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指出公共艺术与架上艺术的本质不同,抛开材质、形状、色彩、样式等表面因素,归纳为一种“公共精神”。所以在新时期,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城市雕塑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普遍认同,比雕塑家个人的喜好更重要,致力于公共艺术的雕塑家需要一种强烈的社会艺术责任感作支撑。同时,为使之行之有效,城市雕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开启一个辉煌的公共艺术新时代。
一、强烈的艺术责任奠基公共艺术的辉煌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环境雕塑”这些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的公共艺术就是指城市雕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得到了逐步的扩大,它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空间中所有可以艺术化的东西,试图让人们在生活的任何角落都能发现美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城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间的室外雕塑,它大致可以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宗教性五类。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城市雕塑要充分地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隅,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城市艺术就是以城市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面孔,反映着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气质,它可以美化环境空间,展现地方艺术风貌,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架上雕塑不同,它必须具备更深层的社会艺术责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便是时代精神与公众意志的高度契合。
城市艺术不完全是个人的艺术行为,必须服从公共环境的需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作为一名献身公共艺术事业建设的雕塑家而言,不仅热衷于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纯至真的崇高情感,一种“公共精神”。
二、城市艺术责任感的培养
公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雕塑家必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豁达的跨域视野、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能力。所以创作者需要把责任与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将属于创作者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审美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当一个艺术家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其对艺术手法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其创作才会有艺术力量,才会有一种恒定的艺术价值。
当下,雕塑艺术家们过于将城市雕塑与纯艺术割裂开来,城市雕塑更多的呈现出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雕塑家缺少对“公共精神”的深刻认识,对城市雕塑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城市雕塑始终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城市雕塑质量低劣与城市精神脱离,丧失艺术水准而成为城市垃圾。
改变这种现状使城市雕塑设计者充分认识到城市雕塑的重要性,需要进行城市雕塑规划。公布的《中国雕塑家公约》第一条要求雕塑家在参与雕塑设计制作时应秉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城市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机体,随着时间而生长、繁茂。城市雕塑也要在与城市的对话中检验,它的公共精神也是被时间不断地赋予与认证的。
在城市雕塑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普遍认同,比雕塑家个人的喜好更重要。因为是公共性艺术就需要个人意志向公众意志的妥协,这是对雕塑家本身的要求,需要一种强烈的社会艺术责任感作支撑。
三、公共艺术步入规划时代
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科学方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还缺乏实践。“白一城市雕塑规划体系模型”就这一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现状分析入手,建构公共艺术规划的总体框架,对公共艺术总体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做了规划研究,对城市特殊环境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提出了控制原则,并探讨了规划实施方法与策略。
在艺术流派,观念百家争鸣的时代,来自不同意识的能量都有效地左右着城市的热情,同时也在消解着城市独特的个性,城市雕塑的规范化迫在眉睫。只有细流无法汇成大江大洋,城市雕塑规划正是构造与聚合这些元素使之成为一股力量的行动指南,使公共艺术更能引导人们的情感上升,更具有代表性与象征性意义,最终成长为城市历史的不朽光环。
制订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雕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雕塑的建设布局与艺术水平展现城市的地方性和文化特色,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相协调,更好地适应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雕塑规划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把城市雕塑纳入到城市整体环境建设中,不是代替和指挥雕塑创作的具体活动。通过雕塑规划建立一条城市设计和艺术创作的桥梁,使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合作,体现百花齐放的方针,展现城市艺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城市雕塑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相协调。因此,城市雕塑应体现城市的性质定位。既有能反映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风情雕塑,也有能够反映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雕塑。雕塑体系成为反映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步入规划时代,公共艺术才能迎来新的辉煌,整个城市的面貌才能焕然—新,制定出有效的法令,杜绝城市垃圾的出现,使整个公共艺术行业良性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城市公共艺术出现频率的增加,使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青睐,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现代城市中艺术作品的误设和人为破坏,以及“垃圾雕塑”的出现,种种原因,致使城市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侵害。因此,在城市艺术创作进程中,城市的公共艺术迫切需要社会责任和公共意识。
