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中,提出了改革双休日制度的设想,实行一个取代“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方案:为促进消费增长,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加起来就够每月实行一个四五天的“小黄金周”,这项方案可以减轻黄金周旅游带来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
王小广怎么也没想到,1月中旬,他在《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的报告中提出改革“双休日”制度,竟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小广是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他以一个专家的身份提出了改革“双休日”的报告,报告建议,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同时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带来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作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黄金周”前后旅游业的大起大落,使旅游业一度陷人一个不稳定、不健全的循环发展怪圈,资源使用产生负效应。有数据显示,在已经度过的13个“黄金周”中,被投诉涉及的包括公路、水运交通秩序与服务质量及住宿紧张、降低档次等问题,其实都是“黄金周”各景区客源爆满,接待无力的结果。这种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黄金周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及时调整,旅游业会朝畸形方向发展,同时,旺淡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
理论上,小黄金周的实行可以改善集中旅游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可是针对双休日改革的替代制度的合理性问题,还是引起企业界人士的一片质疑声。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与改变,都应该从宏观和综合角度给予充分的论证。专家指出,“小黄金周”直接脱胎于现有的“黄金周”,为的是修正“黄金周”的制度性缺陷。如果从经济的视角来看,改变双休制除了能够平衡高峰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外”,对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完美的难题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重新发布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每周工作时间改为40小时,即实行双休日工时制,从5月1日起实施。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社会上增加了花样繁多的双休日活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双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
而现在“小黄金”提出无疑会打破这一切。杭州的一位专家表示,虽然“1+3”休息制度的实行,对消费产业、第三产业、休闲产业等都会带来好处,尤其是对度假型产业。但是综合来考虑,这个休息制度不利于整体的提高。现在强调的是国际接轨,如果国家、地区间实行不一致,这将会产生矛盾,影响工作效率和投资环境等等,尤其是一些窗口单位。
如同前一段时间某些专家提出的春节改期设想一样,“小黄金周”概念的提出,同样是为了解决“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问题”。有关专家表示,“只要有合理的替代制度安排,取消‘黄金周’只意味着集中消费转变为日常消费,旅游消费总量上不会有大的下降。”一项仅仅为了所谓的方便、为了爱好旅游的上班一族方便出游而设计的休假制度,它所惠及的也不过是旅游、交通等相关行业而已,却要所有公民都为之让路,让整个社会秩序打乱重整,实在难说是明智合理的。
改革双休日真的能改变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吗?有人说,双休日改革对旅游的作用影响不大,因为旅游是一个消费型工业,需要有钱、有闲两个条件,人为制造时间干涉旅游的效果不让人看好。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旅游仍然是多数家庭的奢侈性消费,即使提供更多的旅游选择时间,旅游消费仍然不会有太多变化,因此取消“黄金周”来平衡旅游消费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此外,4天的假期对很多旅游者来是一个尴尬的数字,旅游太短,休息又过长。这样造成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大家工作做不了、旅游也去不成,反而窝在家里。
利益和代价
“3+1”制度的提出,虽然仅仅是将部分周末的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尽管休息总量并无变化,但这还是让很多企业感到无法接受。
在可预见的范围里,“小黄金周”将带来的恶果之一是:每月月底休假周后余下的两天该如何安排?它必然造成一个“零碎周”或一个“加长周”。对于生产生活安排、各种金融活动,譬如股市交易安排而言,这种“不完整周”将带来的混乱都是让人极难适应的。
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双休日的改革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周期的简单调整,它改变的还有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流程、工作效率、员工精神状态、员工满意度。
北京一家咨询公司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赞同改变现在的双休日制度,劳逸结合、实行双休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由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而改革不是不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角度考虑,从什么促进消费,减轻运输压力角度考虑,让人觉得恰恰是不尊重劳动者权利的表现,根本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双休日设计是增进劳动者生存福利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综合考虑到了劳逸结合的科学规律和劳动者的生理特点,考虑到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考虑到了休息权的国际接轨——应该说,双休日设计应该是当下最贴近人性的安排。
员工如果只休息一天,对企业的满意度很可能会降低,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员工身心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目前两天双休时间,很多人都会拿出一天用来学习、购物等,一天用来彻底的休息。而如果改为一周休息一天,无疑是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员工在休息一天后紧接着投入到接下来的六天工作中,在精神和体力上很难和休息两天后工作相比。
有一名私企公司老总认为现行的双休日模式可令人们得到均匀和充分的休息,如果改变成“1十3”模式则有可能在一天休息日里身心得不到充分的休整,又因为下周的三天长假一通疯玩而形成“假日综合症”,影响假后的正常工作。
还有的外企和私企的员工认为这个建议没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因为他们常常是一周实际上只能休息一天,甚至一天假期也没有。他们担心“如果一周名义上就只有一天假,那么我们可能就休息得更少了,这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周周认为,这个休息制度对企业发展不利,企业生产的是药品,有些中药不宜在管道里停留太长时间,否则很容易产生细菌,而有些生产需要连续操作,所以我们企业生产车间的休息日是按照生产运作来操作的。我们会安排有些员工从早上8点开始做到晚上,然后第二天休息一天。这样安排使得利用率更为有效。但如果实行了“1+3”休息制度,在员工的安排上,将会比较困难,效率也自然相对低了。
北京某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朱洁青认为,要在制造生产企业实行“3+1”制度不太行得通,“我们是跟着客户走的,客户需要,我们就要出现。我们还有一部分业务是出口型的,如果实行“3+1”制度这和我们出口国的工作时间无法对接。”
罗尔斯的正义论告诉我们: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一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主体。从当下“3+1”改革提议来看,其益处和可行的依据是,对现有旅游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对社会其他产业经济主体来说,双休日改革显然与这个理念背道而驰。
