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四、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人们的情感,刷新着世界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时代气息浓郁的知识,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其他文献
听说,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的《风筝》被换掉了,理由是“偏深奥”。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钱理群先生不也说过,鲁迅不是“过去式”的作家,而是“现代正在进行式”的作家,他的表达是“预言式的表达”,也就是说他说的话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说的话,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差不多横跨了一个世纪,还是不容易被人理解。或许,他的深奥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就连那些教材的编写者们,那些神圣的语文教授者们,应该也是
期刊
蝉是酷暑烈日的特定景物,不少诗就借蝉表示节令的更替。比如,唐代王维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韩翃的“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明中”(《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部》),白居易的“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宴散》),杜牧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题扬州禅智寺》),等等。这些诗句再现了时令,同时也借写蝉为画面的描绘添上了传神的一笔。其他脍炙人
期刊
《论语》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如果过于华丽,堆砌语言,就未免铺张浪费,对表意也有损伤。很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引用古诗文,运用排比句,文章浮华,表达效果未必令人满意。有一学生曾向老师倾诉她的烦恼:“我的文字平淡,缺少文采,缺乏意蕴,味同嚼蜡,我该怎么办?”老师颇觉诧异,印象中,她的作文很有自己的特色,于是取了她的文字重新阅读,发觉她是多虑了。原来,她是对自己要求过高,
期刊
一、重提板书设计的背景  较之于整个庞大而复杂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只是其中分量很小的一个环节,大多数时候不能被教师真正地重视起来。如今,各种新兴教学媒介和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板书设计很少被利用,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对板书设计的冲击最大。教师往往醉心于新教学手段的光幻陆离,或沉浸于多种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热闹非凡,甚至一些学校整节课都由学生来主演、活动,教师的引导整合作用被严重忽略,更不要提板书设计
期刊
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是对其进行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能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常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有效且具可操作性的。  笔者最近在阅读时,似乎也发现了另外一条分析人物形象的渠道,即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战国策》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什么样的人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即,语文教学处处存在,语文教学资源处处皆有。其中,家庭教育资源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最便捷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那将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帮助作用,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小如蜂鸣,甚至站在那儿怯生生地低着头,不敢张口说话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些朴素的中国古语,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实际上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联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设计理念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期刊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的内容。要想让学生在诗词鉴赏时走进古诗词创设的情境当中,能够深切地体会诗词的意境主旨,就必须要使学生有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古典诗词的创作,本来就是在诗人主观情志的关照下,依靠想象和联想来完成的。在古代特定的语言条件和古典诗词的章法下,诗人依靠想象和联想,以高度凝练的文字表达真切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再者,
期刊
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更难。”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叫苦连天,说是无内容可写。布置的作文老是交不上来,但学生在一起谈起流行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时,却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为什么流行歌曲易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抒发了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感受,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浓缩提炼,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优秀流行歌曲的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凝聚着创作者对生活深入的品味和思考,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在流行歌曲歌
期刊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这样一种亲身体验:在批改学生作业特别是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如果看到书写潦草、杂乱无章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烦意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人们已经基本不再用笔书写,取而代之的是打印机,书写就这样被人们淡漠了。这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的深思:语文教学中到底有没有必要渗透书法艺术教育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