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对于中国的建筑而言,如何体现建筑内在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成为西方建筑表现形式的代言,走出盲目的崇拜与跟仿,成为困扰建筑设计的“难题”。为中国的建筑而思考,从而追寻一种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的当代建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 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两千多年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构成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成为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东周,自从汉代以后,其思想才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佛教文化于公元前6至5世纪起源于印度,在汉朝初期传入我国,并与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最终形成为中国主要的宗教文化;道家文化起源于先秦老子的学说,而后又在东汉农民运动中得到推广并形成一种宗教形式。这三个文化体系各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学说,但它们又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关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的从‘源’、‘流’的角度进行认识与分析。西方则不同,符号学理论诸流派更多关注于‘术’、‘用’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是中国现代设计的灵魂之所在。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我们探索建筑设计现代民族性的一个重要资源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着7000年的历史,亦有说法,“即使以彩陶而论,从仰韶文化算起,至少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理解为显性符号和隐形符号。显性符号包括汉字、数字、色彩、图案等。隐性符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儒、佛、道思想的影响。这些文化如今以其“片断”、“残缺”的方式存在着……
文化的体现与传达需要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讲“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人们表达和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从某种角度讲,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文化是符号的一种“集叙”,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记忆”。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切断与原来文化的关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已成为体现设计文化的一种需要。因此,如何在设计中更好的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这已经成为设计界探讨的重要命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精髓思想,同时更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传统中发展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成熟的“记忆”文化形式,它是记叙着历史和文化的“经典残片”,其意义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文化性。这种“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体现形式上的“穿插”与“重构”,赋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语言,从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三.对建筑设计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全球化广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当今的文化,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家王蒙提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的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种保卫战。”
“今天的现实变化如此之大,已经与中国的传统社会之间有了明显的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当大部分是在图书馆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些中国文化仍然存在,也往往在生活中被边缘化。中国的传统诗词,国画和京剧,他们主要的是作为表现古代风情的古董而存在,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习惯地用西方建筑学结构去重新安排和解释中国的传统美学问题。因为大多数设计师已经习惯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并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的‘设计师’已经被训练成各种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所谓的西方文化,对于今天的现实空间,就只是一种以功利主义的态度,随不同的使用目的,而随意摘取的文化样式中的碎片。”
对于中国的建筑而言,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一直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中国的建筑在国际上有了些“声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建筑的整体面貌。中国的建筑设计大部分还是“拿来主义”,利用片段的拼接形式呈现建筑的空间与样式。在中国建筑传统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传统不可能全盘的照旧也不会全部中断和丧失,它经历的应是个扬弃的过程。对于文化语言转化的一再思考直至让人殚精竭虑。从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就可以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在生活在西化的层面上,也许正逐渐失去或已经失去了我们曾自豪了几千年的中国理念。作为设计师,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将“现代性”注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这是一种文化使命,为中国的建筑而思考。
(作者介绍:代锋,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 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两千多年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构成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成为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东周,自从汉代以后,其思想才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佛教文化于公元前6至5世纪起源于印度,在汉朝初期传入我国,并与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最终形成为中国主要的宗教文化;道家文化起源于先秦老子的学说,而后又在东汉农民运动中得到推广并形成一种宗教形式。这三个文化体系各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学说,但它们又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关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的从‘源’、‘流’的角度进行认识与分析。西方则不同,符号学理论诸流派更多关注于‘术’、‘用’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是中国现代设计的灵魂之所在。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我们探索建筑设计现代民族性的一个重要资源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着7000年的历史,亦有说法,“即使以彩陶而论,从仰韶文化算起,至少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理解为显性符号和隐形符号。显性符号包括汉字、数字、色彩、图案等。隐性符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儒、佛、道思想的影响。这些文化如今以其“片断”、“残缺”的方式存在着……
文化的体现与传达需要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讲“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人们表达和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从某种角度讲,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文化是符号的一种“集叙”,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记忆”。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切断与原来文化的关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已成为体现设计文化的一种需要。因此,如何在设计中更好的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这已经成为设计界探讨的重要命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精髓思想,同时更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传统中发展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成熟的“记忆”文化形式,它是记叙着历史和文化的“经典残片”,其意义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文化性。这种“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体现形式上的“穿插”与“重构”,赋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语言,从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三.对建筑设计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全球化广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当今的文化,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家王蒙提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的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种保卫战。”
“今天的现实变化如此之大,已经与中国的传统社会之间有了明显的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当大部分是在图书馆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些中国文化仍然存在,也往往在生活中被边缘化。中国的传统诗词,国画和京剧,他们主要的是作为表现古代风情的古董而存在,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习惯地用西方建筑学结构去重新安排和解释中国的传统美学问题。因为大多数设计师已经习惯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并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的‘设计师’已经被训练成各种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所谓的西方文化,对于今天的现实空间,就只是一种以功利主义的态度,随不同的使用目的,而随意摘取的文化样式中的碎片。”
对于中国的建筑而言,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一直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中国的建筑在国际上有了些“声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建筑的整体面貌。中国的建筑设计大部分还是“拿来主义”,利用片段的拼接形式呈现建筑的空间与样式。在中国建筑传统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传统不可能全盘的照旧也不会全部中断和丧失,它经历的应是个扬弃的过程。对于文化语言转化的一再思考直至让人殚精竭虑。从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就可以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在生活在西化的层面上,也许正逐渐失去或已经失去了我们曾自豪了几千年的中国理念。作为设计师,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将“现代性”注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这是一种文化使命,为中国的建筑而思考。
(作者介绍:代锋,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