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代永乐初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后代辑佚的渊薮。全书共22937卷(其中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按《洪武正韵》编排,分装为11095册。明代嘉靖末对《永乐大典》进行重录,至隆庆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为正本,重抄本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庆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运多舛,屡遭劫难,目前只剩原书4%的篇幅。自近代以来,国内外许多藏书机构及个人都在积极地搜求《大典》残本,其中康有为亦曾入藏一册。
康氏所收的一册为《大典》卷981,现藏于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该册《大典》是非常有史料价值的,因为:其一、以往学界均未注意到康氏曾入藏过《大典》,因此,这一发现有助于考查清楚该册《大典》的流向、递藏经过,丰富《大典》收藏、流散史的研究。其二、该册《大典》有三则康氏之题跋,而目前在已出版的康氏著作中均未曾收录和提及,因此,这三则题跋内容,对研究康氏之藏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总之,尽管该册《大典》归属康氏的时间很短,但对其作一番考释,应该对《大典》、康有为及其藏书研究均有助益。
一、康氏所收得之《大典》
康氏所收的该册为《永乐大典》卷981,共三十二叶。该册属二支韵儿字,所收为有关“小儿证治”的内容。书衣上的书签题:“永乐大典卷九百八十一”;方签题:“二支一百二十八”,意思是说该册在二支韵中是属于第128册。
书衣有墨笔题记;“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宝藏。康有为题。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六年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后有“康有为”朱文方印。
正文首叶右下栏外有墨笔题记:“是书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乱散出,昔在巴黎见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购得之(一册),希世之宝也。康有为。”后有“康有为”朱文方印。首叶右下还盖有“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封底内页有墨笔题跋:“余既得《图书集成》,为清朝巨典之秘笈,明世以《永乐大典》为至巨,义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间所得见。自经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国,余亟欲得之而苦其难,今不意竟落吾手。此虽重录,非永乐原本,然亦三百余年物,至可宝矣。更生记。”
乙卯,为1915年。甲寅,为1914年。更生,为康有为之号。兹对以上康氏题跋作·考释:
关于《大典》原本与副本:康氏说其所得是嘉靖副本,而非永乐原本。原本下落不明(一般认为已于明末被焚于紫禁城中),现在流传于世的《火典》残本,均为嘉靖时重录的副本。本册书后有重录时各官的衔名单,亦可明证其为副本。
关于《大典》之原藏及散佚:《大典》在清代原藏皇史宬,后于雍正年间移藏翰林院,一直至清末。庚子事变前,此书之大部即被窃出。庚子事变起,一部分散出,一部分被焚,翰林院所藏《大典》几乎散失殆尽。其中不少散出的《大典》流到国外,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地,故康有为于1905年至巴黎时得见《永乐大典》。康氏说,此书散在国外,难于寻求,而在巴黎见之。这似乎是指该册《大典》是康氏在巴黎所见而购得的。不过,这一理解是不对的,因为题记明说其于1914年购得,其时康有为正在上海,故购得此书应在上海而不是在巴黎(参下文)。另外,当时《大典》在国内图书文物市场上亦不时能遇见,并非如康氏所说的只散在国外。本人认为,康氏说在巴黎见之,是说在那里曾见过《大典》,并不是说所见的就是这一册《大典》(卷981)。那么,康氏在巴黎看见有多少册《大典》呢?这些《大典》又现存何处呢?目前来看,还不清楚。不过,本人推测康氏在巴黎所见的《大典》应还在法国。至今我们所有对《大典》在欧洲的下落的调查,一般只提及英国、德国、俄国和爱尔兰,而很少提到法国。康氏所提供的线索,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关于《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前者是清代最大的类书,而后者是明代最大的类书。其时,康氏购得殿本《古今图书集成》不久,又获《永乐大典》一册,故将两者并举,以作为其收书之一大成绩。
