段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渗透小班化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体验。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综合,强实践,讲全面,求发展,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核心定位。  小班化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小班化情形下该如何落脚?如何使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彰显精致的魅力,实现儿童主动参与和个性化的阅
【设计理念】  苏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学生们也爱读。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也是一首现代诗,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这首诗的意象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深奥的修辞手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不是难事,而想象最美的画面,读出最真的情感,正是这篇
编者按  近年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观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摈弃那种 “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的教学方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本质?在课堂中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不少有识之士对诸如此类相关问题正努力探索着。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在何小中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学本课堂”研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10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该校,全程参与了该校组织的《坐井观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