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案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非功利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渗透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一、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诗歌。不喜欢是因为读不懂,读不懂就体会不到诗意之美,甚至还会产生厌恶情绪。二、诗歌是历年来的必考题,考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如何解决“不懂”和“必考”的矛盾,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鉴赏到会鉴赏,这是我在高三诗歌复习教学阶段着重思考的问题,并在教学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 读诗
  逢诗必读,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因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差,无法掌握其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含义,影响了学生对诗歌字面含义的理解;另外学生因为读诗少,不能把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通过形象思维扩充、丰富,这又使学生无法体会诗歌俭省的语言所传达的强烈、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必须先从读诗开始。为了培养学生会读诗,我对学生读诗具体做了以下安排。
  1、 诵读:遇到诗,都要动之于心出之于口。根据对诗歌的初步感知,通过诵读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幷尽可能地美读,以增强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学生通过诵读就能加深对这首诗归思之情的理解,如能有感情的诵读,则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冷落清秋节的思归的凄楚之情。
  2、 细读: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扫清诗歌的文字、文化障碍,准确把握诗句的字面含义,为真正的读懂做准备。如: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中“緌”字就需借助工具书才能准确把握其“帽带结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的帽带”之意。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本诗托物而言“品格高方能名声远”之志打下基础。
  3、 品读:诗的语言含蓄精炼,需要读者揣摩领悟。古人曾说“以意逆志”,即以读者之“意”去“逆”作者之“志”。也即读者与作者有了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读诗时,要根据诗句字面的含义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从而填充诗句间跳跃而形成的空白丰富再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求得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尽长江天际流”。如学生能展开想象,设定情景,那友人已坐船离去,然自己仍在江边痴痴凝望,不忍别离的珍重友情、略带忧伤的独特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 讲诗
  完成了上面读诗的几步,仅仅能达到对诗歌有了感觉,还谈不上真正的读懂,当然更谈不上鉴赏和评价了。要使学生在“懂”上更进一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诗家语”的特点,讲解一些写诗的技巧和方法。
  1、 讲意象。要对诗歌懂得深透一些,更接近诗人本怀一些,就需要把握诗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用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这些形象与情感的契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读诗就是通过对意象与情感契合关系的体察来感悟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情趣意旨。因此,教与学生准确把握意象内涵的方法是必要的。如:虞世南《咏蝉》中主要有三个意象:蝉、清露、疏桐。露水晶莹清亮会使人想到纯洁;高大的疏桐,让我们联想到古说凤凰非梧桐不栖,由此足见梧桐的高洁;然蝉这一意象,我们则需根据诗境“蝉饮清露,栖于疏桐,声音清亮”来把握其地位高、品格高。需要注意的是把握意象,一是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需清楚同一意象可能表达多种情感,如:“月”既传思乡之情,也抒凄凉之意,还表历史永恒,人事全非的历史感慨。而多种意象也可表达一种情感,如:“蝉”“月”“秋风”“杨柳”“杜鹃”都可表达凄凉之情。这样讲读诗歌,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根据诗境准确把握意象所要传达的情感。
  2、 讲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情景、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讲授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诗人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手法,更能准确体会诗歌形象的特点以及诗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感情特色。如:2009年北京高考卷12题《西江月黄陵庙》如果学生能结合注解,再联系本词的拟人、想象的表现手法,就不难答出作者面对惊涛骇浪却神态悠闲,乐观旷达的胸怀。
  总之,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不是体现在具体的分数上,而是体现在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变化和诗意的感知上。学生读诗拥有了一个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会用自己的感情去融会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普遍感到难学的英语学科分化问题更为突出。怎样帮助、指导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扭转两极分化现状,已成为每位英语课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英语 能力 兴趣  几年来,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我摸索出一种办法,就是本着整体教学思想,分组进行教学,重视师生关系提高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只有用心设计,积极探索,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人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习积极性 调动 策略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小学生认为英语学科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学科,如果学生对英语知识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感觉非常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现状 要求 阅读 写作  当前,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总体上并不高,缺乏指导)策略,甚至完全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么只重视读,忽略了写;要么重视写,忽略了读;要么重视了读,忽略了阅读方法指导;要么重视写,但写的方法不当。如果你去听一堂小学语文课,听到的是学生单一的齐读,或是无章法的自由读,或是让个别学生站起来面无表情地读,总之,学生在
一、语文教学要突出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1、进行个性培养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更要照顾个别差异,以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即“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突出个性培养。  2、突出个性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期刊
摘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启蒙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训练的基础。因此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课标理念,对中年级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无从下笔,对习作毫无兴趣而言,进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何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最终形成自己较为理想的习作指导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再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种教学策略,费时久而收效微,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畏之如虎,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如何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我根据近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谨提出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代化”的策略,以飨读者,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为了应对高考而急功近利,进行高消耗、低效益的简单重复式的教学。其实,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诗意语言的奔涌、真情
期刊
摘要:在目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意境和创作情怀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从目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来看,老师应把握以情动人、意象捕捉的教学方法,通过诗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意象捕捉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诗歌中获得充分的启发和教育,为日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这种现实的需要,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中学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新课标实行以来,新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改革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开发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
期刊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希望能给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注入新的理念,改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丢分严重的困境。  【关键词】作文 写作素材 写作兴趣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