总之,由于城市雕塑本身烙印着鲜明的社会意义,所以对从事城市雕塑的主体——艺术家提出要比创作架上雕塑具有更高的素养,不仅需要比较广泛的城市公共知识和人文知识及雕塑专业素养,更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单方向依靠艺术家的自知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城市雕塑规划理论体系,使城市雕塑艺术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才是关键所在。相信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发达,城市艺术会越来越昌盛,公共艺术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一、强烈的艺术责任奠基公共艺术的辉煌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环境雕塑”这些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的公共艺术就是指城市雕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得到了逐步的扩大,它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空间中所有可以艺术化的东西,试图让人们在生活的任何角落都能发现美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城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间的室外雕塑,它大致可以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宗教性五类。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城市雕塑要充分地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隅,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城市艺术就是以城市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面孔,反映着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气质,它可以美化环境空间,展现地方艺术风貌,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架上雕塑不同,它必须具备更深层的社会艺术责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便是时代精神与公众意志的高度契合。
城市艺术不完全是个人的艺术行为,必须服从公共环境的需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作为一名献身公共艺术事业建设的雕塑家而言,不仅热衷于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纯至真的崇高情感,一种“公共精神”。
二、城市艺术责任感的培养
公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雕塑家必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豁达的跨域视野、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能力。所以创作者需要把责任与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将属于创作者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审美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当一个艺术家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其对艺术手法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其创作才会有艺术力量,才会有一种恒定的艺术价值。
当下,雕塑艺术家们过于将城市雕塑与纯艺术割裂开来,城市雕塑更多的呈现出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雕塑家缺少对“公共精神”的深刻认识,对城市雕塑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城市雕塑始终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城市雕塑质量低劣与城市精神脱离,丧失艺术水准而成为城市垃圾。
改变这种现状使城市雕塑设计者充分认识到城市雕塑的重要性,需要进行城市雕塑规划。公布的《中国雕塑家公约》第一条要求雕塑家在参与雕塑设计制作时应秉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城市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机体,随着时间而生长、繁茂。城市雕塑也要在与城市的对话中检验,它的公共精神也是被时间不断地赋予与认证的。
在城市雕塑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普遍认同,比雕塑家个人的喜好更重要。因为是公共性艺术就需要个人意志向公众意志的妥协,这是对雕塑家本身的要求,需要一种强烈的社会艺术责任感作支撑。
三、公共艺术步入规划时代
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科学方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还缺乏实践。“白一城市雕塑规划体系模型”就这一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现状分析入手,建构公共艺术规划的总体框架,对公共艺术总体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做了规划研究,对城市特殊环境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提出了控制原则,并探讨了规划实施方法与策略。
在艺术流派,观念百家争鸣的时代,来自不同意识的能量都有效地左右着城市的热情,同时也在消解着城市独特的个性,城市雕塑的规范化迫在眉睫。只有细流无法汇成大江大洋,城市雕塑规划正是构造与聚合这些元素使之成为一股力量的行动指南,使公共艺术更能引导人们的情感上升,更具有代表性与象征性意义,最终成长为城市历史的不朽光环。
制订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雕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雕塑的建设布局与艺术水平展现城市的地方性和文化特色,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相协调,更好地适应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雕塑规划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把城市雕塑纳入到城市整体环境建设中,不是代替和指挥雕塑创作的具体活动。通过雕塑规划建立一条城市设计和艺术创作的桥梁,使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合作,体现百花齐放的方针,展现城市艺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城市雕塑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相协调。因此,城市雕塑应体现城市的性质定位。既有能反映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风情雕塑,也有能够反映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雕塑。雕塑体系成为反映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步入规划时代,公共艺术才能迎来新的辉煌,整个城市的面貌才能焕然—新,制定出有效的法令,杜绝城市垃圾的出现,使整个公共艺术行业良性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城市公共艺术出现频率的增加,使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青睐,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现代城市中艺术作品的误设和人为破坏,以及“垃圾雕塑”的出现,种种原因,致使城市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侵害。因此,在城市艺术创作进程中,城市的公共艺术迫切需要社会责任和公共意识。
总之,由于城市雕塑本身烙印着鲜明的社会意义,所以对从事城市雕塑的主体——艺术家提出要比创作架上雕塑具有更高的素养,不仅需要比较广泛的城市公共知识和人文知识及雕塑专业素养,更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单方向依靠艺术家的自知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城市雕塑规划理论体系,使城市雕塑艺术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才是关键所在。相信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发达,城市艺术会越来越昌盛,公共艺术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