关于康有为购得此书之地点及价钱:康氏于i913年回国,1914年定居上海。其时沪上即多有《大典》出售的消息,张元济、刘承干均曾从沪上购得多册《大典》。傅增湘在1913年即亲眼见过该册《大典》(卷98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11页),因此该册《大典》当时肯定仍存国内。康氏说其于1914年9月购得此册,应该就是在上海购得的。
当时《大典》的价钱还不是很高,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十五载:“(癸丑六月初二日)又以三百元从京估得《永乐大典》残本三册,不啻千金市骏矣。闻鞠生亦得两册,流出东瀛者不少矣。”(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上海蟑隐庐1933年版,第750页)可见,1913年(癸丑),每册大约是一百元。又据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所收1914年2月22日傅增湘信云:“初十人都一行,无所得,只得《永乐大典》一部,尚是原装,值五十元,不知尊处尚欲留一册否(尚有数册,亦类书类)。(张元济批答:如是原装,值每册五十元,愿留四册)。”1914年9月22日傅信云:“又见《永乐大典》一本,忠字号(《忠经》、《忠传》皆全),内附图数十叶(工笔画人物),真乃罕见之物。湘所见数十册矣,然有图者绝少。……第此册索价至一百元,不知公愿收否?近来此书通行价约五十元。若特别者自须稍贵。”1914年9月27日傅信云:“又有《大典》一册,乃杭字,皆记杭州宋时风俗物产,如《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此书不见着录,有十余叶),均佳。但亦索百元。”1914年10月13日傅信云:“《永乐大典》(案:即前述忠字号)一册价八十六元,已付之。”1914年12月27日傅信云:“杭宇《大典》小山前辈以百元购去,款固未付,当时属交尊处。”可见,当时《大典》一册的价钱是在五十至一百元之间,康氏所购得的该册《大典》(卷981)为80元,在当时来看价格是合理的。
关于藏印。康有为自其先世始,家里一直有很多藏书。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氏流亡海外,其藏书多有流散。自海外归国后,康氏定居上海,优游林下,复锐志蓄书,广收宋元旧椠、佛典精本,殿本《古今图书集成》即于此时收得。其收人《大典》也正在这个时候。康氏之藏书均盖有其藏书印,其中较常用的藏书印即为“康有为”朱文方印、“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二、该册《大典》的下落
康氏所收的该册《大典》后来去哪里了呢?
此册《大典》大概是在1916年归了张元济。据柳和城推测说,1916年张元济将该册与忠字韵等三册《大典》一并购入(柳和城《张元济涉园善本藏书钩沉》一天一阁博物馆编《天一阁文丛》第六辑,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袁同礼编《近三年发见之(永乐大典>》(1932年)中该册的“庋藏者”著录为“海盐张氏”(袁同礼《袁同礼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也说明其时此册已归张氏。可见,此册《大典》在康氏之手的时间并不长。据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康有为”条说:“壬子,归自海外,购得南海孔氏残书,殿本《图书集成》在焉。旋居上海,收储益富。先生性豪侈,用常窘,屡以《图书集成》抵债家,后竟弃之。”康氏虽然大量购书,但因日常开销太大,故在购书的同时,也大量地散书,甚至屡以《古今图书集成》抵债家。可见,其时出售《大典》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此册《大典》在张元济家的时间也不长。袁同礼编《<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1939年)中该册的“庋藏者”仍著录为“海盐张氏”(前引袁同礼《袁同礼文集》,第176页),但此后则未见有关于该册下落的明确记载,直到1986年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所附“现存《永乐大典》卷目表”将其收藏地著录为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现在该册《大典》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贺腾图书馆。本人估计,该册可能是在1939年至1949年之间从张氏之手流出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录副《大典》时,每册《大典》之后副页的右下角均署有录副之相关官员的衔名(因而该副页又可称为衔名页),而到乾隆开馆编修《四库》期间利用《大典》辑佚书时,乾隆让人将这些衔名页当余纸裁下,故其中一些衔名页就只剩下原纸的一小部分(衔名部分)。本册《大典》的衔名页亦只剩下一小片纸,正可以作为乾隆时裁剪《大典》余纸之确凿证据。
