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教学方式怎样转变,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果,学生一堂课是否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关注的问题。经过实践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五个关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一直是教学一线教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的关注度很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由自主学习代替了被动学习;课堂氛围也由原来的枯燥多了些生动;由原来的封闭课堂到现在的开放课堂……我认为,不管怎样转变,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果,学生一堂课是否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所说:“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远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课改教学理念,更重要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我个人认为,理念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因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去验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有效果,管用,接地气,在根据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要处理好课前与课中的关系
要想使课堂高效,必须在课前和课中做文章。课前早谋划,课中有条理。那么,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我认为,钻研教材是前提,课前要全面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全局考虑这节课,怎样把握住重难点,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地方可以略讲;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学;哪些地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做到课前“胸有成竹”,才能课中画好竹子。
接下来,是要备课中的教学流程。钻研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课。把一节课所有的内容都要在脑子里形成模块,备课是一个加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先考虑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要怎么学,次要考虑老师怎样教。最后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现有的条件实施可行的、最优化的课中学习流程方案。同时,要准备好教学资源。这当中包括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效率。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学具、教具必须准备充分。
三、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数学内容决定数学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辩证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候,很少考虑数学内容而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比如,确定学习方式,不从数学内容本身出发,不考虑这节课适合采用什么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我认为,要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三重”,哪“三重”呢?
第一重,是导入新课“重情境”。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非常关键的环节。好的课前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状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讲,在新课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就要充分应该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入境的开课气氛,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第二重,是课堂学习“重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的过程。”所以认为,要让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学生先练,老师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形成学习能力。而老师则要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全面为学生服务,换句话说,我们老师就是学生道路上的“交警”。
第三重是获得知识的经过即“重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动过程。真正做到“三不”,即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的、探索的兴趣强了,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我们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要处理好个性化理解和共性指导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的经验、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代表他们的解决策略是一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的经验,需要老师的做一下共性指导。
我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觀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允许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统一起来。
五、要处理好课堂练习和教学反思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不管课堂做得怎样好,对所学知识不练是不行的。练习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一节好的练习课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且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不断改进练习课的练习方式,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新颖合适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分析、研究、探究。同时,我们在练习时设计的习题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做到练习和作业生活化,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练习与家庭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即差异性作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快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管是课前,课中,练习与作业,个性与共性化指导,始终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之后,我们教师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接地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五个关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一直是教学一线教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的关注度很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由自主学习代替了被动学习;课堂氛围也由原来的枯燥多了些生动;由原来的封闭课堂到现在的开放课堂……我认为,不管怎样转变,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果,学生一堂课是否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所说:“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远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课改教学理念,更重要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我个人认为,理念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因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去验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有效果,管用,接地气,在根据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要处理好课前与课中的关系
要想使课堂高效,必须在课前和课中做文章。课前早谋划,课中有条理。那么,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我认为,钻研教材是前提,课前要全面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全局考虑这节课,怎样把握住重难点,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地方可以略讲;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学;哪些地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做到课前“胸有成竹”,才能课中画好竹子。
接下来,是要备课中的教学流程。钻研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课。把一节课所有的内容都要在脑子里形成模块,备课是一个加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先考虑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要怎么学,次要考虑老师怎样教。最后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现有的条件实施可行的、最优化的课中学习流程方案。同时,要准备好教学资源。这当中包括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效率。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学具、教具必须准备充分。
三、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数学内容决定数学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辩证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候,很少考虑数学内容而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比如,确定学习方式,不从数学内容本身出发,不考虑这节课适合采用什么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我认为,要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三重”,哪“三重”呢?
第一重,是导入新课“重情境”。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非常关键的环节。好的课前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状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讲,在新课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就要充分应该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入境的开课气氛,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第二重,是课堂学习“重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的过程。”所以认为,要让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学生先练,老师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形成学习能力。而老师则要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全面为学生服务,换句话说,我们老师就是学生道路上的“交警”。
第三重是获得知识的经过即“重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动过程。真正做到“三不”,即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的、探索的兴趣强了,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我们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要处理好个性化理解和共性指导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的经验、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代表他们的解决策略是一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的经验,需要老师的做一下共性指导。
我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觀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允许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统一起来。
五、要处理好课堂练习和教学反思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不管课堂做得怎样好,对所学知识不练是不行的。练习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一节好的练习课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且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不断改进练习课的练习方式,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新颖合适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分析、研究、探究。同时,我们在练习时设计的习题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做到练习和作业生活化,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练习与家庭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即差异性作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快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管是课前,课中,练习与作业,个性与共性化指导,始终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之后,我们教师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接地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