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的题型设计策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教学效果一定不错。因此,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依据各考点的要求将知识点题型化,题型训练题组化,并真正地付诸实践。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基础知识习题化(以题带知识点)
  
  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的网络,突出知识主干。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始终是数学中考的主旋律。中考试题的起点不会很高,即使是难度较大的题,也是基础题的变形、加工和提高。因此,我就带着学生在复习中要抽出时间回顾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等;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以前上课时讲解的典型例题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回顾已经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法并举一反三。以达到理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已复习成果的目的。据此,我们在基础知识复习时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将感性知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习题处理题组化(题组训练)
  
  课内复习重点内容以题组形式呈现。题组的安排大致分为三组:基础题组、巩固提高题组、综合训练题组。基础题组的题目来源于课本、练习册及近几年中考卷中的基础题目,特点是以夯实基础为目的,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以题带知识点。巩固提高题组是从课本例题、习题中精选出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变式、变形的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探索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寻求答题技巧。综合训练题组相对前两个题组有所拔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中考数学特别重视在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但是,综合题并不等于是难题。综合只是多个知识点的交汇,对于单个知识点,往往考查得比较基础,只要学生习惯这类题的思考模式和解题方式,解决起来并不见得很难!
  
  三、问题处理变式化(变式训练)
  
  1、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启发学生分析清题目的基本原理后把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形成一系列新的习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通过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题目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串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一题多变的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题一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一图多用。我们将某些典型图形剖析、挖掘、联想、探讨,引出多种结论,由易到难,互相关联,前题为后题论证,后题应用前题证得的结论,发展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题组设计层次化(分层训练)
  
  进行题组训练,不但要发挥学生解题的主体作用,也要注意发挥教师在题目的优化组合中的主导作用。我认为理想的训练题组应体现以下特点:
  1、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应把“三基”放在首位,夯实基础知识,做到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可减少单一知识点训练,狠抓通法的教学,能起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功效,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训练效果。若只重视基础训练,就会割裂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重视综合训练,会使学生片面追求解题的特殊技巧而忽视了教学中的通性通法,使数学能力成为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要加强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2、常规训练与应变训练相结合。数学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解决常规性题目上,更体现于独立解决一些新颖的、未给出解题模式的题目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应用性、探索性的题目为学生创设数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题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系统。题组训练选题针对性强,有明显的梯度,体现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就是我几年来教学的一点收获,愿与大家共享!
其他文献
根据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技能竞赛团队水平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应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计算机绘制机械
[摘要]数学的许多分支中函数的共轭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复数的共轭,矩阵的转置或共轭转置,微分方程和伴随方程,控制理论中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等等,凸分析中的種种对偶关系需要利用函数的共轭性来解决,本文自在研究通过自共轭函数求解的过程,使大家对共轭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共轭函数;自共轭;Fenchel-Young不等式
目前高职英语的学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学做了初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深入,电能作为生产经营的一大命脉,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农网的损耗进行分析、计算,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降损措施。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广大高中教师去探讨。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数学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要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因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  对于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掌握相应的数学教学的途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将智育与德育完满的结合,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独立的探究来解决,当个人无法独立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无法解答时,就需要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其次。探究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上看,探究学习可分为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个人从事探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了七个年头,广大教师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跨出了应试教育模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殿堂,本人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应言传身教做创新的表率    教学中
[摘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从事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协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创造探究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关键词]过程;探索;交流;矛盾;思维    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灌输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空间。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