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践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各具特色的方法,本文作者就个人对学生地理兴趣培养的一些教学体会作一阐述。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兴趣 培养
从初中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在难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初中只有会考,考完学生就把地理课本撇在一边,而高中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应试的题海操练上,知识结构严重脱节。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有的学生甚至极端厌倦地理课,这固然与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但更应归咎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基础打不牢,知识欠债多,既影响学习成绩,又影响身心健康。常常出现师生共叹“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窘迫场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课堂导语也叫“课引子”、“开场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涵义。”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师更应注重课堂导语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
例如:我在讲到时区的划分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直播现场,我们为什么只有在午夜过后才能收看得到?奥运会是在晚上举行的吗?”学生都非常肯定地说:“不是!”我继续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时间相差这么大呢?”学生回答:“不知道!”我还注意到平常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我一个导语激发出来了,使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解开这个谜,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2.善于结合自身经历
教师个人的经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每当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时,学生都会显示出极大的听课兴趣,眼睛就会突然一亮。
例如:在讲述“喀斯特地貌”时,我先展示大学实习期间拍摄的永安桃源洞和鳞隐石林的溶洞景观照片,再引导学生学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在讲到“垂直地带性分异形成的自然带”时,我结合自己在武夷山看到的景观;在介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时,我结合自己所利用到的交通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讲授。
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时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效果就会好很多。教师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是教师个人生活缩影、生活片段和人生际遇的总和,饱含人生的酸甜苦辣。教师愿意向学生讲述,无形中就是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思想,分享其中的痛苦和欢乐,品味生活的艰辛与甘甜,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信赖的人,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了解是促进沟通的前提,学生对教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师生就更容易沟通,而且可以使要讲述、论证的原理更有事实支撑和说服力。在教师讲述个人经历的时候,课堂会充满情感。
3.娴熟运用专业知识
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找到全新的角度,充分展现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下午,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天色变暗,乌云密布,隆隆的雷声响彻天空,乌云还没来得及遮住整个天空,大雨就迫不及待地落下来,原本夏季闷热的天气使学生昏昏欲睡,但雷鸣电闪、大雨倾盆的瞬间,学生变得异常兴奋,当时我正在上《自然灾害》(新人教版选修5),如果按原来的计划继续下去,闪电雷鸣的巨大声响及学生的浮躁情绪就会使我变成课堂上唯一的“演员”与“观众”,于是我顺势结合最近因雷电造成的事件介绍雷电类型、预防措施和自救方法,虽然教材没硬性要求,但雷电现象也是气象灾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一节课下来比预期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听完还主动要求再讲别的灾害,甚至有的学生对我这样“信手拈来”的教学艺术还流露出敬佩的神色。学生当然不知道我想介绍雷电灾害是早有“预谋”,因时值夏季多雷电,而且恰有重庆两所小学发生重大雷击事件的新闻,心中已是酝酿良久。
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成为在学生眼中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和谐统一的人。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声光中多媒体的神奇魅力,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我先放映了有关宇宙的奥秘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宇宙与人》录像和其它视频片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海洋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二)时,对于海底地形的分布,我运用了数字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岛弧、海沟、洋中脊非常清晰,而且比课本上的图片更具有说服力;在上《自然灾害与防治》时,我让学生观看灾害影片《天崩地裂》,借助影片的强烈视听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种灾害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
“百闻不如一见”,电教课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精心积累新闻信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国内、国际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件可以及时被我们所获悉,而地理又是一门现实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很多当今热点与其有关。
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我结合我国2008年6月1日起已推行的“限塑令”,拉近了我们日常生活与保护环境的距离。又如:我国2008年的雪灾、四川5·12地震、珠江流域强暴雨……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成因都可以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还有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冰架断裂,使得一些国家版图发生变化。
在告知学生新闻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6.大胆拓展课堂内容
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实生活有很多事件与其有关,如工农业的布局、自然灾害、环境、人文景观,等等。而每个人对自身所熟悉的环境都有一种亲切感,一说到本地(特别是具体到乡镇甚至村落)就表现得异常兴奋。所以,适当应用本地区的实际例子作为案例拓展课堂内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一节时,我以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安溪“铁观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茶叶分布的区位因素,学生分析得非常全面,理解得很透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自然灾害与防御”中滑坡的特点、危害时,由于本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滑坡特别多,我就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录像,还特别注明所在的乡镇,学生兴奋异常;在介绍“城市化”时,我用数字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先展示本县城的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规模变化,介绍县城人口的变化及政府的规划目标,使得城市化的内涵一目了然。用身边的实例代替教科书的案例,使得学生一点就透。通过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又如:通过对本地区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撰写论文,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可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情感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深入,而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很大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地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教师上课方法单一、枯燥乏味,也就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学生恹恹欲睡地“汲取营养”,到头来,知识没输进去,营养没被吸收,师生都做了“无用功”。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地理课堂气氛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新鲜有趣。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每节课的方法都有所不同,有所创新。
例如:在讲“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时,我选用老教材中一幅“苦难的母亲”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背着孩子,而且胀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还在为争食而打架。我问学生:“这幅画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此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人口已超出地球的承受力,主要是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人口过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又如,在讲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我巧用歌谣:“早穿棉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
猜谜语很符合学生的特点,讲课中适时穿插一些,不仅形象生动,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如在讲“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时就可出示:船出长江口——上海,两个胖子——合肥,大言不谗——海口等。一次,在讲到“一个北方城市”时,一个学生趁机做鬼脸,全班人都大笑,我就以此为题材,说道:“大家都笑你,请猜一个地名!”“齐齐哈尔!”使得那个学生很不好意思,既达到了“教书”的效果,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总之,我坚持把自己当作一个裁剪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剪细裁”,不但使自己在课堂表演中“能歌善舞”,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快乐教学,其乐融融”。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兴趣 培养
