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冒险
三个月前,大盘还没有急转直下,一些投身股市的网友在微博上向财经评论人水皮发难,对他反复提醒人们风险即将到来感到不满。对这些人来说,会吠的狗不一定能防住贼。在形势大好之际唱反调的人总会被讨厌,这样的人——比方说万众凯歌里的批评者或一片祝贺声里泼冷水的人——总显得不合时宜。水皮在微博和电视评论节目里对大盘可能要破败的预见,事后看来苦口婆心,但在那时候却不大受待见。
崩溃到来前,大盘看上去牢不可破。比如说,作为一个此前不懂任何股票知识、随手买了几只股票并很少关注的人,我自己的账户金额增加了大约30%。这种情形背后,是中国股市时隔7年后的第二次狂飙运动。6月6日是个星期一,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也就是“沪指”)突破500点。一位上海网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卷进这次财富冒险。他原本对股票没有兴趣,但平时常聚在一起的同学中,越来越多人炒股,谈论股票,他看到有人投了一点钱就轻松赚来了房租钱,也看到有人闷声发财,在一次酒后说自己赚了30多万。追逐热潮的新闻也对他造成了压迫,他看到的报道是,股市里人均赚4万、一位农妇从3000本金炒到12万、90多岁的大爷被称为股神……
在雪球网上,人们发现,1988年或1992年出生的小伙、小妹,都是账面上有9位数股票的大户,交割单动不动几十万股。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关于财富的躁动。
坚持到5月后,他“在肾上腺素被如此极大刺激后”开设了账户。他说:“谁愿意眼睁睁看着比自己傻的人不费力气随随便便赚大把的钱呢!”
超过5000点之后,大盘仍然看不出转向的迹象。6月12日,周五,上海股票指数的最后数字定在5166点。在许多中国股民看来,这个数字意味着指数奔往6000点途中的一次普通停留。关于6000点一定会到来的信念非常流行,人们甚至编出了各种政治段子来证明这一点。不过,炒股者范伟勇注意到,当天晚上新闻里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证监会要求暂停和清理“场外配资”。
很多匆忙入场的炒股者,未必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但范伟勇显然知道,因为他自己就持有一笔850万元的“场外配资”。它更通俗的叫法是“杠杆”,也有人喜欢用另一个血淋淋的名字称呼它“高利贷”,而这严格来讲也不算是委屈它。
只要炒股者拿出一笔钱并抵押自己的股票,证券公司和配资公司会按照比例为他配发从1倍到9倍不等的金额,借钱给炒股者用于股市拼杀,利息是24%。
这个略显枯燥的知识背后,是以“6·25股灾”闻名的近期股票市场大动荡背后的重要(也许是主要)原因。
接受了配资的炒股者,要将自己的股票控制权部分交给借钱的证券公司或配资公司,目的是一旦股票下跌,证券公司和配资公司可以强行抛售股票以保证本金安全。在水皮看来,这是中国第一次面对“有杠杆的牛市”,并尝到杠杆的威力。
此前,这种国外流行的配资炒股方式,在中国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但这段时间以来,直到5月,监管部门才开始认真清理场外配资。
“杠杆”这个称呼形象地指出了它的两面性:股市大涨的时候,数倍金钱的入场助长了增速和涨幅,但当股市大跌,它开始加速死亡。证券公司为了防止借出的本金因为下跌而受损,会强制将炒股者抵押的股票抛售,也就是“平仓”。大量平仓导致暴跌,也能让个人破产。
范伟勇显然知道这个可能性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卖出股票。在他的网络日志里,他写道:“抱着对新一届政府的完全信任和支持,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70后的我和身边的一大批朋友都选择了坚守。”