康氏所收的一册为《大典》卷981,现藏于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该册《大典》是非常有史料价值的,因为:其一、以往学界均未注意到康氏曾入藏过《大典》,因此,这一发现有助于考查清楚该册《大典》的流向、递藏经过,丰富《大典》收藏、流散史的研究。其二、该册《大典》有三则康氏之题跋,而目前在已出版的康氏著作中均未曾收录和提及,因此,这三则题跋内容,对研究康氏之藏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总之,尽管该册《大典》归属康氏的时间很短,但对其作一番考释,应该对《大典》、康有为及其藏书研究均有助益。
一、康氏所收得之《大典》
康氏所收的该册为《永乐大典》卷981,共三十二叶。该册属二支韵儿字,所收为有关“小儿证治”的内容。书衣上的书签题:“永乐大典卷九百八十一”;方签题:“二支一百二十八”,意思是说该册在二支韵中是属于第128册。
书衣有墨笔题记;“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宝藏。康有为题。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六年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后有“康有为”朱文方印。
正文首叶右下栏外有墨笔题记:“是书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乱散出,昔在巴黎见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购得之(一册),希世之宝也。康有为。”后有“康有为”朱文方印。首叶右下还盖有“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封底内页有墨笔题跋:“余既得《图书集成》,为清朝巨典之秘笈,明世以《永乐大典》为至巨,义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间所得见。自经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国,余亟欲得之而苦其难,今不意竟落吾手。此虽重录,非永乐原本,然亦三百余年物,至可宝矣。更生记。”
乙卯,为1915年。甲寅,为1914年。更生,为康有为之号。兹对以上康氏题跋作·考释:
关于《大典》原本与副本:康氏说其所得是嘉靖副本,而非永乐原本。原本下落不明(一般认为已于明末被焚于紫禁城中),现在流传于世的《火典》残本,均为嘉靖时重录的副本。本册书后有重录时各官的衔名单,亦可明证其为副本。
关于《大典》之原藏及散佚:《大典》在清代原藏皇史宬,后于雍正年间移藏翰林院,一直至清末。庚子事变前,此书之大部即被窃出。庚子事变起,一部分散出,一部分被焚,翰林院所藏《大典》几乎散失殆尽。其中不少散出的《大典》流到国外,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地,故康有为于1905年至巴黎时得见《永乐大典》。康氏说,此书散在国外,难于寻求,而在巴黎见之。这似乎是指该册《大典》是康氏在巴黎所见而购得的。不过,这一理解是不对的,因为题记明说其于1914年购得,其时康有为正在上海,故购得此书应在上海而不是在巴黎(参下文)。另外,当时《大典》在国内图书文物市场上亦不时能遇见,并非如康氏所说的只散在国外。本人认为,康氏说在巴黎见之,是说在那里曾见过《大典》,并不是说所见的就是这一册《大典》(卷981)。那么,康氏在巴黎看见有多少册《大典》呢?这些《大典》又现存何处呢?目前来看,还不清楚。不过,本人推测康氏在巴黎所见的《大典》应还在法国。至今我们所有对《大典》在欧洲的下落的调查,一般只提及英国、德国、俄国和爱尔兰,而很少提到法国。康氏所提供的线索,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关于《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前者是清代最大的类书,而后者是明代最大的类书。其时,康氏购得殿本《古今图书集成》不久,又获《永乐大典》一册,故将两者并举,以作为其收书之一大成绩。
关于康有为购得此书之地点及价钱:康氏于i913年回国,1914年定居上海。其时沪上即多有《大典》出售的消息,张元济、刘承干均曾从沪上购得多册《大典》。傅增湘在1913年即亲眼见过该册《大典》(卷98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11页),因此该册《大典》当时肯定仍存国内。康氏说其于1914年9月购得此册,应该就是在上海购得的。
