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适用除外制度研究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垄断法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市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中最能体现其特征的制度之一。我国反垄断立法起步比较晚,制定的《反垄断法》主要借鉴了外国立法经验,立法对规制反垄断除外制度的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反垄断法第七条中,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的进程中,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也会逐渐趋于协调,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文章将从该制度的理论着手,并参考外国经验以及综合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反垄断除外制度的深化运用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几点拙见。
  关键词:反垄断适用除外制度;立法现状;立法模式;完善
  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概述
  (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概念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是指对某种形式上违反反垄断法律、法规一般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因其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而从反垄断法律的适用中排除出去,不再被责难与制裁的制度。也可以说它是对某些垄断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程序不适用反垄断法的制度。它是合法垄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并在各国立法中得以事实运用,旨在维护本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 反垄断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价值
  1、社会的公共利益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如铁路、邮电、通讯等公用事业以及银行、保险等社会影响大的产业允许存在垄断状态,这都是处于“社会公益”的价值的考虑。
  2、垄断经济效益
  公平与效益是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重要的价值定位之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根本价值定位是社会本位,而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等社会价值,公平作为其价值定位是对其强有力的保障和必备要件。
  3、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是一种能充分发挥竞争效力的市场竞争态势,是反垄断法的核心价值所在,反垄断法要在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之间建立平衡,既要克服过度垄断造成的弊端,又要防止过度竞争而损害规模经济效益。
  二、我国反垄断出外制度的立法
  (一)我国反适用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现状
  从我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以来,其对适用除外的规定散见于各个章节,虽然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和概括,但是也结束了我国关于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现实法律支撑的历史。
  1、关于垄断协议的适用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15条的规定是借鉴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反垄断法的经验,规定了反垄断法使用除外制度的原则及其种类,采取了原则加标准的立法体例。这样规定,不但涵盖了适用除外制度典型的表现形式,限制竞争的协议行为,也规定了适用除外的实质性条件,避免了仅具备形式但会严重损害竞争的情形。这一规定既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增加了反垄断法执法机关的可操作性。
  2、关于经营者集中的适用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28条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经营者集中可以改善竞争条件和竞争状况,并且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因素明显大于不利因素,或者经营者集中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国务院反垄断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本条主要规定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实质标准和其抗辩的适用除外制度。
  3、关于知识产权的适用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适用除外。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知识产权是合法获得的权利就忽视甚至否认其滥用问题。①知识产权的滥用的实质是权利人不适当的扩张了其所享有的权利,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情形。
  4、对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的适用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6条规定了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的适用除外。该条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生产的高风险、周期性不利于竞争;第二,我国的个体生产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根本不具竞争力;第三,对农业生产者及其专业经济组织的反垄断适用除外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市场上不同产品之间的有效竞争。②
  (二) 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相关规定的评价
  1、反垄断法对适用除外情形规定不全面
  (1)规制垄断协议适用除外情形的实质标准不明。在第十五条关于协议适用除外的实质条件时规定: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但至于何谓严重限制目前没有一套独立的标准,裁判者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需要在日后通过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否则将不利于中国市场的竞争。
  (2)关于企业合并,虽然规定了企业兼并、集中的申报制度,但是规定不明确。反垄断法关于控制企业合并的规定不应该成为小企业接受兼并的法律障碍,达到多少规定年销售额以上的企业兼并一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不需要向反垄断主管机关进行申报,还需要执法机关根据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及其所在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程度等各种因素进行在综合的分析论证。③
  (3)对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情形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在第20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三种具体情形。但反垄断法关于经营者集中的关键问题是经营者是否取得控制权。但我国反垄断法的第20条没有对控制权进一步解释,需要借助日后的配套法规进一步明确和在执法中根据案件的情况具体分析。
  (4)就知识产权合法行为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问题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制定反垄断法对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规定时,可以考虑如下内容:构成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具体条件和适用的分析原则;明确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不允许出现的条款和不会受到反垄断法审查的白色条款;规定知识产权许可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区域以及对灰色区域合法性的认定原则等④,来提高我国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的确定性、透明性和可预见性。   2、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操作性不强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规定中采取了类型豁免和个案豁免相结合,共同建立反垄断法有关垄断协议的豁免制度。垄断协议要获得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资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但反垄断法没有明确指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协议必须经过反垄断主管机构的许可,采取了不告不理的方式,这实际上是扩大了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在对垄断协议适用除外进行类型规定之后,又规定了六种得以豁免的条件,在此类型豁免和个案豁免会存在相互不协调的可能。这种类型豁免和个案豁免相结合的方式看似能更全面地规定垄断协议的适用除外情形,但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操作的模糊性。
  三、中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完善
  (一) 中国反垄断除外制度立法体例
  我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应当以部门齐全、参差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为要求,在反垄断适用除外制度立法上也要以其为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立法先进国家关于反垄断适用出外制度的立法模式和经验。比如德国。他是大陆法系国家,而且在反垄断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尽量把适用除外制度列入统一的法典中。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的立法,学习美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借鉴到我国立法中,一定程度上地移植英美判例法实践。就是在立法形式上采用了以在反垄断法中专章规定为主、制定专门的单行例外法和在其他相关法律中作例外规定为辅的形式,将标准适用除外、类型适用除外和个案适用除外相结合。
