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是与“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恰当的比较能胜过繁琐的讲解。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辨别同中之异。“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辨异”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因此,“比较”是发展学生迁移思维和记忆的必由之路。
初中教材内收入的诗词可分古代的、现代的,抒情的和叙事的,要让初中生毕业前能认知或熟记这些诗词,全靠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老师必然要在主导作用上给学生传输记忆方法,而最妙不过的方法莫过于“迁移比较法”,迁移比较法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迁移比较,认识事物,增强记忆。
在教学诗词中,我们不妨灵活巧用迁移比较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1 运用同类迁移比较:
教学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石壕吏》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唐朝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两位诗人几乎同处一个时期,他们的诗作,最大共同点都是反映了百姓受官吏威逼之若,都采用叙事方式娓娓道来。然而又有不同之处,《卖炭翁》反映的是盛唐转衰的社会状况,而《石壕吏》则反映“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动乱,百姓置身于战乱之苦。《卖炭翁》中“官吏驱将惜不得”道出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夺后,他含着那么深的悲愤,心如刀割却无可奈何,而《石壕吏》中“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句写出了刀兵之乱下,连一个老妇人都不能避免充军役的厄运,同样无可奈何。两首诗这样一迁移比较,学生思维势必豁然开朗,不仅学到新知识,同时温习了旧知识,在头脑留存的信息量也会强烈得多。
2 运用异类迁移比较:
教学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启发学生回忆已教过的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可由学生对词中描写的雪景作口述。然后再引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雪景。教学时要向学生明确几点:(1)两位作者所处年代背景不同;(2)作者身份和立足点不同;(3)作品体裁不同;(4)诗人抒发情感不同。仅有一点相同,都描写壮丽雪景。就“雪景”这点出发,两位诗人都不惜金墨,瓢泼式地描绘壮美的雪景。然而由于以上四点不同,毛泽东词里没有半点冰天冻地凄寒感,展现的是一种壮观和雄奇,给人一种激越和鼓舞,他是在借雪评说千古,抒发豪情,而岑参的诗里却着意演染冰天雪地的严寒,诗的开首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有点春意,也瞬息即逝。他是在借雪描叙送别,满怀惆怅,抒发送别之情。通过这样一迁移比较,两人的胸怀立见迥然不同了。学生将会记住“雪”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景物,在思想感情不同的作者笔下,也是千差万别的。
3 融合运用同类和异类迁移比较:
教学古诗中的送别诗可窥见一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严格地说应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别诗,可将它与同一朝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相迁移比较。
岑参的诗内,特别是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既不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也不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岑参、李白的这一笔可称高手,挥去了其他文人墨客的离愁别恨。既没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也没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豪言,而是将一切牵挂和祝愿都寄托在这不言之中,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通过这样的迁移比较,学生自会产生知识迁移、认知和增强知识力度,长时间也容易记住,可谓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
在教学诗词时,有目的地巧妙灵活地运用迁移比较法,可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积极性,使学生自动打开记忆的大门,识记传授的诗词知识,也为我们教学诗词难以讲解的烦恼投放一枚顺气丸。
初中教材内收入的诗词可分古代的、现代的,抒情的和叙事的,要让初中生毕业前能认知或熟记这些诗词,全靠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老师必然要在主导作用上给学生传输记忆方法,而最妙不过的方法莫过于“迁移比较法”,迁移比较法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迁移比较,认识事物,增强记忆。
在教学诗词中,我们不妨灵活巧用迁移比较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1 运用同类迁移比较:
教学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石壕吏》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唐朝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两位诗人几乎同处一个时期,他们的诗作,最大共同点都是反映了百姓受官吏威逼之若,都采用叙事方式娓娓道来。然而又有不同之处,《卖炭翁》反映的是盛唐转衰的社会状况,而《石壕吏》则反映“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动乱,百姓置身于战乱之苦。《卖炭翁》中“官吏驱将惜不得”道出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夺后,他含着那么深的悲愤,心如刀割却无可奈何,而《石壕吏》中“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句写出了刀兵之乱下,连一个老妇人都不能避免充军役的厄运,同样无可奈何。两首诗这样一迁移比较,学生思维势必豁然开朗,不仅学到新知识,同时温习了旧知识,在头脑留存的信息量也会强烈得多。
2 运用异类迁移比较:
教学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启发学生回忆已教过的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可由学生对词中描写的雪景作口述。然后再引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雪景。教学时要向学生明确几点:(1)两位作者所处年代背景不同;(2)作者身份和立足点不同;(3)作品体裁不同;(4)诗人抒发情感不同。仅有一点相同,都描写壮丽雪景。就“雪景”这点出发,两位诗人都不惜金墨,瓢泼式地描绘壮美的雪景。然而由于以上四点不同,毛泽东词里没有半点冰天冻地凄寒感,展现的是一种壮观和雄奇,给人一种激越和鼓舞,他是在借雪评说千古,抒发豪情,而岑参的诗里却着意演染冰天雪地的严寒,诗的开首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有点春意,也瞬息即逝。他是在借雪描叙送别,满怀惆怅,抒发送别之情。通过这样一迁移比较,两人的胸怀立见迥然不同了。学生将会记住“雪”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景物,在思想感情不同的作者笔下,也是千差万别的。
3 融合运用同类和异类迁移比较:
教学古诗中的送别诗可窥见一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严格地说应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别诗,可将它与同一朝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相迁移比较。
岑参的诗内,特别是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既不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也不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岑参、李白的这一笔可称高手,挥去了其他文人墨客的离愁别恨。既没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也没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豪言,而是将一切牵挂和祝愿都寄托在这不言之中,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通过这样的迁移比较,学生自会产生知识迁移、认知和增强知识力度,长时间也容易记住,可谓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
在教学诗词时,有目的地巧妙灵活地运用迁移比较法,可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积极性,使学生自动打开记忆的大门,识记传授的诗词知识,也为我们教学诗词难以讲解的烦恼投放一枚顺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