当时《大典》的价钱还不是很高,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十五载:“(癸丑六月初二日)又以三百元从京估得《永乐大典》残本三册,不啻千金市骏矣。闻鞠生亦得两册,流出东瀛者不少矣。”(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上海蟑隐庐1933年版,第750页)可见,1913年(癸丑),每册大约是一百元。又据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所收1914年2月22日傅增湘信云:“初十人都一行,无所得,只得《永乐大典》一部,尚是原装,值五十元,不知尊处尚欲留一册否(尚有数册,亦类书类)。(张元济批答:如是原装,值每册五十元,愿留四册)。”1914年9月22日傅信云:“又见《永乐大典》一本,忠字号(《忠经》、《忠传》皆全),内附图数十叶(工笔画人物),真乃罕见之物。湘所见数十册矣,然有图者绝少。……第此册索价至一百元,不知公愿收否?近来此书通行价约五十元。若特别者自须稍贵。”1914年9月27日傅信云:“又有《大典》一册,乃杭字,皆记杭州宋时风俗物产,如《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此书不见着录,有十余叶),均佳。但亦索百元。”1914年10月13日傅信云:“《永乐大典》(案:即前述忠字号)一册价八十六元,已付之。”1914年12月27日傅信云:“杭宇《大典》小山前辈以百元购去,款固未付,当时属交尊处。”可见,当时《大典》一册的价钱是在五十至一百元之间,康氏所购得的该册《大典》(卷981)为80元,在当时来看价格是合理的。
关于藏印。康有为自其先世始,家里一直有很多藏书。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氏流亡海外,其藏书多有流散。自海外归国后,康氏定居上海,优游林下,复锐志蓄书,广收宋元旧椠、佛典精本,殿本《古今图书集成》即于此时收得。其收人《大典》也正在这个时候。康氏之藏书均盖有其藏书印,其中较常用的藏书印即为“康有为”朱文方印、“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二、该册《大典》的下落
康氏所收的该册《大典》后来去哪里了呢?
此册《大典》大概是在1916年归了张元济。据柳和城推测说,1916年张元济将该册与忠字韵等三册《大典》一并购入(柳和城《张元济涉园善本藏书钩沉》一天一阁博物馆编《天一阁文丛》第六辑,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袁同礼编《近三年发见之(永乐大典>》(1932年)中该册的“庋藏者”著录为“海盐张氏”(袁同礼《袁同礼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也说明其时此册已归张氏。可见,此册《大典》在康氏之手的时间并不长。据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康有为”条说:“壬子,归自海外,购得南海孔氏残书,殿本《图书集成》在焉。旋居上海,收储益富。先生性豪侈,用常窘,屡以《图书集成》抵债家,后竟弃之。”康氏虽然大量购书,但因日常开销太大,故在购书的同时,也大量地散书,甚至屡以《古今图书集成》抵债家。可见,其时出售《大典》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此册《大典》在张元济家的时间也不长。袁同礼编《<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1939年)中该册的“庋藏者”仍著录为“海盐张氏”(前引袁同礼《袁同礼文集》,第176页),但此后则未见有关于该册下落的明确记载,直到1986年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所附“现存《永乐大典》卷目表”将其收藏地著录为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现在该册《大典》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贺腾图书馆。本人估计,该册可能是在1939年至1949年之间从张氏之手流出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录副《大典》时,每册《大典》之后副页的右下角均署有录副之相关官员的衔名(因而该副页又可称为衔名页),而到乾隆开馆编修《四库》期间利用《大典》辑佚书时,乾隆让人将这些衔名页当余纸裁下,故其中一些衔名页就只剩下原纸的一小部分(衔名部分)。本册《大典》的衔名页亦只剩下一小片纸,正可以作为乾隆时裁剪《大典》余纸之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