从初中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在难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初中只有会考,考完学生就把地理课本撇在一边,而高中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应试的题海操练上,知识结构严重脱节。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有的学生甚至极端厌倦地理课,这固然与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但更应归咎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基础打不牢,知识欠债多,既影响学习成绩,又影响身心健康。常常出现师生共叹“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窘迫场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课堂导语也叫“课引子”、“开场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涵义。”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师更应注重课堂导语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
例如:我在讲到时区的划分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直播现场,我们为什么只有在午夜过后才能收看得到?奥运会是在晚上举行的吗?”学生都非常肯定地说:“不是!”我继续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时间相差这么大呢?”学生回答:“不知道!”我还注意到平常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我一个导语激发出来了,使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解开这个谜,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2.善于结合自身经历
教师个人的经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每当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时,学生都会显示出极大的听课兴趣,眼睛就会突然一亮。
例如:在讲述“喀斯特地貌”时,我先展示大学实习期间拍摄的永安桃源洞和鳞隐石林的溶洞景观照片,再引导学生学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在讲到“垂直地带性分异形成的自然带”时,我结合自己在武夷山看到的景观;在介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时,我结合自己所利用到的交通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讲授。
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时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效果就会好很多。教师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是教师个人生活缩影、生活片段和人生际遇的总和,饱含人生的酸甜苦辣。教师愿意向学生讲述,无形中就是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思想,分享其中的痛苦和欢乐,品味生活的艰辛与甘甜,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信赖的人,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了解是促进沟通的前提,学生对教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师生就更容易沟通,而且可以使要讲述、论证的原理更有事实支撑和说服力。在教师讲述个人经历的时候,课堂会充满情感。
3.娴熟运用专业知识
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找到全新的角度,充分展现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下午,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天色变暗,乌云密布,隆隆的雷声响彻天空,乌云还没来得及遮住整个天空,大雨就迫不及待地落下来,原本夏季闷热的天气使学生昏昏欲睡,但雷鸣电闪、大雨倾盆的瞬间,学生变得异常兴奋,当时我正在上《自然灾害》(新人教版选修5),如果按原来的计划继续下去,闪电雷鸣的巨大声响及学生的浮躁情绪就会使我变成课堂上唯一的“演员”与“观众”,于是我顺势结合最近因雷电造成的事件介绍雷电类型、预防措施和自救方法,虽然教材没硬性要求,但雷电现象也是气象灾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一节课下来比预期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听完还主动要求再讲别的灾害,甚至有的学生对我这样“信手拈来”的教学艺术还流露出敬佩的神色。学生当然不知道我想介绍雷电灾害是早有“预谋”,因时值夏季多雷电,而且恰有重庆两所小学发生重大雷击事件的新闻,心中已是酝酿良久。
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成为在学生眼中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和谐统一的人。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声光中多媒体的神奇魅力,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我先放映了有关宇宙的奥秘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宇宙与人》录像和其它视频片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海洋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二)时,对于海底地形的分布,我运用了数字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岛弧、海沟、洋中脊非常清晰,而且比课本上的图片更具有说服力;在上《自然灾害与防治》时,我让学生观看灾害影片《天崩地裂》,借助影片的强烈视听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种灾害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
“百闻不如一见”,电教课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精心积累新闻信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国内、国际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件可以及时被我们所获悉,而地理又是一门现实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很多当今热点与其有关。
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我结合我国2008年6月1日起已推行的“限塑令”,拉近了我们日常生活与保护环境的距离。又如:我国2008年的雪灾、四川5·12地震、珠江流域强暴雨……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成因都可以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还有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冰架断裂,使得一些国家版图发生变化。
在告知学生新闻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6.大胆拓展课堂内容
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实生活有很多事件与其有关,如工农业的布局、自然灾害、环境、人文景观,等等。而每个人对自身所熟悉的环境都有一种亲切感,一说到本地(特别是具体到乡镇甚至村落)就表现得异常兴奋。所以,适当应用本地区的实际例子作为案例拓展课堂内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一节时,我以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安溪“铁观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茶叶分布的区位因素,学生分析得非常全面,理解得很透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自然灾害与防御”中滑坡的特点、危害时,由于本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滑坡特别多,我就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录像,还特别注明所在的乡镇,学生兴奋异常;在介绍“城市化”时,我用数字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先展示本县城的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规模变化,介绍县城人口的变化及政府的规划目标,使得城市化的内涵一目了然。用身边的实例代替教科书的案例,使得学生一点就透。通过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又如:通过对本地区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撰写论文,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可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情感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深入,而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很大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地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教师上课方法单一、枯燥乏味,也就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学生恹恹欲睡地“汲取营养”,到头来,知识没输进去,营养没被吸收,师生都做了“无用功”。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地理课堂气氛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新鲜有趣。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每节课的方法都有所不同,有所创新。
例如:在讲“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时,我选用老教材中一幅“苦难的母亲”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背着孩子,而且胀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还在为争食而打架。我问学生:“这幅画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此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人口已超出地球的承受力,主要是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人口过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又如,在讲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我巧用歌谣:“早穿棉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
猜谜语很符合学生的特点,讲课中适时穿插一些,不仅形象生动,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如在讲“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时就可出示:船出长江口——上海,两个胖子——合肥,大言不谗——海口等。一次,在讲到“一个北方城市”时,一个学生趁机做鬼脸,全班人都大笑,我就以此为题材,说道:“大家都笑你,请猜一个地名!”“齐齐哈尔!”使得那个学生很不好意思,既达到了“教书”的效果,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总之,我坚持把自己当作一个裁剪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剪细裁”,不但使自己在课堂表演中“能歌善舞”,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快乐教学,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