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众所周知,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程度都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实际兴趣程度,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好奇心容易激发,但是比一定能保持长久。所以,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利用谜语、故事等悬念,利用身边的真实事例,利用化学实验等都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
二、 以“美”唤起学生的兴趣
凡是美的东西,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科学是美的,但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发现,体会这种美。
(1)利用化学本身的美。化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比如,黑色的氧化铜可以被氢气还原成红亮的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納反应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等。再比如自然界中100多种元素,似乎让人无从下手去研究,但是把他们排在这样一张小小的元素周期表中,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元素周期表所具有的简洁、优美和概括力使人叹服。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整理,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体验和追求化学本身的美。
(2)利用自然之美。大自然是美丽的,但是,繁忙的现代生活往往使人们无暇去领略,地域的限制也使的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去欣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录像、图片等打破时间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资源的丰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用人格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无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性格的坚毅和对真理的执着:居里夫人成功前遭遇几百次失败也不轻易放弃:诺贝尔从研制黄色炸药到胶质炸药的不断进取等都展现了人格美。教师要注意研究这些化学的历史,利用化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开始学习一种新物质,当教师从物理性质讲起时,学生知道后面接下来肯定是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这样一个无波无澜的过程,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内容的话,效果则会不同。一个好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被调动起来,产生想学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主角,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个究竟;问题解决后,“谜团”揭开了,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产生了成就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可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内容安排习惯,创造新思路,讲究实效,因地制宜的把学习内容以问题为中心来组合,而且力求所设计的问题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丰富课外活动,扩展、加深学生的學习兴趣
化学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讲完“氢气”,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氢气球;讲完“化石燃料”,可以参观炼油厂;还可以举办“化学与社会”系列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
在对于被称为第二门外语的化学知识的记忆,我也多采用趣味记忆,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在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量筒读数:“两点一线,仰小俯大”;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左物右码,先大后小”;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挥动,激起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的学习的乐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说话的权利,畅想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这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作为老师,也要有更多、更广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之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会敢说敢问,才会微笑学习,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培养出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好奇心容易激发,但是比一定能保持长久。所以,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利用谜语、故事等悬念,利用身边的真实事例,利用化学实验等都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
二、 以“美”唤起学生的兴趣
凡是美的东西,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科学是美的,但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发现,体会这种美。
(1)利用化学本身的美。化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比如,黑色的氧化铜可以被氢气还原成红亮的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納反应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等。再比如自然界中100多种元素,似乎让人无从下手去研究,但是把他们排在这样一张小小的元素周期表中,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元素周期表所具有的简洁、优美和概括力使人叹服。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整理,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体验和追求化学本身的美。
(2)利用自然之美。大自然是美丽的,但是,繁忙的现代生活往往使人们无暇去领略,地域的限制也使的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去欣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录像、图片等打破时间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资源的丰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用人格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无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性格的坚毅和对真理的执着:居里夫人成功前遭遇几百次失败也不轻易放弃:诺贝尔从研制黄色炸药到胶质炸药的不断进取等都展现了人格美。教师要注意研究这些化学的历史,利用化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开始学习一种新物质,当教师从物理性质讲起时,学生知道后面接下来肯定是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这样一个无波无澜的过程,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内容的话,效果则会不同。一个好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被调动起来,产生想学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主角,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个究竟;问题解决后,“谜团”揭开了,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产生了成就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可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内容安排习惯,创造新思路,讲究实效,因地制宜的把学习内容以问题为中心来组合,而且力求所设计的问题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丰富课外活动,扩展、加深学生的學习兴趣
化学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讲完“氢气”,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氢气球;讲完“化石燃料”,可以参观炼油厂;还可以举办“化学与社会”系列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
在对于被称为第二门外语的化学知识的记忆,我也多采用趣味记忆,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在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量筒读数:“两点一线,仰小俯大”;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左物右码,先大后小”;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挥动,激起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的学习的乐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说话的权利,畅想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这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作为老师,也要有更多、更广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之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会敢说敢问,才会微笑学习,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培养出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