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县干旱少雨,而且当地大多数地方是戈壁和沙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这里的枸杞远近闻名。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枸杞的传统,用来煲汤、泡酒、泡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现在这里活跃着一位做枸杞生意的年轻人,每年经手的枸杞有数千万元,可是谁能想到他的第一笔枸杞生意是用他的一辆摩托车做抵押开始的。
6月下旬,枸杞到了收获的季节。来来往往的采摘大军和一片片火红的枸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最让大伙高兴的是,今年的枸杞价格特别好,才几天工夫,鲜枸杞每斤涨到了2.2元,晒干的枸杞涨到了13块。不断疯涨的价格让一个人非常着急,他叫朱彦华,在当地枸杞圈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到6月26日,朱彦华再也坐不住了。这天上午,他先是在枸杞批发市场收购了50吨干枸杞,然后直接跑到枸杞地里,以最高价大量收购鲜枸杞。
原来,此前朱彦华与两家国外客户签订了200吨干枸杞的供货合同,6月27日对方就要前来验货,所以他当天必须把货备齐。27日上午,朱彦华的200吨枸杞刚刚准备停当,客户就如期而至。尽管收购价提高了不少,朱彦华依然从中赚了80万元。80万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朱彦华来说,一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中宁县紧靠腾格里沙漠,黄沙在这里刮过,黄河从这里流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药食两用的果品——枸杞。乡亲们很早就知道枸杞是一味温补性的中药,但真正把它当作食用果品来销售的历史却并不长。
朱彦华是最早把枸杞卖到大城市的人之一。1998年,中宁枸杞大面积丰收,然而因为没有销路,多数烂在了地里。朱彦华决定向乡亲们赊购枸杞,去大城市杀出一条销路。
这一年6月的一天,他骑着摩托车来到村民叶光全的家里,提出以每斤比市场高5毛的价格买对方的干枸杞,条件是赊购一个月,并且把自己心爱的摩托车作为抵押。第二天凌晨,他带着赊来的2000斤枸杞,登上了远去上海的列车。
上海是一座吸引着无数人来这里寻梦的城市。然而,到了上海之后,朱彦华才发现,小枸杞与大上海之间原来还有那么遥远的距离。他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宁夏普通话,到各家上门推销,可是还没说清自己的来意,就被人家拒之门外。朱彦华发现,靠自己直接找上门推销的方法,根本卖不掉枸杞。此后,朱彦华想到了让别人代销,他要把赊来的枸杞,再赊给别人去卖。他选择了一家大型批发市场,然后拿着一包自制的枸杞说明书,一个店铺一个店铺的挨个请求商户们代卖他的枸杞。朱彦华以一斤8元钱的价格,把枸杞赊给批发市场上的商户们代销,卖完货,再收款。这种办法马上见效,20天后,他的2000斤枸杞居然奇迹般的全部卖完,他从中赚了6000元。
朱彦华按时还清叶光全的一万元赊购欠款,收回抵押的摩托车,并委托对方帮他向周围的人赊购枸杞。这一次,赊购的数量变成了一万斤。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在家乡找了5个能赊给他枸杞的供货商。有了充足的货源,他一心一意与上海滩的生意人打起了交道,其中有一个叫王丹丹的姑娘成了他最大的客户。
王丹丹来自东北,很早就来上海作生意,在批发市场里是数一数二的销售大户,同样是代销的枸杞代销商,她总会第一个卖完。为了拢住这个客户,朱彦华曾夸下海口,如果枸杞生了虫子,他宁愿吃掉也不会卖给消费者。没想到,这样的事后来竟真的发生了。有一天,王丹丹的一个客户在枸杞里真的发现了虫子!这件事让王丹丹很生气,她马上要把朱彦华的枸杞全部退掉。见此情形,朱彦华说:“枸杞子有营养,枸杞子生的虫肯定也有营养。”说罢,便把那条白白胖胖的虫子一口吞了下去。不僅如此,朱彦华还把那批出事的枸杞全部换成了新的。
尽管那只虫子的味道实在欠佳,但由于朱彦华说话算数,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有了意外的收获。此后,朱彦华和王丹丹关系越来越好,生意往来更加频繁。到了2000年,王丹丹除了是朱彦华最大的客户以外,还多了一个身份,成了他的妻子。从此,朱彦华的生活和生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2000年7月的一天,朱彦华偶然得知一家超市准备快速扩张,他马上通过妻子找熟人与超市洽谈,以赊销代卖的方式让枸杞进了超市。这家超市后来以一周一家的速度连锁扩张,朱彦华的枸杞销量也跟着成倍的增长。这一年,朱彦华一共卖了300吨枸杞,大部分枸杞还是先赊再卖,赊购款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00万元。
然而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已经做了几年的赊销生意却突然做不下去了,一方面,超市对枸杞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在家乡赊购枸杞越来越难。原来,那几年国内枸杞市场逐渐升温,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宁枸杞自然成了众多经销商争夺的对象。中宁县当时一下子多了上百个像朱彦华一样的枸杞经销户,一部分原来的供货商直接进入市场成了他的竞争对手。买枸杞不用说赊购,就是现款交易也要分个先来后到。
2002年,朱彦华毅然从上海回到了中宁。他一改从前的赊购方式,开始提前一年付款,来订购乡亲们的枸杞。
陈兴家是枸杞种植大户,有一天,朱彦华找上门跟他说,愿意给他的每亩枸杞地里补助300元钱,如果新种枸杞的话,还免费提供树苗。但朱彦华的条件是,必须按照他的技术要求去种,不能使用超标农药,并且保证把枸杞卖给他,如果市场行情好则随行就市上不封顶。陈新家接受了他的条件,保证自己的6亩枸杞由他回收。
此后的两年内,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与1000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到2005年,他拥有了6000亩枸杞原料基地。货源不再发愁,但按每亩500斤干枸杞的产量计算,朱彦华一年必须卖出去300万斤干枸杞,这么多的枸杞,他又如何去卖呢?
