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关键词: 暗示心理交流积极作用
“真笨!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出来。没见过你这么傻的!”
“别急!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
两种态度,截然不同。前一句,听起来刺耳,说起来却“顺口”,似乎习以为常。其中,是否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学生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呢?
有这样一件事,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为了证实这一研究成果,他俩选择了某个学校的某个班级进行测验,隔日公布了五位天才学生的姓名。二十年后,追踪研究发现,这五名学生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一些人请求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俩取出一只布满尘埃的箱子,打开,告诉在场所有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完全没有批改,只是随机抽出五份试卷,将名字公布。不是测验结果准确,而是这五个学生当年获得的积极暗示引领他们真正成为天才。
可见,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与他在成长环境中获得积极信息,尤其是来自他最信任、最权威的人的积极暗示是分不开的。
这里所说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情绪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暗示者不明确表示用意,含而不露,被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示。
教师恰当的暗示对学生悄然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事例一:某学生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但因为某些原因,学习成绩与所期望的相差甚远。渐渐地,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前途的无望。考虑到他的情绪状态,老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十元钞票的故事。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知名演讲者手执一张十元钞票问大家,“谁想要这张钞票?”台下人纷纷举手。“我会把这张钞票给你们其中一个”,演讲者说,“可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说着,他将钞票揉成一团,接着问:“谁还要?”这时,仍有人陆续举起手。
“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使劲践踏。随后,拾起钞票,钞票已肮脏破损。
“现在谁还要?”演讲者最后问。还是有人举起手。
无论别人如何对待这张钞票,它的价值未贬。
第二天,老师收到那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价值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不会因为别人或自己一时所想所做而贬值。谢谢老师!”
是的,生活中,我们不免或因自己的决定或因环境的影响而失意甚至潦倒,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无论已经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自身的价值并没有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学生的心理困境,教师不能自乱阵脚。深入探究问题的症结,才能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
学生的这则短信告诉我,学生自己的“凡人小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帮助学生调整行为
事例二:某天,上课铃响,黑板课间未擦,等待一分钟,仍然没动静,沉思片刻,老师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静静地擦完,转身对全班学生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习题没做完,不能擦……我都可以理解。今天这节课已经耽搁了很长时间,可见,平时我们负责擦黑板的值日生课间的值日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感谢班级所有值日生的辛勤劳动!现在,请大家拿出作文本,写下你对今天这件事情的看法。”
结果,当天的值日生在作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还有不少同学写到不论自己是不是值日生,都应该主动擦黑板。那天学生们的作文令老师倍感欣慰。
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对教师的批评毫无抵触情绪。不经意间把学生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事例三:期中考试小结中,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都提到对自己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的懊悔,给自己定了一份近期补习计划。惟有一名学生说,平时很难静心学习,只在寒假补习。
老师约他谈谈心。那天,学生走进办公室,满眼乱七八糟,对眼前景象颇感意外。没等学生开口,老师就招呼道:“你看我这办公室,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边说边关上了门。
不到一分钟,老师打开了门,并热情地邀请学生,此时眼前出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切井然有序。老师微笑着扫视自己的办公室,自言自语:“就那一分钟……”
学生若有所思,惭愧地低下了头。
的确,时间不是被我们一天一天浪费的,而是被我们一分一分浪费的。
这则事例中,教师只是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感而发,教师的安排看似无意,学生却深受震动。一次“无心”的谈话成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契机。
处于特殊的年龄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盛,自尊心特别强。人的自尊心很奇特,一旦得知别人想要干涉、控制自己,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的“随意”,使学生接受启示时无抵触心理,教师的教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润物细无声”,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合格的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谭勇.浅谈暗示教育的艺术[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5).
关键词: 暗示心理交流积极作用
“真笨!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出来。没见过你这么傻的!”
“别急!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
两种态度,截然不同。前一句,听起来刺耳,说起来却“顺口”,似乎习以为常。其中,是否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学生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呢?
有这样一件事,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为了证实这一研究成果,他俩选择了某个学校的某个班级进行测验,隔日公布了五位天才学生的姓名。二十年后,追踪研究发现,这五名学生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一些人请求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俩取出一只布满尘埃的箱子,打开,告诉在场所有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完全没有批改,只是随机抽出五份试卷,将名字公布。不是测验结果准确,而是这五个学生当年获得的积极暗示引领他们真正成为天才。
可见,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与他在成长环境中获得积极信息,尤其是来自他最信任、最权威的人的积极暗示是分不开的。
这里所说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情绪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暗示者不明确表示用意,含而不露,被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示。
教师恰当的暗示对学生悄然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事例一:某学生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但因为某些原因,学习成绩与所期望的相差甚远。渐渐地,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前途的无望。考虑到他的情绪状态,老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十元钞票的故事。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知名演讲者手执一张十元钞票问大家,“谁想要这张钞票?”台下人纷纷举手。“我会把这张钞票给你们其中一个”,演讲者说,“可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说着,他将钞票揉成一团,接着问:“谁还要?”这时,仍有人陆续举起手。
“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使劲践踏。随后,拾起钞票,钞票已肮脏破损。
“现在谁还要?”演讲者最后问。还是有人举起手。
无论别人如何对待这张钞票,它的价值未贬。
第二天,老师收到那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价值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不会因为别人或自己一时所想所做而贬值。谢谢老师!”
是的,生活中,我们不免或因自己的决定或因环境的影响而失意甚至潦倒,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无论已经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自身的价值并没有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学生的心理困境,教师不能自乱阵脚。深入探究问题的症结,才能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
学生的这则短信告诉我,学生自己的“凡人小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帮助学生调整行为
事例二:某天,上课铃响,黑板课间未擦,等待一分钟,仍然没动静,沉思片刻,老师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静静地擦完,转身对全班学生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习题没做完,不能擦……我都可以理解。今天这节课已经耽搁了很长时间,可见,平时我们负责擦黑板的值日生课间的值日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感谢班级所有值日生的辛勤劳动!现在,请大家拿出作文本,写下你对今天这件事情的看法。”
结果,当天的值日生在作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还有不少同学写到不论自己是不是值日生,都应该主动擦黑板。那天学生们的作文令老师倍感欣慰。
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对教师的批评毫无抵触情绪。不经意间把学生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事例三:期中考试小结中,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都提到对自己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的懊悔,给自己定了一份近期补习计划。惟有一名学生说,平时很难静心学习,只在寒假补习。
老师约他谈谈心。那天,学生走进办公室,满眼乱七八糟,对眼前景象颇感意外。没等学生开口,老师就招呼道:“你看我这办公室,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边说边关上了门。
不到一分钟,老师打开了门,并热情地邀请学生,此时眼前出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切井然有序。老师微笑着扫视自己的办公室,自言自语:“就那一分钟……”
学生若有所思,惭愧地低下了头。
的确,时间不是被我们一天一天浪费的,而是被我们一分一分浪费的。
这则事例中,教师只是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感而发,教师的安排看似无意,学生却深受震动。一次“无心”的谈话成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契机。
处于特殊的年龄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盛,自尊心特别强。人的自尊心很奇特,一旦得知别人想要干涉、控制自己,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的“随意”,使学生接受启示时无抵触心理,教师的教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润物细无声”,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合格的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谭勇.浅谈暗示教育的艺术[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