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教学效果一定不错。因此,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依据各考点的要求将知识点题型化,题型训练题组化,并真正地付诸实践。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基础知识习题化(以题带知识点)
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的网络,突出知识主干。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始终是数学中考的主旋律。中考试题的起点不会很高,即使是难度较大的题,也是基础题的变形、加工和提高。因此,我就带着学生在复习中要抽出时间回顾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等;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以前上课时讲解的典型例题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回顾已经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法并举一反三。以达到理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已复习成果的目的。据此,我们在基础知识复习时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将感性知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习题处理题组化(题组训练)
课内复习重点内容以题组形式呈现。题组的安排大致分为三组:基础题组、巩固提高题组、综合训练题组。基础题组的题目来源于课本、练习册及近几年中考卷中的基础题目,特点是以夯实基础为目的,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以题带知识点。巩固提高题组是从课本例题、习题中精选出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变式、变形的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探索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寻求答题技巧。综合训练题组相对前两个题组有所拔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中考数学特别重视在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但是,综合题并不等于是难题。综合只是多个知识点的交汇,对于单个知识点,往往考查得比较基础,只要学生习惯这类题的思考模式和解题方式,解决起来并不见得很难!
三、问题处理变式化(变式训练)
1、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启发学生分析清题目的基本原理后把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形成一系列新的习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通过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题目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串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一题多变的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题一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一图多用。我们将某些典型图形剖析、挖掘、联想、探讨,引出多种结论,由易到难,互相关联,前题为后题论证,后题应用前题证得的结论,发展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题组设计层次化(分层训练)
进行题组训练,不但要发挥学生解题的主体作用,也要注意发挥教师在题目的优化组合中的主导作用。我认为理想的训练题组应体现以下特点:
1、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应把“三基”放在首位,夯实基础知识,做到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可减少单一知识点训练,狠抓通法的教学,能起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功效,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训练效果。若只重视基础训练,就会割裂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重视综合训练,会使学生片面追求解题的特殊技巧而忽视了教学中的通性通法,使数学能力成为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要加强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2、常规训练与应变训练相结合。数学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解决常规性题目上,更体现于独立解决一些新颖的、未给出解题模式的题目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应用性、探索性的题目为学生创设数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题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系统。题组训练选题针对性强,有明显的梯度,体现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就是我几年来教学的一点收获,愿与大家共享!
一、基础知识习题化(以题带知识点)
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的网络,突出知识主干。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始终是数学中考的主旋律。中考试题的起点不会很高,即使是难度较大的题,也是基础题的变形、加工和提高。因此,我就带着学生在复习中要抽出时间回顾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等;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以前上课时讲解的典型例题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回顾已经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法并举一反三。以达到理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已复习成果的目的。据此,我们在基础知识复习时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将感性知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习题处理题组化(题组训练)
课内复习重点内容以题组形式呈现。题组的安排大致分为三组:基础题组、巩固提高题组、综合训练题组。基础题组的题目来源于课本、练习册及近几年中考卷中的基础题目,特点是以夯实基础为目的,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以题带知识点。巩固提高题组是从课本例题、习题中精选出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变式、变形的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探索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寻求答题技巧。综合训练题组相对前两个题组有所拔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中考数学特别重视在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但是,综合题并不等于是难题。综合只是多个知识点的交汇,对于单个知识点,往往考查得比较基础,只要学生习惯这类题的思考模式和解题方式,解决起来并不见得很难!
三、问题处理变式化(变式训练)
1、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启发学生分析清题目的基本原理后把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形成一系列新的习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通过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题目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串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一题多变的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题一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一图多用。我们将某些典型图形剖析、挖掘、联想、探讨,引出多种结论,由易到难,互相关联,前题为后题论证,后题应用前题证得的结论,发展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题组设计层次化(分层训练)
进行题组训练,不但要发挥学生解题的主体作用,也要注意发挥教师在题目的优化组合中的主导作用。我认为理想的训练题组应体现以下特点:
1、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应把“三基”放在首位,夯实基础知识,做到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可减少单一知识点训练,狠抓通法的教学,能起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功效,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训练效果。若只重视基础训练,就会割裂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重视综合训练,会使学生片面追求解题的特殊技巧而忽视了教学中的通性通法,使数学能力成为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要加强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2、常规训练与应变训练相结合。数学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解决常规性题目上,更体现于独立解决一些新颖的、未给出解题模式的题目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应用性、探索性的题目为学生创设数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题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系统。题组训练选题针对性强,有明显的梯度,体现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就是我几年来教学的一点收获,愿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