王小广怎么也没想到,1月中旬,他在《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的报告中提出改革“双休日”制度,竟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小广是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他以一个专家的身份提出了改革“双休日”的报告,报告建议,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同时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带来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作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黄金周”前后旅游业的大起大落,使旅游业一度陷人一个不稳定、不健全的循环发展怪圈,资源使用产生负效应。有数据显示,在已经度过的13个“黄金周”中,被投诉涉及的包括公路、水运交通秩序与服务质量及住宿紧张、降低档次等问题,其实都是“黄金周”各景区客源爆满,接待无力的结果。这种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黄金周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及时调整,旅游业会朝畸形方向发展,同时,旺淡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
理论上,小黄金周的实行可以改善集中旅游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可是针对双休日改革的替代制度的合理性问题,还是引起企业界人士的一片质疑声。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与改变,都应该从宏观和综合角度给予充分的论证。专家指出,“小黄金周”直接脱胎于现有的“黄金周”,为的是修正“黄金周”的制度性缺陷。如果从经济的视角来看,改变双休制除了能够平衡高峰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外”,对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完美的难题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重新发布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每周工作时间改为40小时,即实行双休日工时制,从5月1日起实施。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社会上增加了花样繁多的双休日活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双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
而现在“小黄金”提出无疑会打破这一切。杭州的一位专家表示,虽然“1+3”休息制度的实行,对消费产业、第三产业、休闲产业等都会带来好处,尤其是对度假型产业。但是综合来考虑,这个休息制度不利于整体的提高。现在强调的是国际接轨,如果国家、地区间实行不一致,这将会产生矛盾,影响工作效率和投资环境等等,尤其是一些窗口单位。
如同前一段时间某些专家提出的春节改期设想一样,“小黄金周”概念的提出,同样是为了解决“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问题”。有关专家表示,“只要有合理的替代制度安排,取消‘黄金周’只意味着集中消费转变为日常消费,旅游消费总量上不会有大的下降。”一项仅仅为了所谓的方便、为了爱好旅游的上班一族方便出游而设计的休假制度,它所惠及的也不过是旅游、交通等相关行业而已,却要所有公民都为之让路,让整个社会秩序打乱重整,实在难说是明智合理的。
改革双休日真的能改变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吗?有人说,双休日改革对旅游的作用影响不大,因为旅游是一个消费型工业,需要有钱、有闲两个条件,人为制造时间干涉旅游的效果不让人看好。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旅游仍然是多数家庭的奢侈性消费,即使提供更多的旅游选择时间,旅游消费仍然不会有太多变化,因此取消“黄金周”来平衡旅游消费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此外,4天的假期对很多旅游者来是一个尴尬的数字,旅游太短,休息又过长。这样造成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大家工作做不了、旅游也去不成,反而窝在家里。
利益和代价
“3+1”制度的提出,虽然仅仅是将部分周末的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尽管休息总量并无变化,但这还是让很多企业感到无法接受。
在可预见的范围里,“小黄金周”将带来的恶果之一是:每月月底休假周后余下的两天该如何安排?它必然造成一个“零碎周”或一个“加长周”。对于生产生活安排、各种金融活动,譬如股市交易安排而言,这种“不完整周”将带来的混乱都是让人极难适应的。
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双休日的改革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周期的简单调整,它改变的还有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流程、工作效率、员工精神状态、员工满意度。
北京一家咨询公司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赞同改变现在的双休日制度,劳逸结合、实行双休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由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而改革不是不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角度考虑,从什么促进消费,减轻运输压力角度考虑,让人觉得恰恰是不尊重劳动者权利的表现,根本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双休日设计是增进劳动者生存福利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综合考虑到了劳逸结合的科学规律和劳动者的生理特点,考虑到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考虑到了休息权的国际接轨——应该说,双休日设计应该是当下最贴近人性的安排。
员工如果只休息一天,对企业的满意度很可能会降低,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员工身心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目前两天双休时间,很多人都会拿出一天用来学习、购物等,一天用来彻底的休息。而如果改为一周休息一天,无疑是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员工在休息一天后紧接着投入到接下来的六天工作中,在精神和体力上很难和休息两天后工作相比。
有一名私企公司老总认为现行的双休日模式可令人们得到均匀和充分的休息,如果改变成“1十3”模式则有可能在一天休息日里身心得不到充分的休整,又因为下周的三天长假一通疯玩而形成“假日综合症”,影响假后的正常工作。
还有的外企和私企的员工认为这个建议没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因为他们常常是一周实际上只能休息一天,甚至一天假期也没有。他们担心“如果一周名义上就只有一天假,那么我们可能就休息得更少了,这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周周认为,这个休息制度对企业发展不利,企业生产的是药品,有些中药不宜在管道里停留太长时间,否则很容易产生细菌,而有些生产需要连续操作,所以我们企业生产车间的休息日是按照生产运作来操作的。我们会安排有些员工从早上8点开始做到晚上,然后第二天休息一天。这样安排使得利用率更为有效。但如果实行了“1+3”休息制度,在员工的安排上,将会比较困难,效率也自然相对低了。
北京某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朱洁青认为,要在制造生产企业实行“3+1”制度不太行得通,“我们是跟着客户走的,客户需要,我们就要出现。我们还有一部分业务是出口型的,如果实行“3+1”制度这和我们出口国的工作时间无法对接。”
罗尔斯的正义论告诉我们: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一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主体。从当下“3+1”改革提议来看,其益处和可行的依据是,对现有旅游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对社会其他产业经济主体来说,双休日改革显然与这个理念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