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参径山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径山茶给我的印象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确切地说,它似乎高深莫测,因为它产自一座名山,出自一座名寺,载自一位名僧。而且以它为名的茶宴还是当今程式繁复的日本茶道之源,诸般“因子”的复加与组合,令我深感它的庄严与神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难以接近,只是机缘未到。终于,有一日。在与杭州好友叶菩提闲聊的时候,无意中提及径山茶,她说她常常会去径山万寿禅寺拜谒一位法师,于是乎便向法师“请”了一袋径山茶惠赠给我。茶到手,欣喜之余,自是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芳客、一品香韵,就选了一个丽日晴好的周日早晨,拾掇一份闲适,止心静虑,独自漫品,用心去领会它的禅意。
  剥去灰黑的包裹,露出一个绿白相间的简易包装袋。上面的图案很简朴,除了左下角一枚开展的茶芽剪影之外,就是一行由已故的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题写的“径山名茶”茶名和一方朴拙古雅的印章。这几个劲健俊逸的行楷,有雍容宽博的气度,—笔一画间透发着超出世尘的释家气象。玩味了一阵之后,不由地肃然起敬。心想应该精心地置备一番,才能“配”得上喝这样的茶品。清供、布席、涤器、烧水……足足忙活了有个把小时,身上已是大汗淋漓。和闻名遐迩的径山茶宴相比,我的做法实在是相形见绌,但是这也总算是表达一下我心中的那份虔敬吧。
  为了尽量营造山林野趣的品茶氛围,我特意选用新截竹管制成的茶则来取茶,并倒入手绘的青花茶荷中慢慢品赏。素瓷映衬下的芽叶,满眼全然一派绿意盎然的灵动,细嫩紧结,略有卷曲,细密的白毫披覆,可爱之形,悦目之色,唤起了心底尘封已久的惬意与恬然。这样的翠绿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颜色,是自然与生命的交织,特别是在流火的炎夏中给人带来了别样的清凉。
  此时,电磁炉上的随手泡欢快地鸣响起来。提醒着正在凝神注目的我。严格地说,壶里的水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早就言及“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这款径山茶本应用径山脚下双溪镇的陆羽泉来冲泡,才得径山茶之真味。可惜,闽浙两地距离甚远,且无当年李德裕“水递”惠山泉之癖,只好用矿泉水代之。掀开白瓷盖碗,一条光圆的水流缓缓注入碗中,绿芽瞬间上下翻滚起来。不多时,盖碗中碧涛四泛,绿云浮动。静置等候的间隙。我微阖双眸,静心聆听芽叶在盖碗中绽放的声音。尽管四周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车辆鸣笛与知了鸣叫汇合而成的聒噪,但是相对平静的心,在没有羁绁的想象力默契配合下。隐约间听见细微的声响,如清风拂叶,雁过无痕,也许这就是大音希声吧。
  一分钟的时间既短暂又漫长。启盖,茶烟袅娜,清幽的板栗香,悠悠然地飘散在空气中,伴随着呼吸的翕动沁入心脾。这种气息,就像是徜徉在蜿蜒的竹林小径、嗅闻雨后新泥一般的疏谈宁静。端起盖碗中,一股碧流倾泻直入瓷盏。溅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盏上冉冉升起的氤氲薄雾,荡涤尽了尘虑,牵引来了禅思。一枚芥子般的芽叶任运自然地漂浮在盏心,含翠带润的茶汤中倒映着万里晴空,挂着露珠的蕨草上折射着灿烂骄阳。安详澄止。同盏沿的那两枚青花细叶相映成趣。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无尽藏。
  轻啜一口,并用舌头来回搅动着,茶汤在舌尖上跳跃,清鲜醇和的滋味逐渐渗透,一点点地咽入喉中,旋即回甘。口舌生津。如醍醐灌顶。再嗅碗盖,清香持久。丝丝缕缕,香风扑面,从鼻一直洇润到内心深处。
  又饮过二三盏,浊气与烦闷早已荡然无存,本自具足的自性随之浮现。嘈杂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静寂,思绪也天马行空地驰骋起来,物我两忘。茶味渐淡渐轻,淡如流云,轻如春风,淡泊了心怀;禅心渐明渐澈,明如皓月,澈如寒潭。复苏的芽叶,依旧青翠欲滴,柔软嫩匀的身形,逍遥容与地“躺”在盏中,圆融无碍,它在一片清芬甘洌中进入了下—个轮回。
  安心生软草,醍醐引春泉。一道径山茶,一次心与茶的禅机交锋。心尘净尽,澄澈空明。屋外,听阳一片,清风徐徐。馨悦非常。此番境界正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其他文献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一清茶事”恰是这酿制半日清闲之地。  “第一滴水”的首家分唐——“一清茶事”,以独特的姿态静观城市的热闹。门前莲花及丛生竹映带左右,棕榈鸟巢、鹅卵石门墩、原木立柱、稻草泥墙、竹灯笼以及躲在四处的石槽、石柱都在慢慢呼吸。原石原木,带着岁月的痕迹,在纱缦红烛映照之下,清凉而不失温情。如果把“第一滴水”
期刊
朋友约我去琅岐岛散心喝茶,老远一段路,连开车都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带着一身疲劳,我们进入琅歧岛,—个还未被时代化开发的地方,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摇下玻璃窗,瞬间有了晕眩的感觉,朋友说那是一下子吸入太多氧气的缘故。感觉很神奇,脑袋先晕眩而后慢慢地清晰,再到一种通贯全身的舒畅。经过的湖畔零落着垂钓者,一动不动地融入了风景。他们身上的衣着昭示着,他们只是暂时逃离纷繁城市的休憩者。也许很多时候,很好的休息能
