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端石石质细腻坚韧,光洁温润,制砚有贮水三日不固,发墨顺滑不滞,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石质除了具有研墨的特性好以外,端石石材上也有很多天然生成的花纹,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之的各种“石品”,这也是让喜爱端砚的人们为之青睐的一方面原因。
关键词:端砚;材质;天然
端石,是用来制作端砚的名贵石材,以其制作而成的端砚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故自唐以来端石一直颇受制砚人及文人书画家们所喜爱与推崇。
端石砚材产自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斧柯山的端溪一带,最初开采于唐武德年间,唐宋时期的端石开采制砚多为进贡朝廷之品,民间则不可随意开采。端石开采的矿坑有史以来多达数十个,但随着端石石材的逐步枯竭,大部分矿坑已绝产,有的坑口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封坑,重新开采后又封坑的情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为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二是因为开采过量,浪费严重,所以,时至今日,一块上好的端石原料已是不可多得,且价值颇高。
端石石质细腻坚韧,光洁温润,制砚有贮水三日不固,发墨顺滑不滞,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石质除了具有研墨的特性好以外,端石石材上也有很多天然生成的花纹,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之的各种“石品”,这也是让喜爱端砚的人们为之青睐的一方面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虽说对砚的使用已经逐步退化,但制砚、爱砚、藏砚之人却在逐步增多,尤其是以端石所制之砚,更是在其它砚种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制品的关注与投入,如今爱砚、藏砚的人亦越来越多,但这部分人群中很多人并未到过端石的产地,也未深入的对端石材质进行过多的研究与了解,这也就难免会对端石的辨别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对于制作端砚的端石材质认识也就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才能更为准确的辨别端石材质的优劣。对于端石材质的认识,略谈如下:
端石的材质之分;端石主要有三大类,即:紫端石、白端石、绿端石。
紫端石,相对于白端、绿端来说,是开采量最大,也是人们最多见到的一个端石制砚的品种。紫端,顾名思义,即石色尚紫,如猪肝色。由于紫端的开采量最大,坑口也最多,紫端石最有名的三大名坑为“老坑石、麻子坑石、坑仔石”,由于坑口不同,所以在石色上也会有些许变化与不同。这三大坑口所出的端石材质也最受爱砚之人追捧,其中以老坑石为最。除此三大名坑之外,还有朝天岩、宋坑、梅花坑等。
看端砚与否,首先是观其石色。辨别端砚出自于哪个坑,还是先观石色。端砚的石色乍看起来比较单纯,但仔细观察却又则相当复杂;石色与石质的优劣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石色反映出来。因此从石色不仅可以辨别出是否端石,还可以辨别出是出自端石的哪个坑口。
端溪石的色质究竟如何?以什么色素为基调?通过前人长时间的实践、观察、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端石紫色。叶樾的《端溪砚谱》有这样的记载:“石性贵润,石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明周天球在他的端溪砚铭上镌刻“……色以紫为贵,而汝色则苍。”因此,古人把名贵的端砚也给取了个别名,称其为“紫石砚”。
不管前人对紫端砚石的石色如何赞美,总离不开“紫色”。其实,前人对端砚石色的记述并不那么确切,而端砚的石色也并不那么单纯,何况端溪各个名坑砚石石色又各有差异。清《说砚》一书中谈到:“焉上岩者质纯而艳微紫,中岩质润而凝紫渐青,下岩者则质淡而细色近白。”清吴兰修《端溪砚史》:“宋坑作猪肝色,……色紫红。”“鼎湖山有锦云坑,色黄赤多眼。”的确,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构成砚石的岩石成份有所差异,端溪各名坑砚石色泽便也有所不同。而在观察、分析、比较、辨别紫端砚石的石色时,要以水湿石才能看的清楚、准确。
