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玉雕的历史和现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渊源
  中国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但严格地说,玉器在历史上大的发展高潮仅有三次,分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和明清时期。在这里,且不说良渚文化时期,江南一带就有玉器制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文化;也不说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许多玉工。就说明清时,苏州的玉雕曾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琢玉的主要地区在江南一带,苏州和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两个琢玉地。明代起,苏州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不但生活奢华,而且引领时尚潮流,玉器等高档消费品市场极度振兴,促使苏州的琢玉有了很大发展。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上,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代表人物陆子冈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
  至清乾隆时,苏州不但要向朝廷提供玉匠、玉料,还担负加工玉器的任务。当时,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几次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这些苏州籍的玉工及其传授的门徒大多居住在前门一带,被誉为“苏帮”。乾隆帝曾写诗称赞:“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据记载,苏州曾向宫廷解送各种精美玉器,有玉佛、玉磬、玉宝、玉碗、玉册、玉羽觞、玉瓶、玉象棋、玉鼻烟壶等30余种300多件,苏州琢玉作坊更是达830多户。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而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更是担摊鳞次,铺肆栉比,至今许多老年人还习惯把吊桥称为“玉器桥”。琢玉行业视周宣灵王为祖师,行会就设在周王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杰作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届时,各路客商云集,市民争相观摩,热闹异常。这种现象,在全国玉雕行业内可能也是凤毛麟角的。在明清手工业全盛时期,苏州玉器制作达到高峰,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翘楚。
  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夕,苏州玉雕行业面临原料稀少、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解放后,苏州建立了玉雕生产合作社,玉雕生产逐渐复苏。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苏州玉雕虽然在外贸出口、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大锅饭”和“八级工资制”抑制了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苏州玉雕陷入低谷。在挣脱了机制、体制的束缚,经过了脱胎换骨的历程后,以民营、个体为特征的玉雕经济却逐步雄起。
  当代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崇玉、爱玉、藏玉、制玉的传统习俗在苏州及其周边地区悄然兴起。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苏州玉雕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艺文化产业,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业人员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玉雕以前店后作坊式的工作室和个体为主,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从业者,包括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安徽、上海、新疆等地。
  二是分布面广,生产经营活跃。在古城区的相王弄、南石皮弄一带集中了四五百家玉雕工作室和个体作坊,在园林路一条街就有40多家前店后作坊的工作室,在东渚、光福一带更是集中了大量的玉雕作坊和从业者,仅光福地区就达6000余人。
  经营玉雕的商铺也随之大量涌现。古城区观前地区内就集中有观前文化城、兴福玉器城、大成坊玉器古玩城、观前老凤祥银楼玉器商铺,以及相王玉器城、文庙古玩城、工人文化宫玉器商铺等;在光福镇玉器一条街及周边,拥有玉器商铺500余家;还有一-批正在积极筹备与招商准备开设的玉器商铺。就连分布于社区的菜场里,也时常有流动玉器摊贩出现。
  三是经济总量大,近几年玉器产销两旺。据估计,苏州玉器年经济总量达30亿40亿元。
  四是新一代玉雕人才不断涌现,并逐步崭露头角。苏州现拥有八位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其中四位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人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且均年富力强,成为开创苏州玉雕一代新风的技艺领头人和行业标杆。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苏州玉雕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更年轻的初、中级工艺美术师也正在迅速成长。
  五是苏州玉雕以中小件为主,其中以明清件、仿古件居多,并多以和田白玉为材,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山子、器皿等,做工精美而富有创意,备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市场的追捧。
  苏州并不产玉,但制玉发展如此迅速,这在全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苏州玉雕在当代的发展有以下几大因素:
  一是得益于苏州这块水土。苏州不仅是座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而且苏州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超速发展,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民众生活比较富足,又有爱玉、藏玉的传统,具有巨大的市场购买力。