从6月15日到6月24日,大盘开始了跌涨交错的起伏。6月25日开始,大盘急剧下跌。范伟勇的故事终结于7月8日,几经坚持,他的股票被强行平仓,损失850万元,这是他“70后中产的10年奋斗”的结局。
到这一天为止,大盘已经失守,人们逐渐从财富梦中抬起头来,意识到7年前的故事也许要重演。
暗流
一年前,四川女孩Kufiositact开始有一种不同的感觉,“风要来了”。2014年7月份开始,股市行情开始抬头,不过那时候,她在微信里跟朋友讲牛市将至,大家基本都嗤之以鼻。隔壁的一位同事劝说她不要炒股,因为肯定要亏钱。
这位同事在今年3月份也开始炒股了。
像Kuriositact一样敏锐注意到股市抬头的人并不多。感觉并不可靠,水皮却有更确定的证据。2014年7月28日,他看到一篇文章,便坚定地认为会有一次股市热潮。
《论中国经济新常态》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是钟经文,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集体笔名。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同一天在《人民日报》转发。
许多人早就认为,在这个年代再盯着《人民日报》来判断政策已经过时了。分析师和研究员们开始喜欢用同行的市场语言分析中国的经济。互联网创业大潮让商业社会的羽翼开始丰满,对趋势、浪潮的预测看起来比政策解读更加可靠,人们开始更相信那些现代的商业预测而不是听起来有点像“阴谋论”的政策分析师们的话——其中一个原因是,前者更容易被普通人听懂,也更生动。
但事实证叫,这篇长时间没有被关注的文章,几乎完全预测了半年之后发生在中国的股市暴涨。这篇文章在谈论此后一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时,用了一些很容易被滑过去的字眼:“牵一发动全身,落一子全盘活。”在此后长篇累牍略嫌枯燥的文字中,这个“一发”和“一子”,第一个例子就是资本市场。
文章里分析,因为资本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融资可以全部在市场上完成,解决间接融资风险压在银行的问题;IPO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后一点是,资本市场可以给居民们带来财产收益,从而打通资本市场和消费。
水皮认为,这一轮行情大涨的起点就在这里。“这是一场政策市,这篇文章是它最权威最官方的出处,政府就是通过这个方式背书的。”
三个月前,大盘还没有急转直下,一些投身股市的网友在微博上向财经评论人水皮发难,对他反复提醒人们风险即将到来感到不满。对这些人来说,会吠的狗不一定能防住贼。在形势大好之际唱反调的人总会被讨厌,这样的人——比方说万众凯歌里的批评者或一片祝贺声里泼冷水的人——总显得不合时宜。水皮在微博和电视评论节目里对大盘可能要破败的预见,事后看来苦口婆心,但在那时候却不大受待见。
崩溃到来前,大盘看上去牢不可破。比如说,作为一个此前不懂任何股票知识、随手买了几只股票并很少关注的人,我自己的账户金额增加了大约30%。这种情形背后,是中国股市时隔7年后的第二次狂飙运动。6月6日是个星期一,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也就是“沪指”)突破500点。一位上海网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卷进这次财富冒险。他原本对股票没有兴趣,但平时常聚在一起的同学中,越来越多人炒股,谈论股票,他看到有人投了一点钱就轻松赚来了房租钱,也看到有人闷声发财,在一次酒后说自己赚了30多万。追逐热潮的新闻也对他造成了压迫,他看到的报道是,股市里人均赚4万、一位农妇从3000本金炒到12万、90多岁的大爷被称为股神……
在雪球网上,人们发现,1988年或1992年出生的小伙、小妹,都是账面上有9位数股票的大户,交割单动不动几十万股。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关于财富的躁动。
坚持到5月后,他“在肾上腺素被如此极大刺激后”开设了账户。他说:“谁愿意眼睁睁看着比自己傻的人不费力气随随便便赚大把的钱呢!”