期刊
主持:卦卦    俗话说“茶要新,酒要陈,方能品尽世间醇。”对于一个喜爱茶的人而言,总有几种贮藏方式使之津津乐道。有的茶友认为,茶叶最难得的就是它的清新之味和自然之味,保鲜是关键,不仅如此,还不能让其它的异物之味将其污染,所以要做好隔离“娇藏”;有的茶友则喜好老茶那纳尽世间滋味的陈香,觉得本是自然之物,当然就以最自然的“放养”即可那到底茶是娇藏的好,还是放养的优呢?  卦卦:国内一家冰箱公司今年推
期刊
郑启五:老茶人,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传统的英式下午茶一直是英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一环,它既有时间的定位,又有滋味的考量,还有环境上的配置,我读了李孟苏的英伦随笔《庄园与下午茶》,曾写下《好文如好茶》。眼下本厦门老茶客既然现身英国,脚踩伦敦,下午茶,下午茶,能饮一杯无?  尝试一下奢华的方式?附近的Dorchester Hotel里有一家高品位的茶吧,提供了传统的英式下午
期刊
最早雀舌用于茶名是出现在江南一带的绿茶。在门类繁多的武夷岩茶中也有雀舌,而且是一款极为金贵的好茶。武夷岩茶“雀舌”,因叶片长得像小鸟的舌头而得名。属于小叶种。目前,“雀舌”只在武夷山各个品种园中试种,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因茶树、叶片相对其它武夷岩茶品种小,产量也比较低,是岩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  现在正是武夷岩茶火热上市的时候,茶客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搜罗各色武夷茶,各式各样的品茶
期刊
喝茶就喝茶,哪来那么多规矩,还要什么“茶席设计”?近年来,高级茶艺师培训的课程中,茶席设计已列为重要的新课题,是茶艺师应具备的技能,也成为热门的学科。为什么要有茶席设计呢?  举办茶会,参加茶会是一个茶人应有的素养,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学习茶艺是很重要的功课,茶艺是生活美学中操作性较强,较具艺术表现空间的一门学问。举办“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是学习茶艺的具体实践,也是茶艺的体现,这种聚会即
期刊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寿星。活到119岁。他在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禅修时,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观音寺,从谂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院主不解其意,遂问师曰:“何以来者说‘曾到’或说‘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照说:“吃茶去!”  有人说“吃茶去”,深蕴禅机,可以达到“顿悟”。难怪乎,赵朴初为陈彬藩先生
期刊
源起宝岛,风行大陆    “刚开学很忙,今天上课要上到晚上9:45。”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又开办了新的一期茶艺培训班。他是第一个把“茶艺”概念从台湾介绍到中国大陆的学者。20多年来,看着茶艺在中国大陆从不成气候到欣欣向荣,他的欣喜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娓娓道起了茶艺的源流和自己推广茶艺的经历。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宝岛台湾,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要发展经济,还当以发展
期刊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哪能不携手。  ——唐·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    与唐朝的诸诗人不同,在入定的诗人眼里,禅心所及,触目皆是文章,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摩诘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化的禅者。品读王摩诘的《酬黎居士淅川作》,虽只字未提禅字,却处处能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禅定的生活体验。这首诗是摩诘在青龙寺的县壁上人院一挥而就的。是为酬和一个黎
期刊
2010年9月16日,福建省福鼎市人民政府在福州市南后街的福来茶馆举行了一场名为“百名记者话白茶”的中秋品茗活动。此次活动邀请来百名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诸多社会爱茶人士进行相谈与品鉴,共同展示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健康功效与独特魅力,进一步让福鼎白茶的美名走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主办方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介绍,此次百名记者品白茶的中秋品茗活动是福鼎市白茶推介活动的一次新突破,借助中秋佳节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