  二是苏州的开放度高,宽容度高,既尊重民间手艺人通过家传、师承与自学成才的从艺手段,也有讲究个性、独立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国各地的制玉名手纷纷集聚苏州,融入苏州,不仅使制玉队伍日渐扩大,而且使各种流派、风格相互交融,传承和创新的氛围十分活跃。
  三是苏州的文化艺术和各工艺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典雅,姐妹艺术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潜移默化,促进了苏州玉雕的创作和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是苏州玉雕建设了一个人才培养和技艺交流的平台。自2008年以来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创办了“子冈杯”玉雕精品展,至今已历四届,而且一届比一届精彩和兴盛。它对激励和引导广大从业者潜心钻研技艺,增强创作能力,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在发现人才、提升人才,提高苏州玉雕在全国的地位,扩大其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3月14日,深圳海关将近年来查获的15327件走私文物移交广东省文化厅,这是该关继2001,2005年之后,第三次大规模向广东省文化厅移交文物。此次移交的这批文物品目繁多,数量较大包括陶瓷类1171件、玉石类41件铜铁类195件,竹木牙雕类1937件,书画类212幅、图书类176册、邮票及旧印刷品175张、旧钱币203张,古金属钱币类10950件、近现代民族民俗类文物267件。  4月6日,在外交
期刊
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2日,西泠拍卖的跨年秋拍,海内外藏家齐聚满堂,现场人声鼎沸,87%的总成交率表明并提升了各界对市场的信心,同时表明拍卖公司的意义在于价值发掘。  从整场秋拍的人气指数和成交情况来看,西泠拍卖对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掘抵挡了之前几轮秋拍呈现的“寒意”,藏家对艺术品收藏、投资与消费的热度并不见减少。面对市场调整,西泠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认为,艺术品市场的涨跌波动体现
期刊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银器的市场管理、交易活动一直被统治者所
期刊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代永乐初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后代辑佚的渊薮。全书共22937卷(其中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按《洪武正韵》编排,分装为11095册。明代嘉靖末对《永乐大典》进行重录,至隆庆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为正本,重抄本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庆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运多舛,屡遭劫难,目前只剩原书4%的篇幅。自近代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安徽歙县人民银行和县医药公司的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两处窖藏,经抢救发掘,共出土了一百余件元代“枢府”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匝、高足杯、执壶等。这批瓷器保存完整,质量精美,在陶瓷界引起轰动。此外还出土了高温蓝釉瓷和雕制精美的石质器具各一件。这批出土瓷器均藏于歙县博物馆。  枢府釉瓷,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又称为卵白釉瓷。枢府瓷有
期刊
西洋银器发展简史  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第一件手工制造的银饰品。从此,人类重要的银文化现象产生,并影响人类政治、文化、生活至今。  此地处于重要战略地域,因而中西融汇,兴盛发达。随着人类白银开采、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在货币和实用两个功能的领域中迅速发展。一方面,白银成为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货币,另一方面,白银被制成各式银器,在皇家、宗教上层流传。  
期刊
唐宋之际,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云南大理地区,兴起了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大理国两个相继的地方政权(649年至1253年)。其控制范围最必盛时曾东至云南曲靖地区,尔南达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抵达今贵州遵义一带。  南诏,大理国是历史的一个传奇。南诏把佛教作为自己立国的依据,却历尽刀光剑影,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中都曾留下了战祸的记忆。大理国22代国王,有9位逊位为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石雕琢对中华文明影响之悠久、之深远从这些古代诗词中可见一斑。悠悠数千载,玉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中行至今日,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作为玉雕创作者,笔者有幸亲历了當代玉雕数十年来的演变,对海派玉雕发展的体会尤为深刻。  海派玉雕,顾名思义,是以体现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玉雕艺术流派,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期刊
明代 文征明 泛舟图  文征叫(1470-1559),明代中期著名画家、书法家。初名壁,一作璧,字征明,以字行,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文天祥后裔,以岁贡生芦试史部,授翰林院待诏,人称“文待诏”。他文学宗吴宽,书法宗李应祯,画宗沈周,三人均为其父好友,其面名满当世,影响颇大,有吴门派之称。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和祝允明、唐寅、徐
期刊
中国玉器以其温润莹洁的玉料、端庄多姿的造型、华美典雅的纹饰、精美绝伦的做工而为人们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崇敬。它作为一种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物质载体,一直为华夏子孙所挚爱、珍藏和研究。  当代中国玉器在传承了数千年中国玉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卓越的进步。近几十年来,一批优秀的玉雕大师及玉工巧夺天工地创作了许多优秀精美的玉雕作品,为中国玉文化增添着华美的新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