2005年底,朱彦华找到从前在上海卖枸杞时的竞争对手刘军,提出要与对方合作。合作办法是他在刘军的销售公司入股,刘军在他的枸杞基地入股,各取所需合作经营。正在寻求稳定货源的刘军接受了朱彦华的提议,保证销售他的枸杞。
用同样的合作办法,朱彦华在全国拥有了14个稳定的销售点,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就在朱彦华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枸杞的国际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等欧美国家正尝试着把枸杞做成早餐食品,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开发枸杞药品,而它们的原料大多要依赖从中国进口。2006年6月,一家日本客户和美国客户一起来到朱彦华的枸杞基地,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
2007年6月下旬,朱彦华以高价大量收购老百姓的枸杞。按照订单要求,他要经过烘干和分级包装,然后再卖给国外客户,这样一来,一斤枸杞就能卖到20元人民币。尽管受到收购价的影响,他依然从中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任何一个从零起步的创业者,最大的软肋就是资金问题,尤其是在后来交易额逐步扩大之后,如果单纯靠统购统销,很显然是无法完成迅速扩张的,但是朱彦华在和别人的合作上,找到了突破口,以他掌握的资源优势,再利用别人成熟的销售渠道,通过利润共享,形成了一种利益联盟。然而,随着销售触角的进一步延伸,他已经赚得了丰厚的利润。
6月下旬,枸杞到了收获的季节。来来往往的采摘大军和一片片火红的枸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最让大伙高兴的是,今年的枸杞价格特别好,才几天工夫,鲜枸杞每斤涨到了2.2元,晒干的枸杞涨到了13块。不断疯涨的价格让一个人非常着急,他叫朱彦华,在当地枸杞圈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到6月26日,朱彦华再也坐不住了。这天上午,他先是在枸杞批发市场收购了50吨干枸杞,然后直接跑到枸杞地里,以最高价大量收购鲜枸杞。
原来,此前朱彦华与两家国外客户签订了200吨干枸杞的供货合同,6月27日对方就要前来验货,所以他当天必须把货备齐。27日上午,朱彦华的200吨枸杞刚刚准备停当,客户就如期而至。尽管收购价提高了不少,朱彦华依然从中赚了80万元。80万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朱彦华来说,一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中宁县紧靠腾格里沙漠,黄沙在这里刮过,黄河从这里流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药食两用的果品——枸杞。乡亲们很早就知道枸杞是一味温补性的中药,但真正把它当作食用果品来销售的历史却并不长。
朱彦华是最早把枸杞卖到大城市的人之一。1998年,中宁枸杞大面积丰收,然而因为没有销路,多数烂在了地里。朱彦华决定向乡亲们赊购枸杞,去大城市杀出一条销路。
这一年6月的一天,他骑着摩托车来到村民叶光全的家里,提出以每斤比市场高5毛的价格买对方的干枸杞,条件是赊购一个月,并且把自己心爱的摩托车作为抵押。第二天凌晨,他带着赊来的2000斤枸杞,登上了远去上海的列车。
上海是一座吸引着无数人来这里寻梦的城市。然而,到了上海之后,朱彦华才发现,小枸杞与大上海之间原来还有那么遥远的距离。他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宁夏普通话,到各家上门推销,可是还没说清自己的来意,就被人家拒之门外。朱彦华发现,靠自己直接找上门推销的方法,根本卖不掉枸杞。此后,朱彦华想到了让别人代销,他要把赊来的枸杞,再赊给别人去卖。他选择了一家大型批发市场,然后拿着一包自制的枸杞说明书,一个店铺一个店铺的挨个请求商户们代卖他的枸杞。朱彦华以一斤8元钱的价格,把枸杞赊给批发市场上的商户们代销,卖完货,再收款。这种办法马上见效,20天后,他的2000斤枸杞居然奇迹般的全部卖完,他从中赚了6000元。
朱彦华按时还清叶光全的一万元赊购欠款,收回抵押的摩托车,并委托对方帮他向周围的人赊购枸杞。这一次,赊购的数量变成了一万斤。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在家乡找了5个能赊给他枸杞的供货商。有了充足的货源,他一心一意与上海滩的生意人打起了交道,其中有一个叫王丹丹的姑娘成了他最大的客户。