  (二)自然垄断行业的适用除外
  本文认为对于我国自然垄断有区分的适用除外应当主要遵循以下思路:⑤
  1、以发展的反垄断理论和市场经济形势重新界定自然垄断的适用除外范围。必须摒弃过去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绝对保护的观念,科学区分垄断性与非垄断性环节,对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行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垂直分割,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坚决进行反垄断规制。
  2、对一些有条件开展竞争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体制改革,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产出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3、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产权和投资多元化是我国目前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它可以有效带动行业内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4、建立价格监管体制,通过完善的听证会制度,确定适当的管制价格调整周期,从而刺激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5、应特别注意杜绝自然垄断中的行政垄断。我国出台的《反垄断法》并未对行政垄断进行详细的规制,因此,在我国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尤其明确对自然垄断中的行政垄断的规制。
  (三)关于适用除外的程序控制
  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五条详细列举了可以得到豁免的七种情形,但是对于豁免的程序性问题,该条仅仅规定了经营者的举证义务,除此之外,整部反垄断法没有设置其他控制豁免适用的程序规则。那么,豁免程序是由执法机构在查处涉嫌违法的限制竞争协议的过程中启动,还是基于经营者的主动申请而启动?从法律条文中我们完全找不到答案。故对此种情形,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事前审查制度。因为我国反垄断法律颁布不久,各类市场主体对反垄断法律不够了解,有关国家机关缺乏具体的反垄断执法实践,通过事前的申报审核,一方面可以促进普法,增加经营者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把握,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对适用除外制度认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执法机关更好地了解我国限制竞争协议的特点与情况。即便事前审核会耗费反垄断执法机构很多精力,但这是法律实施初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也能避免单靠事后处罚带来的破坏性和滞后性问题,另外,通过颁布豁免条例类型的实施细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主管机关的工作负担。
  注释:
  ①张炳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载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③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④缪剑文:《知识产权与竞争法》,载于《法学》1999年第6期。
  ⑤段志锦:《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3月版。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游荡于城市与农村边缘, 成为城市犯罪活动重要部分之一, 并且该群体犯罪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2010 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 年以后出生并在城镇务工
期刊
引言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分化,矛盾多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司法裁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主要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自由对司法裁判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行使新闻自由权,无疑会给司法裁判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左右裁判结果,侵犯到司法裁判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如何让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达到合理的平衡,使得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探究。  一、 司法裁判
期刊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特别是以人身权为侵害客体的案件,施害者在对被害者实施了有形的物质性侵害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被害者与其家属巨大的精神痛苦。法官在判决的时候,根据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往往本着不应人为扩大损害赔偿的主旨,认为刑事处罚已包含精神损害赔偿。但以上说法有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单纯的民事案件都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为什么损害程度大于单纯民事案件的侵犯人身权利的刑事附带民事行为却被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也给检察机关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特别对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给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刑诉法的实施,侦查人员出庭率将大大提高,应利用好庭前会以制度,合理、适当的让侦查人员出庭,缓解庭审工作压力,提高诉讼效率。新刑诉法同时吸收两个证据规定,明确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写入法条,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不等同于英美法系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它有着中国特色的内涵。检察
期刊
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制度,是暂予监外执行的一种主要情形。  一、假释的条件和工作机制  1、必须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从实际内容看,假释是变更自由刑的执行场所,其有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必须由监狱提请,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  但是,在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中,如果属于累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市场经济主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商标,近年来频现的各种商标抢注大战和大型企业的商标之争也显示了商标价值的日益重要。商标专用权受到侵害之后最重要的是积极寻求法律的救济,包括民事、刑事、行政的救济,而民事救济是商标侵权救济的最常见形式,文章主要介绍了现行各国常用的民事救济方式,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也积极探讨新型的权利救济方式,以期能更好弥补商标权人权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众多与姓名有关的法律问题凸现出来,姓名商标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之一。姓名商标己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但可见的法律规范却只是从近百十年来才有的。姓名商标是商标的一种类型,但在注册、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做法,因此研究姓名商标的相关法律保护问题便具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商标保护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姓名商标的含义、特征和经济价值以及姓名商标第二含义取得等问题进
期刊
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已成为困扰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其典型的表现就是渎职侵权犯罪判处实刑少,缓刑免处多,量刑偏轻。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改善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执法环境,是当下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渎职犯罪轻刑化的原因  1、外来
期刊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以后,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进入了司法程序的侦查阶段,就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客观原因引起了这些人主观上的心理变化,从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多数犯罪嫌疑人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不甘心如实交代,也不敢一味对抗。侦查部门为了查清犯罪事实,其侦查手段之一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消极心理就是抗拒心理。审讯的全过程就是从消极心理向积极交罪心理转化的过程,也是讯问人员
期刊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既是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的目的,又是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的动机。即:它既是推动行为人实施行贿行为的内心动因,又是通过行贿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所谓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从二者关系上来看,目的指向行为的方向;动机推动行为的产生,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