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捕捉课堂的动态信息,设计有价值的巩固练习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和谐氛围 问题意识 动态信息 巩固练习 有效
引 言
新课改,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新奇和激情;新课改,使数学教学增添了无限精彩;新课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新课改理念的引领,着实令实践者“鱼跃阔海,鸟飞高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失真的阴影,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和谐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奠基石”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之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而良好学习氛围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在平时,我积极倡导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开展真诚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告诉学生:“讲错了不要紧,因为教室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能发现错误、辨析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中走出来就是你的进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心灵能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也使问题得以发现,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
二、问题意识是有效课堂的“金鈅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思维才能踊跃地展现在课堂上。
1、提问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一定的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的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引导学生学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质疑之趣。在课堂上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让问题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三、动态信息是有效课堂的“助长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到课堂中会出现的偶然,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面对这些瞬间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呢?
1、活用“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捕捉一些有用的信息,因势利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活用生成资源,课堂教学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2、巧用“错误”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蕴涵着创新思维的错误,将其作为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正确与错误的比较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和实在。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总是伴随学生成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及时捕捉学生犯错误的教育价值,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引导学生辨析错误,分析错因,并走出错误的“沼泽地”。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也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四、巩固练习是有效课堂的“源头水”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练习,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数学、感悟生活数学,以实现数学教学效益的零损失。
1、关注生活数学 彰显学以致用
练习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关注课后延伸 凸显数学价值
“课后延伸”是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学科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后延伸”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发挥,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培养。在立足于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3、关注学科整合 拓宽知识视野
练习设计要顾及知识的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
总之,在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创设情境,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有效捕捉课堂中瞬间即逝的生成,并根据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延伸课外,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引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把数学课堂精心打造成师生互动并能用心灵对话的和谐舞台,让数学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和谐氛围 问题意识 动态信息 巩固练习 有效
引 言
新课改,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新奇和激情;新课改,使数学教学增添了无限精彩;新课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新课改理念的引领,着实令实践者“鱼跃阔海,鸟飞高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失真的阴影,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和谐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奠基石”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之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而良好学习氛围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在平时,我积极倡导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开展真诚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告诉学生:“讲错了不要紧,因为教室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能发现错误、辨析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中走出来就是你的进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心灵能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也使问题得以发现,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
二、问题意识是有效课堂的“金鈅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思维才能踊跃地展现在课堂上。
1、提问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一定的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的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引导学生学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质疑之趣。在课堂上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让问题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三、动态信息是有效课堂的“助长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到课堂中会出现的偶然,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面对这些瞬间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呢?
1、活用“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捕捉一些有用的信息,因势利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活用生成资源,课堂教学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2、巧用“错误”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蕴涵着创新思维的错误,将其作为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正确与错误的比较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和实在。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总是伴随学生成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及时捕捉学生犯错误的教育价值,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引导学生辨析错误,分析错因,并走出错误的“沼泽地”。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也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四、巩固练习是有效课堂的“源头水”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练习,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数学、感悟生活数学,以实现数学教学效益的零损失。
1、关注生活数学 彰显学以致用
练习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关注课后延伸 凸显数学价值
“课后延伸”是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学科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后延伸”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发挥,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培养。在立足于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3、关注学科整合 拓宽知识视野
练习设计要顾及知识的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
总之,在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创设情境,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有效捕捉课堂中瞬间即逝的生成,并根据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延伸课外,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引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把数学课堂精心打造成师生互动并能用心灵对话的和谐舞台,让数学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