王丹丹来自东北,很早就来上海作生意,在批发市场里是数一数二的销售大户,同样是代销的枸杞代销商,她总会第一个卖完。为了拢住这个客户,朱彦华曾夸下海口,如果枸杞生了虫子,他宁愿吃掉也不会卖给消费者。没想到,这样的事后来竟真的发生了。有一天,王丹丹的一个客户在枸杞里真的发现了虫子!这件事让王丹丹很生气,她马上要把朱彦华的枸杞全部退掉。见此情形,朱彦华说:“枸杞子有营养,枸杞子生的虫肯定也有营养。”说罢,便把那条白白胖胖的虫子一口吞了下去。不僅如此,朱彦华还把那批出事的枸杞全部换成了新的。
尽管那只虫子的味道实在欠佳,但由于朱彦华说话算数,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有了意外的收获。此后,朱彦华和王丹丹关系越来越好,生意往来更加频繁。到了2000年,王丹丹除了是朱彦华最大的客户以外,还多了一个身份,成了他的妻子。从此,朱彦华的生活和生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2000年7月的一天,朱彦华偶然得知一家超市准备快速扩张,他马上通过妻子找熟人与超市洽谈,以赊销代卖的方式让枸杞进了超市。这家超市后来以一周一家的速度连锁扩张,朱彦华的枸杞销量也跟着成倍的增长。这一年,朱彦华一共卖了300吨枸杞,大部分枸杞还是先赊再卖,赊购款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00万元。
然而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已经做了几年的赊销生意却突然做不下去了,一方面,超市对枸杞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在家乡赊购枸杞越来越难。原来,那几年国内枸杞市场逐渐升温,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宁枸杞自然成了众多经销商争夺的对象。中宁县当时一下子多了上百个像朱彦华一样的枸杞经销户,一部分原来的供货商直接进入市场成了他的竞争对手。买枸杞不用说赊购,就是现款交易也要分个先来后到。
2002年,朱彦华毅然从上海回到了中宁。他一改从前的赊购方式,开始提前一年付款,来订购乡亲们的枸杞。
陈兴家是枸杞种植大户,有一天,朱彦华找上门跟他说,愿意给他的每亩枸杞地里补助300元钱,如果新种枸杞的话,还免费提供树苗。但朱彦华的条件是,必须按照他的技术要求去种,不能使用超标农药,并且保证把枸杞卖给他,如果市场行情好则随行就市上不封顶。陈新家接受了他的条件,保证自己的6亩枸杞由他回收。
此后的两年内,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与1000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到2005年,他拥有了6000亩枸杞原料基地。货源不再发愁,但按每亩500斤干枸杞的产量计算,朱彦华一年必须卖出去300万斤干枸杞,这么多的枸杞,他又如何去卖呢?
2005年底,朱彦华找到从前在上海卖枸杞时的竞争对手刘军,提出要与对方合作。合作办法是他在刘军的销售公司入股,刘军在他的枸杞基地入股,各取所需合作经营。正在寻求稳定货源的刘军接受了朱彦华的提议,保证销售他的枸杞。
用同样的合作办法,朱彦华在全国拥有了14个稳定的销售点,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就在朱彦华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枸杞的国际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等欧美国家正尝试着把枸杞做成早餐食品,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开发枸杞药品,而它们的原料大多要依赖从中国进口。2006年6月,一家日本客户和美国客户一起来到朱彦华的枸杞基地,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
2007年6月下旬,朱彦华以高价大量收购老百姓的枸杞。按照订单要求,他要经过烘干和分级包装,然后再卖给国外客户,这样一来,一斤枸杞就能卖到20元人民币。尽管受到收购价的影响,他依然从中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任何一个从零起步的创业者,最大的软肋就是资金问题,尤其是在后来交易额逐步扩大之后,如果单纯靠统购统销,很显然是无法完成迅速扩张的,但是朱彦华在和别人的合作上,找到了突破口,以他掌握的资源优势,再利用别人成熟的销售渠道,通过利润共享,形成了一种利益联盟。然而,随着销售触角的进一步延伸,他已经赚得了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