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模式。文中结合实践经验详细论述了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运行状态及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原理》是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创意思维及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涵盖了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诸多领域中的知识点,是一门综合性专业理论课程。
我院自开设该课程以来,依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办学理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使本课程初具特色。利用院系下属的装饰公司,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大幅提高,许多方案已转化为生产成果。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已被列为省级试点专业,伴随着试点专业建设,课程的优化创新正在向纵深发展。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了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改的进程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大胆改革,摒弃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专业起步阶段的教学现状。我院建筑装饰专业于2001开始招生。理论教学主要参考本科教材,实践教学则组织学生到装饰市场进行参观,课程设计则虚拟简单的题目进行演练。这种做法是一种学科性的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筑装饰行业逐步成熟,对室内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按照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经过调研与论证,我们认识到,当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爱岗敬业与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要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与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正是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课程培养目标再定位。将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由装饰美化的层面上升到空间设计的高度,它是一个由先进的设计理念、空间结构、情感艺术、材料工艺、生态功能等构成的、内涵十分丰富的设计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原来使用的多本教材去粗取精,结合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完善了《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为教学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硬件建设为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相继建成了建材、装饰构造、室内环境检测等实验实训室。设计室、模型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相继与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岗位实习条件,确保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果;成立了院系下属的装饰公司,巩固和发展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装饰公司对外承接业务,对内承担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领实习生负责全程设计,并参与项目管理;以校园网为依托,大力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平台,方便了师生交流。
教学模式的最终形成教师首先讲授理论课,然后带领学生到实训中心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接下来带着实际课题进行调研,最后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创作。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实用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状态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基本观点、空间组织与照明、家具与陈设、绿化与庭园、人体工程学、居住、旅游、商业、办公等室内空间的专题训练。每一章既是独立的板块,又互有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针对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结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以设计理论和设计能力为主要内容,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基础,并延伸发展的新型的课程结构,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各板块可根据教学规律和各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整,其内容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完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
教学模式的运行程序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遵循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七个有机衔接的模块,并贯穿成一条教学主线(如下图)。整个过程将理论、实践、创作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教学组织依次展开。另外,还制定了一个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的《教学组织方案》,对每一节课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方面做了统筹安排,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能够切实保证教学组织过程有序进行。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
教学过程中各个模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讲授模块中,我们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当前的设计理念、发展趋向有更为贴切的认识。多媒体与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沟通。
现场实训模块结合实际项目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调研模块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带着实际课题进行市场调研,既能练就沟通与交往的本领,又能培养市场调研分析的能力。根据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的装饰工程项目,参加行业博览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开阔眼界。
课堂讨论模块是师生交流、共同提高的天堂。学生将课题与调研报告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开阔双方的思路,共同提高。
在方案设计模块中,加大了草图设计阶段整体设计观念的指导力度。设计课教学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能力培养,因此,草图设计、方案推敲是设计课的重头戏。课堂绘图时间不多,大部分要在课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指导、验收、点评。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草稿、第二草稿、第三草稿层层把关,直至最后定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模型制作期间,相关实验室应该全部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分阶段指导、验收,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定期举办作品展览,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点评。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设“师生优秀作品赏析”栏目,将优秀作品网上公布,扩大交流和宣传。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措施得力。在教学环节上,将理论、实践、创作及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构成了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化教学链,真正实现了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室内设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4]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5]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原理》是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创意思维及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涵盖了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诸多领域中的知识点,是一门综合性专业理论课程。
我院自开设该课程以来,依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办学理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使本课程初具特色。利用院系下属的装饰公司,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大幅提高,许多方案已转化为生产成果。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已被列为省级试点专业,伴随着试点专业建设,课程的优化创新正在向纵深发展。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了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改的进程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大胆改革,摒弃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专业起步阶段的教学现状。我院建筑装饰专业于2001开始招生。理论教学主要参考本科教材,实践教学则组织学生到装饰市场进行参观,课程设计则虚拟简单的题目进行演练。这种做法是一种学科性的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筑装饰行业逐步成熟,对室内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按照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经过调研与论证,我们认识到,当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爱岗敬业与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要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与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正是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课程培养目标再定位。将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由装饰美化的层面上升到空间设计的高度,它是一个由先进的设计理念、空间结构、情感艺术、材料工艺、生态功能等构成的、内涵十分丰富的设计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原来使用的多本教材去粗取精,结合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完善了《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为教学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硬件建设为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相继建成了建材、装饰构造、室内环境检测等实验实训室。设计室、模型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相继与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岗位实习条件,确保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果;成立了院系下属的装饰公司,巩固和发展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装饰公司对外承接业务,对内承担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领实习生负责全程设计,并参与项目管理;以校园网为依托,大力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平台,方便了师生交流。
教学模式的最终形成教师首先讲授理论课,然后带领学生到实训中心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接下来带着实际课题进行调研,最后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创作。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实用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状态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基本观点、空间组织与照明、家具与陈设、绿化与庭园、人体工程学、居住、旅游、商业、办公等室内空间的专题训练。每一章既是独立的板块,又互有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针对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结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以设计理论和设计能力为主要内容,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基础,并延伸发展的新型的课程结构,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各板块可根据教学规律和各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整,其内容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完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
教学模式的运行程序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遵循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七个有机衔接的模块,并贯穿成一条教学主线(如下图)。整个过程将理论、实践、创作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教学组织依次展开。另外,还制定了一个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的《教学组织方案》,对每一节课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方面做了统筹安排,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能够切实保证教学组织过程有序进行。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
教学过程中各个模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讲授模块中,我们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当前的设计理念、发展趋向有更为贴切的认识。多媒体与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沟通。
现场实训模块结合实际项目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调研模块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带着实际课题进行市场调研,既能练就沟通与交往的本领,又能培养市场调研分析的能力。根据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的装饰工程项目,参加行业博览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开阔眼界。
课堂讨论模块是师生交流、共同提高的天堂。学生将课题与调研报告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开阔双方的思路,共同提高。
在方案设计模块中,加大了草图设计阶段整体设计观念的指导力度。设计课教学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能力培养,因此,草图设计、方案推敲是设计课的重头戏。课堂绘图时间不多,大部分要在课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指导、验收、点评。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草稿、第二草稿、第三草稿层层把关,直至最后定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模型制作期间,相关实验室应该全部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分阶段指导、验收,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定期举办作品展览,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点评。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设“师生优秀作品赏析”栏目,将优秀作品网上公布,扩大交流和宣传。
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措施得力。在教学环节上,将理论、实践、创作及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构成了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化教学链,真正实现了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室内设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4]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5]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