老坑端石的石质摸起来似小孩的肌肤,细腻温润,纹理致密,石色深紫色微带灰蓝,色彩丰富,纹理清晰、明净、纯洁;石品花纹有金线、银线、冰纹、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火捺、石眼、五彩钉等,这些石品偶尔也会一起出现,交织成一幅繽纷绚丽的画面,成为老坑的特色,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大西洞与水归洞,石品最为精彩,老坑端石石眼较少,偶而也会出现一、两颗已属难得,眼多呈隋圆形,多翠绿色,眼周围的黑色晕圈深而宽,这是老坑石眼特征之一,老坑眼多鸲鹆眼,颜色翠绿稍许偏蓝,晕圈数重,晶莹可爱,象牙眼也是老坑的特色,这其中的石品鱼脑冻是端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它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白如高空的晴云白中略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又如冰纹,冰纹是老坑所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在端石中冰纹有如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千尺。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
麻子坑砚石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端石色泽的特点,但从色调上来说麻子坑的端石要比老坑的端石色泽偏轻些。仔细观察,它有块状条纹(一般为斜纹),这是老坑与麻子坑最为明显的区别之处。麻子坑端石的石品花纹也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天青、胭脂晕火捺等等,但麻子坑端石的石眼不多,颜色以翠绿为主,形体大而不完整,偶而也有美丽的鸲鹆眼,除此之外就是,麻子坑端石多天然虫蛀,这也是麻子坑端石的一大特点。
坑仔岩端石的色泽则偏紫红而微带赤色,色泽就没有老坑端石那样丰富、颜色比较均匀。三大名坑中坑仔岩以眼多闻名,有明媚的鹦哥眼、雄鸡眼;石眼层次分明,晕有数重,深受人们的喜爱。眼绿莫如老坑与麻子坑,眼媚莫过坑子岩。坑仔岩端石的石品花纹也有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青花…等。
宋坑端石,色泽为深紫色,即是古人所称的猪肝色。宋坑中有一种紫红色的砚石,端州人称为“一片红”,呈调均匀,望之浑厚凝重,这种宋坑研墨效果非常好,宋坑端石石品中常有精彩的马尾纹火捺出现,具有强烈的特色。宋坑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硬度变化不大,二是砚石表面有明显的“金星点”,因为石中含有大量的石英矿物,在阳光照射下会闪现点点的银光,因此宋坑具有锋芒锐利的特点,研起墨来细听之沙沙作响。在端石诸坑砚石中,宋坑石以下墨快而著称,但磨出的墨汁不及老坑石、麻子坑石及坑仔岩石的细腻油润,相对适宜书写奔放遒劲的大字。
梅花坑端石石色苍白灰色微带黄,因石眼较多,且石眼多呈米黄色,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聚集在一起,如盛开的朵朵梅花。梅花坑端石目前主要产地在沙浦镇,人称沙浦梅花坑。另一个主要产地是典水村的“典水梅花坑”,特征是石眼大。梅花坑端石的石质略粗糙,实用效果无法与其它诸坑所出端石相比。
白端石,石色洁白如雪,莹润如玉,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卓尔不群,其中又以七星岩排列榜首的玉屏岩所出白端为最佳,玉屏岩就是以岩中白石如玉故名。但它因产自端州著名的七星岩风景区,历代禁采之石,故存世白端石砚极少。白端石的硬度比起紫端石、绿端石要硬很多,且石性偏脆,多裂纹,故白端石砚多为小件,且质纯、白而无裂者极为难得,石质有如藕粉质感,有一种糯糯的感觉。史上所见白端多作研朱砂用之,故又有“朱砚”之称。
绿端石,绿端石的开采始于北宋,石出端州北岭及小湘江峡鼎湖山一带。绿端石的开采最早位于北岭山东岗坑附近,为洞式开采,后因砚石枯竭,采石人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开采,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再有就是在小湘镇大龙,为露天开采,另外就石是鼎湖区在沙埔镇发现的独立单个体的块状绿端石,散落在几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此处所出的绿端石外部由一层厚度不一的金黄色石皮包裹,切开后内部为绿豆色,即人们所说的“豆青绿”,豆青绿色的绿端石石质细腻、幼嫩、润滑,也石绿端石中的上品;绿端石除了由黄色石皮外,还会在石中见有深褐色的砂钉以及条纹状的细颗粒砂钉,这些都是绿端石中多见的特点。此外,这种形成似和田籽玉般的籽料绿端石原料从外部看起来似乎无裂无损,但切开后多件内里伴有长短各式裂纹,所以这样的绿端石在实际制砚过程中切割时出现的废料的也相对较多。
以上为我个人从事端砚制作二十余年来对端石材质上的一些认识与感受,今记之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探讨;除了以上所说诸坑端石石质特征外,还有部分后发现的一些端石砚材,在此就不一一述之了。
