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平日都很注重对新课文的导入,分析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可每次作文学生仍是抓耳挠腮,东拼西凑,情感材料都是别人的,以致最后表情达意大而空,也有学生写亲历的事,却又写得干涩不丰满,缺乏吸引力。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作文指导不止是每周两节作文课的内容,应该溶入到平日教学中。把一篇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当作范文让学生去模仿去领会,从而在写作时能有模式可循,逐渐提高写作水平。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我抓住三点穿插到教学中。
一、景物描写
文章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在景物描写方法上可概括为“一种情感,两种修辞,三种感觉,四种表达,五种色彩”。其含义:“一种情感”即这段写出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喜爱之情。“两种修辞”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拟人,“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比喻。 “三种感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从视觉角度描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听觉角度描写;“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味觉角度描写。“四种表达”即用到了“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五种色彩”此处涉及到三种;“碧绿”“紫红”“黄”。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有章可循。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在教学中也可用这一写景模式。并且这两段中的句式也值得借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当我……,当我……,当我回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二、动作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七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使雪地捕鸟的过程如同亲眼目睹。这种细节描写运用到场面描写中,使人身临其境,对写一件事的过程写得干巴用词重复单一的学生很有帮助。比如:《斑羚飞渡》“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段描写的是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过程,把一个顺间的动作定格,做细节描写,动词使用丰富,没有单一的使用“跳”这一动词。讲过这些内容后,再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写一个篮球赛上队员投篮的瞬间动作。有位男生是这样描写的:“只见我班主力队员,大步运球上篮,纵身一跃,高高举起球用力一抛,顿时全场寂然,只见球径直往篮筐里一落——球进了!全场欢呼,掌声雷动。”一个女孩描写的更生动:“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位队员一个箭步跨上去,伸出长臂猿似的手臂冷不丁把篮球抢了过来,运到三分线外,紧接着一个转身,躲掉一个人,身子一矮,一个三步上篮,球在篮筐边旋转了好一会儿,球进了!”
三、插叙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段插入神异的美女蛇故事,增添百草园的情趣和神秘色彩,更吸引读者。讲过这种方法后,有个学生在练笔中介绍家乡克拉玛依时,就插入维吾尔老人赶着毛驴车卖石油的故事,很有可读性。
尽管“堂上解读读、练笔”作为目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需要性原则。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 想象、操作能力并能最终诱导出人类最高的创造能力。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会引起学生 的感情共鸣,从而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才产生。老师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三、创见性原则。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爱护学生的新思路,并要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
教无定法,只要在平日教学中让学生注意一点一滴地积累技巧,能让学生感到写作也不难,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一、景物描写
文章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在景物描写方法上可概括为“一种情感,两种修辞,三种感觉,四种表达,五种色彩”。其含义:“一种情感”即这段写出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喜爱之情。“两种修辞”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拟人,“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比喻。 “三种感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从视觉角度描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听觉角度描写;“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味觉角度描写。“四种表达”即用到了“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五种色彩”此处涉及到三种;“碧绿”“紫红”“黄”。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有章可循。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在教学中也可用这一写景模式。并且这两段中的句式也值得借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当我……,当我……,当我回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二、动作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七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使雪地捕鸟的过程如同亲眼目睹。这种细节描写运用到场面描写中,使人身临其境,对写一件事的过程写得干巴用词重复单一的学生很有帮助。比如:《斑羚飞渡》“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段描写的是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过程,把一个顺间的动作定格,做细节描写,动词使用丰富,没有单一的使用“跳”这一动词。讲过这些内容后,再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写一个篮球赛上队员投篮的瞬间动作。有位男生是这样描写的:“只见我班主力队员,大步运球上篮,纵身一跃,高高举起球用力一抛,顿时全场寂然,只见球径直往篮筐里一落——球进了!全场欢呼,掌声雷动。”一个女孩描写的更生动:“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位队员一个箭步跨上去,伸出长臂猿似的手臂冷不丁把篮球抢了过来,运到三分线外,紧接着一个转身,躲掉一个人,身子一矮,一个三步上篮,球在篮筐边旋转了好一会儿,球进了!”
三、插叙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段插入神异的美女蛇故事,增添百草园的情趣和神秘色彩,更吸引读者。讲过这种方法后,有个学生在练笔中介绍家乡克拉玛依时,就插入维吾尔老人赶着毛驴车卖石油的故事,很有可读性。
尽管“堂上解读读、练笔”作为目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需要性原则。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 想象、操作能力并能最终诱导出人类最高的创造能力。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会引起学生 的感情共鸣,从而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才产生。老师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三、创见性原则。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爱护学生的新思路,并要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
教无定法,只要在平日教学中让学生注意一点一滴地积累技巧,能让学生感到写作也不难,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