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体现了诸多成功经验:以需定供、弘扬传统、以评促建。同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者应合理优化已有课程,并考虑以从旧与从新相结合的路径设置适当的新课程。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43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社区教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而在社区教育中,课程建设又居于核心地位,关乎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近年来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布局。对于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维考量,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同时揭示不足与问题,进而引导社区教育良性发展。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以需定供
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课程建设应面向居民需求。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了需求导向,遵循了“以需定供”理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涌现了《木兰拳》《剪纸》等诸多契合居民所需的优秀课程。
木兰拳动静结合,有机吸收结合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等特点,伴随优雅音乐舞动,有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但是,学习者多是自发、分散练习,缺乏统一组织指导交流平台。社区学校关注到居民对木兰拳学习的需求痛点,开发了木兰拳社区教育课程。一方面,组织开发了《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教材,不断推进木兰拳学习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课程学习,搭建各类课堂、比赛等交流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居民对木兰拳的需求不断被释放,许多社区、学校、村委等都纷纷组织了木兰拳学习团队。
(二)弘扬传统
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把村居民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引导村居民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海市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
上海市在社区教育传统文化课程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例如,编写了《打莲湘——廊下民间艺术》校本教材,这是首次将口传耳闻的莲湘转化为文本教材。其后,莲湘教材不断更新升级,内容不断丰富。再如《亭林腰鼓》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回溯,又有创新介绍,理论实践兼具,很好地传承了亭林腰鼓这一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评促建
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开发主体与学习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不断总结学习者的评价建议,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反馈评价,可以充分展示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果;于社区教育的供给方而言,及时收到具体的反馈意见,可据此适时对课程进行诊断、修正,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课程的供给效能。
在评价具体课程时,上海市坚持目标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并重,同时又结合了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学校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
在课程评价反馈方面,上海市注重考核规范、完善机制,确保课程所需资金的投入,促进课程全面系统开展。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
在设置课程时,开发者考虑的问题是“通过学习要解决学员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这门课程对参加学习的学员有什么用”。但是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每一因素都存在变动空间,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目前,囿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教室软硬件设备的配备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状;而学习者的知识构成情况,街镇居民与村居学习点的村民存在着现实差距;同样,不同社区学校配备引入的教师也存在水平差异,课程设置目标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
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各个区都有自己开发的课程,有些课程的设置缺乏审慎论证,以致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重复,折射出开发者从众与跟风心态。由于课程定位不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选材不准,叠床架屋;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统整,有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当。
(三)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
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进行搶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课程内容设置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社区教育课程建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契合时代发展不断推进。由此,社区教育课程仍需正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再优化。
(一)课程设置因材施教
教室软硬件设备配备情况,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储备构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技巧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已有课程的设置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已有课程体系而言,需要从软硬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学习者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二)课程体系合理构建
目前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中出现的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雷同,有的甚至是课程名称几乎相同。同质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浪费了教育资源。针对此类存在重复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以节省的资源用以提升课程质量。
(三)合理开发新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要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为依据,此类需求会应时代经济发展而发生新变化,新的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即应运而生。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
1.从旧。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抢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在这方面,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在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
2.从新。民俗特色与现代性发展不可偏废,新的前沿现代性课程亦需纳入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此类课程面向的是现代体验。例如,现在热潮不断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内容都可适当纳入此类社区课程体系中。在设置开发此类课程时,可考虑与一些科研高校或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已弥补课程供给短板。
参考文献:
[1]钱亮,吴君民.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究——基于微课平台[J].机械职业教育,2017(3).
[2]罗志强,邵晓枫.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24).
[3]丁红玲,王秀荣.多维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方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张奕.社区教育课程的分析与建设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5]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2(12).
[6]赵婧.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概念、问题及策略选择[J].成人教育,2013(4).
作者简介:杨帆(1989.5— ),女,汉族,上海人,助教,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
[责任编辑 谷会巧]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43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社区教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而在社区教育中,课程建设又居于核心地位,关乎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近年来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布局。对于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维考量,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同时揭示不足与问题,进而引导社区教育良性发展。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以需定供
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课程建设应面向居民需求。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了需求导向,遵循了“以需定供”理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涌现了《木兰拳》《剪纸》等诸多契合居民所需的优秀课程。
木兰拳动静结合,有机吸收结合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等特点,伴随优雅音乐舞动,有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但是,学习者多是自发、分散练习,缺乏统一组织指导交流平台。社区学校关注到居民对木兰拳学习的需求痛点,开发了木兰拳社区教育课程。一方面,组织开发了《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教材,不断推进木兰拳学习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课程学习,搭建各类课堂、比赛等交流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居民对木兰拳的需求不断被释放,许多社区、学校、村委等都纷纷组织了木兰拳学习团队。
(二)弘扬传统
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把村居民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引导村居民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海市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
上海市在社区教育传统文化课程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例如,编写了《打莲湘——廊下民间艺术》校本教材,这是首次将口传耳闻的莲湘转化为文本教材。其后,莲湘教材不断更新升级,内容不断丰富。再如《亭林腰鼓》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回溯,又有创新介绍,理论实践兼具,很好地传承了亭林腰鼓这一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评促建
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开发主体与学习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不断总结学习者的评价建议,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反馈评价,可以充分展示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果;于社区教育的供给方而言,及时收到具体的反馈意见,可据此适时对课程进行诊断、修正,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课程的供给效能。
在评价具体课程时,上海市坚持目标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并重,同时又结合了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学校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
在课程评价反馈方面,上海市注重考核规范、完善机制,确保课程所需资金的投入,促进课程全面系统开展。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
在设置课程时,开发者考虑的问题是“通过学习要解决学员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这门课程对参加学习的学员有什么用”。但是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每一因素都存在变动空间,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目前,囿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教室软硬件设备的配备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状;而学习者的知识构成情况,街镇居民与村居学习点的村民存在着现实差距;同样,不同社区学校配备引入的教师也存在水平差异,课程设置目标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
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各个区都有自己开发的课程,有些课程的设置缺乏审慎论证,以致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重复,折射出开发者从众与跟风心态。由于课程定位不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选材不准,叠床架屋;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统整,有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当。
(三)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
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进行搶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课程内容设置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社区教育课程建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契合时代发展不断推进。由此,社区教育课程仍需正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再优化。
(一)课程设置因材施教
教室软硬件设备配备情况,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储备构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技巧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已有课程的设置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已有课程体系而言,需要从软硬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学习者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二)课程体系合理构建
目前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中出现的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雷同,有的甚至是课程名称几乎相同。同质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浪费了教育资源。针对此类存在重复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以节省的资源用以提升课程质量。
(三)合理开发新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要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为依据,此类需求会应时代经济发展而发生新变化,新的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即应运而生。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
1.从旧。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抢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在这方面,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在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
2.从新。民俗特色与现代性发展不可偏废,新的前沿现代性课程亦需纳入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此类课程面向的是现代体验。例如,现在热潮不断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内容都可适当纳入此类社区课程体系中。在设置开发此类课程时,可考虑与一些科研高校或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已弥补课程供给短板。
参考文献:
[1]钱亮,吴君民.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究——基于微课平台[J].机械职业教育,2017(3).
[2]罗志强,邵晓枫.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24).
[3]丁红玲,王秀荣.多维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方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张奕.社区教育课程的分析与建设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5]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2(12).
[6]赵婧.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概念、问题及策略选择[J].成人教育,2013(4).
作者简介:杨帆(1989.5— ),女,汉族,上海人,助教,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