参考文献
[1]清·吴兰修《端溪砚史》
作者简介:葛志文(1978-),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关键词:端砚;材质;天然
端石,是用来制作端砚的名贵石材,以其制作而成的端砚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故自唐以来端石一直颇受制砚人及文人书画家们所喜爱与推崇。
端石砚材产自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斧柯山的端溪一带,最初开采于唐武德年间,唐宋时期的端石开采制砚多为进贡朝廷之品,民间则不可随意开采。端石开采的矿坑有史以来多达数十个,但随着端石石材的逐步枯竭,大部分矿坑已绝产,有的坑口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封坑,重新开采后又封坑的情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为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二是因为开采过量,浪费严重,所以,时至今日,一块上好的端石原料已是不可多得,且价值颇高。
端石石质细腻坚韧,光洁温润,制砚有贮水三日不固,发墨顺滑不滞,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石质除了具有研墨的特性好以外,端石石材上也有很多天然生成的花纹,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之的各种“石品”,这也是让喜爱端砚的人们为之青睐的一方面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虽说对砚的使用已经逐步退化,但制砚、爱砚、藏砚之人却在逐步增多,尤其是以端石所制之砚,更是在其它砚种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制品的关注与投入,如今爱砚、藏砚的人亦越来越多,但这部分人群中很多人并未到过端石的产地,也未深入的对端石材质进行过多的研究与了解,这也就难免会对端石的辨别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对于制作端砚的端石材质认识也就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才能更为准确的辨别端石材质的优劣。对于端石材质的认识,略谈如下:
端石的材质之分;端石主要有三大类,即:紫端石、白端石、绿端石。
紫端石,相对于白端、绿端来说,是开采量最大,也是人们最多见到的一个端石制砚的品种。紫端,顾名思义,即石色尚紫,如猪肝色。由于紫端的开采量最大,坑口也最多,紫端石最有名的三大名坑为“老坑石、麻子坑石、坑仔石”,由于坑口不同,所以在石色上也会有些许变化与不同。这三大坑口所出的端石材质也最受爱砚之人追捧,其中以老坑石为最。除此三大名坑之外,还有朝天岩、宋坑、梅花坑等。
看端砚与否,首先是观其石色。辨别端砚出自于哪个坑,还是先观石色。端砚的石色乍看起来比较单纯,但仔细观察却又则相当复杂;石色与石质的优劣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石色反映出来。因此从石色不仅可以辨别出是否端石,还可以辨别出是出自端石的哪个坑口。
端溪石的色质究竟如何?以什么色素为基调?通过前人长时间的实践、观察、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端石紫色。叶樾的《端溪砚谱》有这样的记载:“石性贵润,石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明周天球在他的端溪砚铭上镌刻“……色以紫为贵,而汝色则苍。”因此,古人把名贵的端砚也给取了个别名,称其为“紫石砚”。
不管前人对紫端砚石的石色如何赞美,总离不开“紫色”。其实,前人对端砚石色的记述并不那么确切,而端砚的石色也并不那么单纯,何况端溪各个名坑砚石石色又各有差异。清《说砚》一书中谈到:“焉上岩者质纯而艳微紫,中岩质润而凝紫渐青,下岩者则质淡而细色近白。”清吴兰修《端溪砚史》:“宋坑作猪肝色,……色紫红。”“鼎湖山有锦云坑,色黄赤多眼。”的确,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构成砚石的岩石成份有所差异,端溪各名坑砚石色泽便也有所不同。而在观察、分析、比较、辨别紫端砚石的石色时,要以水湿石才能看的清楚、准确。
