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契合学生成长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古诗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结晶,是我国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依循古诗的体裁特点,把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在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的创造力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力。
  一、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小学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感受古诗的情感之美。首先,古诗教學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沉浸在古诗意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从语言到内容,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情感。最后,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通过诵读学生理解首句用一个“独”和两个“异”写出诗人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第二句的“倍”字用语极妙,是联系前两句情感的关键,写出诗人格外思念亲人的情感。“遥知”一词暗指诗人与故乡亲人相互挂念,更突显诗人对故乡的了解和熟悉。这样通过诵读,学生初步领略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为学生全面欣赏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而想象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体验的空间,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诗句为载体,去联想、去补充和创造,感受古诗的情、意、韵。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就可以运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湖光秋月、潭面无风、山水翠、银盘、青螺”的美丽景象。这样诗中的意象就不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词语,而是一幅幅色彩明丽、和谐的风景画。学生一下子就能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想象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补充资料,让学生披文入境,融入诗情,理解含义。
  三、音画结合,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诗的意境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运用音乐、插图和绘画与诗词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所描绘的唯美意境,教师通过音乐和画面为学生创设诗中美好的意境。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看到怎样的画面,画面美在哪里?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江南风景之美。接着,教师播放节奏轻快、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领略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烟雨朦胧”的美丽景象。诗与画面、音乐相结合,把诗句的意境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情感。
  四、学以致用,传承诗词文化
  学生与古诗之间产生的距离感往往是因为诗词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因此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显得比较生硬、不够灵活。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诗句的自觉意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例如,高鼎的《村居》是一首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教师以交谈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在美丽的春天里,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走进诗中,看看诗中孩子们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玩什么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诗中的孩子对早春的美景毫无兴趣,一心想着放风筝,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这种迫不及待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情感体验吗?”教师层层深入,继而引导学生说:“诗中哪个字把孩子们迫不及待放风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使学生对诗中描绘景象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诗句的意境用游戏、角色扮演、多媒体情境展示等方式呈现出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领悟诗词文化,传承诗词文化。
  总而言之,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经典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阅读教学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审美的视角深入感悟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为学生发展核心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任务之一。作为数学课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课标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而我面对的是一群普通班的同学,由于他们之前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导致他们在数学课堂中不能保持精力集中,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學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社会中的不同行业,随之带来的是企业服务意识的提升,校园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弊端日渐显露,如服务模式单过于简单、服务内容单一、部分服务也不人性化甚至缺失,所以,校园图书馆抓住机会必须主动出击,开发和探索新的服务与服务模式,以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  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这一有利工具,将图书馆线下的原有服务和资源,
期刊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许多国家都讲英语,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外语教学应从娃娃抓起。然而,小学英语内容简单,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教起来并不太容易。但儿童时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发展的阶段,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对农村小学来说,可运用现有条件,讲究教法,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参加课堂的交际
期刊
一、教学内容  第17页,第18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什么称之为母语,我想:凡是对母亲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能感受到汉语的亲切、自然和温暖。还是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沐浴着母语的呼唤、母语的爱怜。后来,我们开始伢伢学语,开始用吐字不清的母语叫着爸爸妈妈。再后来,我们走进校园,走近社会,和他人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母语更是和我们如影随形。说好母语,让朗读如歌,是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更是愉悦生活,陶冶性情的有效手段。  腹有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当家”先自立,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遇事多动脑筋解决,少给父母添麻烦。  2.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给爸爸妈妈提个醒,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明白怎样才能“当家”,如何“当好家”。  难点:在谈话和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1.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
期刊
一、微课在中学物理教学使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以阐述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一种支持多终端的数字化课程。可以说,微课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新课改融合的产物,它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快速的学习,循环往复的学习,故这种学习方式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了空前关注。从物理教学实践来看,通过
期刊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比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也大都
期刊
一、课标的要求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二、无理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其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  (一)无理数概念  教材给出的无理数的概念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实质上,无理数的本质属性是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等价性,从有理数的角度来看,无理数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教材将认识无理數这一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广泛性。第二课时主要用估算的方法得到无理数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