超过5000点之后,大盘仍然看不出转向的迹象。6月12日,周五,上海股票指数的最后数字定在5166点。在许多中国股民看来,这个数字意味着指数奔往6000点途中的一次普通停留。关于6000点一定会到来的信念非常流行,人们甚至编出了各种政治段子来证明这一点。不过,炒股者范伟勇注意到,当天晚上新闻里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证监会要求暂停和清理“场外配资”。
很多匆忙入场的炒股者,未必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但范伟勇显然知道,因为他自己就持有一笔850万元的“场外配资”。它更通俗的叫法是“杠杆”,也有人喜欢用另一个血淋淋的名字称呼它“高利贷”,而这严格来讲也不算是委屈它。
只要炒股者拿出一笔钱并抵押自己的股票,证券公司和配资公司会按照比例为他配发从1倍到9倍不等的金额,借钱给炒股者用于股市拼杀,利息是24%。
这个略显枯燥的知识背后,是以“6·25股灾”闻名的近期股票市场大动荡背后的重要(也许是主要)原因。
接受了配资的炒股者,要将自己的股票控制权部分交给借钱的证券公司或配资公司,目的是一旦股票下跌,证券公司和配资公司可以强行抛售股票以保证本金安全。在水皮看来,这是中国第一次面对“有杠杆的牛市”,并尝到杠杆的威力。
此前,这种国外流行的配资炒股方式,在中国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但这段时间以来,直到5月,监管部门才开始认真清理场外配资。
“杠杆”这个称呼形象地指出了它的两面性:股市大涨的时候,数倍金钱的入场助长了增速和涨幅,但当股市大跌,它开始加速死亡。证券公司为了防止借出的本金因为下跌而受损,会强制将炒股者抵押的股票抛售,也就是“平仓”。大量平仓导致暴跌,也能让个人破产。
范伟勇显然知道这个可能性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卖出股票。在他的网络日志里,他写道:“抱着对新一届政府的完全信任和支持,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70后的我和身边的一大批朋友都选择了坚守。”
从6月15日到6月24日,大盘开始了跌涨交错的起伏。6月25日开始,大盘急剧下跌。范伟勇的故事终结于7月8日,几经坚持,他的股票被强行平仓,损失850万元,这是他“70后中产的10年奋斗”的结局。
到这一天为止,大盘已经失守,人们逐渐从财富梦中抬起头来,意识到7年前的故事也许要重演。
暗流
一年前,四川女孩Kufiositact开始有一种不同的感觉,“风要来了”。2014年7月份开始,股市行情开始抬头,不过那时候,她在微信里跟朋友讲牛市将至,大家基本都嗤之以鼻。隔壁的一位同事劝说她不要炒股,因为肯定要亏钱。
这位同事在今年3月份也开始炒股了。
像Kuriositact一样敏锐注意到股市抬头的人并不多。感觉并不可靠,水皮却有更确定的证据。2014年7月28日,他看到一篇文章,便坚定地认为会有一次股市热潮。
《论中国经济新常态》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是钟经文,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集体笔名。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同一天在《人民日报》转发。
许多人早就认为,在这个年代再盯着《人民日报》来判断政策已经过时了。分析师和研究员们开始喜欢用同行的市场语言分析中国的经济。互联网创业大潮让商业社会的羽翼开始丰满,对趋势、浪潮的预测看起来比政策解读更加可靠,人们开始更相信那些现代的商业预测而不是听起来有点像“阴谋论”的政策分析师们的话——其中一个原因是,前者更容易被普通人听懂,也更生动。
但事实证叫,这篇长时间没有被关注的文章,几乎完全预测了半年之后发生在中国的股市暴涨。这篇文章在谈论此后一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时,用了一些很容易被滑过去的字眼:“牵一发动全身,落一子全盘活。”在此后长篇累牍略嫌枯燥的文字中,这个“一发”和“一子”,第一个例子就是资本市场。
文章里分析,因为资本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融资可以全部在市场上完成,解决间接融资风险压在银行的问题;IPO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后一点是,资本市场可以给居民们带来财产收益,从而打通资本市场和消费。
水皮认为,这一轮行情大涨的起点就在这里。“这是一场政策市,这篇文章是它最权威最官方的出处,政府就是通过这个方式背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