老坑端石的石质摸起来似小孩的肌肤,细腻温润,纹理致密,石色深紫色微带灰蓝,色彩丰富,纹理清晰、明净、纯洁;石品花纹有金线、银线、冰纹、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火捺、石眼、五彩钉等,这些石品偶尔也会一起出现,交织成一幅繽纷绚丽的画面,成为老坑的特色,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大西洞与水归洞,石品最为精彩,老坑端石石眼较少,偶而也会出现一、两颗已属难得,眼多呈隋圆形,多翠绿色,眼周围的黑色晕圈深而宽,这是老坑石眼特征之一,老坑眼多鸲鹆眼,颜色翠绿稍许偏蓝,晕圈数重,晶莹可爱,象牙眼也是老坑的特色,这其中的石品鱼脑冻是端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它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白如高空的晴云白中略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又如冰纹,冰纹是老坑所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在端石中冰纹有如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千尺。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
麻子坑砚石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端石色泽的特点,但从色调上来说麻子坑的端石要比老坑的端石色泽偏轻些。仔细观察,它有块状条纹(一般为斜纹),这是老坑与麻子坑最为明显的区别之处。麻子坑端石的石品花纹也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天青、胭脂晕火捺等等,但麻子坑端石的石眼不多,颜色以翠绿为主,形体大而不完整,偶而也有美丽的鸲鹆眼,除此之外就是,麻子坑端石多天然虫蛀,这也是麻子坑端石的一大特点。
坑仔岩端石的色泽则偏紫红而微带赤色,色泽就没有老坑端石那样丰富、颜色比较均匀。三大名坑中坑仔岩以眼多闻名,有明媚的鹦哥眼、雄鸡眼;石眼层次分明,晕有数重,深受人们的喜爱。眼绿莫如老坑与麻子坑,眼媚莫过坑子岩。坑仔岩端石的石品花纹也有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青花…等。
宋坑端石,色泽为深紫色,即是古人所称的猪肝色。宋坑中有一种紫红色的砚石,端州人称为“一片红”,呈调均匀,望之浑厚凝重,这种宋坑研墨效果非常好,宋坑端石石品中常有精彩的马尾纹火捺出现,具有强烈的特色。宋坑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硬度变化不大,二是砚石表面有明显的“金星点”,因为石中含有大量的石英矿物,在阳光照射下会闪现点点的银光,因此宋坑具有锋芒锐利的特点,研起墨来细听之沙沙作响。在端石诸坑砚石中,宋坑石以下墨快而著称,但磨出的墨汁不及老坑石、麻子坑石及坑仔岩石的细腻油润,相对适宜书写奔放遒劲的大字。
梅花坑端石石色苍白灰色微带黄,因石眼较多,且石眼多呈米黄色,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聚集在一起,如盛开的朵朵梅花。梅花坑端石目前主要产地在沙浦镇,人称沙浦梅花坑。另一个主要产地是典水村的“典水梅花坑”,特征是石眼大。梅花坑端石的石质略粗糙,实用效果无法与其它诸坑所出端石相比。
白端石,石色洁白如雪,莹润如玉,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卓尔不群,其中又以七星岩排列榜首的玉屏岩所出白端为最佳,玉屏岩就是以岩中白石如玉故名。但它因产自端州著名的七星岩风景区,历代禁采之石,故存世白端石砚极少。白端石的硬度比起紫端石、绿端石要硬很多,且石性偏脆,多裂纹,故白端石砚多为小件,且质纯、白而无裂者极为难得,石质有如藕粉质感,有一种糯糯的感觉。史上所见白端多作研朱砂用之,故又有“朱砚”之称。
绿端石,绿端石的开采始于北宋,石出端州北岭及小湘江峡鼎湖山一带。绿端石的开采最早位于北岭山东岗坑附近,为洞式开采,后因砚石枯竭,采石人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开采,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再有就是在小湘镇大龙,为露天开采,另外就石是鼎湖区在沙埔镇发现的独立单个体的块状绿端石,散落在几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此处所出的绿端石外部由一层厚度不一的金黄色石皮包裹,切开后内部为绿豆色,即人们所说的“豆青绿”,豆青绿色的绿端石石质细腻、幼嫩、润滑,也石绿端石中的上品;绿端石除了由黄色石皮外,还会在石中见有深褐色的砂钉以及条纹状的细颗粒砂钉,这些都是绿端石中多见的特点。此外,这种形成似和田籽玉般的籽料绿端石原料从外部看起来似乎无裂无损,但切开后多件内里伴有长短各式裂纹,所以这样的绿端石在实际制砚过程中切割时出现的废料的也相对较多。
以上为我个人从事端砚制作二十余年来对端石材质上的一些认识与感受,今记之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探讨;除了以上所说诸坑端石石质特征外,还有部分后发现的一些端石砚材,在此就不一一述之了。
参考文献
[1]清·吴兰修《端溪砚史》
作者简介:葛志文(1978-),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