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近几年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厌学情绪严重。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正常的教学都很困难,谈课改更是不易,但是课改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中职数学课堂改革的看法。
一、母鸡孵蛋的启发
要搞课改,前提是有学生配合,这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要想让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接纳你,愿意上你的课,笔者认为要从母鸡孵蛋中得到启发:首先,要把蛋捂热,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感受到学校、班级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树立自信,愿意听你的话,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也就是捂热了再教。接下来,要帮助小鸡出壳,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带着小鸡们学着觅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做到了这些,学生就接受了你的思想,接纳了你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新课改了。
二、用厨师思维备课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呢?笔者认为不妨向厨师学习“炒菜”技巧,从厨师的视角进行备课,烹饪出学生喜欢的“美味佳肴”。
教师和厨师的工作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从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看,教师和厨师的工作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厨师的思维来看看教学备课。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的“营养”准备原材料。数学新课标、教参等都对学生应该吸收的营养进行了说明,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选取各种原材料,烹饪美味佳肴,让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可是,数学教材上的这些原材料类似放置于冰箱中的各种备用食材,时间长了可能已不合口味,或者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因此,对于教材里的原材料要学会取舍,比如,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中的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等,教学难度大,学生也学得不积极,这些章节可以酌情进行删减。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饭量和口味准备“佳肴”。在实践中,学生的成长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吸收营养快一些,有的吸收慢一些,有的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厨提前了解用餐者的饭量和口味喜好,为不同的学生定制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菜谱。例如,对于消化能力强的同学,设计“硬餐”(有难度的试题),最好能有几块“硬骨头”,让他们在挑战中增强成就感;对于消化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烹饪“软饭”(较为容易的试题),以保证其基本营养的吸收;对于出现“厌食”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小“甜点”或开个“小灶”,做个“小锅饭”,以刺激他们的食欲,比如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分层作业、个别讲解等方式。
再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帮厨”活动,体验参与的乐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厌食”的状况,对此,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做饭的活动中,如择菜、擀饺子皮等,那么学生在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还能增强食欲。这就启发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参与“帮厨”,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在讲《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棱柱、圆柱、圆锥等几何模型;在讲《概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几枚硬币或制作一颗骰子等。
三、扮演导演的角色上课
备好了课,有了好的学案及教案,就如同有了好的剧本或脚本,如何演好戏,重要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绝佳配合,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当好导演。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如果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教师的“教案”变为“导学案”,“导学案”如同“剧本”,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搭建的大舞台,师生同演一场戏,那么,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表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既可以做主角也可以当配角,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这个舞台也就充满了活力。在舞台上没有固定的台词,而是根据表演的进展情况临场发挥和即兴表达。例如在讲《幂函数》一节中,笔者根据幂函数的五种特殊形式,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探究它们的图像及性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解决问题,最后导演再安排小剧组代表上台作演出。演出时,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了认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
总之,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就是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会“主角”的自豪,享受亲自动手的成功,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责编 黄紫鹃)
一、母鸡孵蛋的启发
要搞课改,前提是有学生配合,这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要想让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接纳你,愿意上你的课,笔者认为要从母鸡孵蛋中得到启发:首先,要把蛋捂热,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感受到学校、班级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树立自信,愿意听你的话,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也就是捂热了再教。接下来,要帮助小鸡出壳,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带着小鸡们学着觅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做到了这些,学生就接受了你的思想,接纳了你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新课改了。
二、用厨师思维备课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呢?笔者认为不妨向厨师学习“炒菜”技巧,从厨师的视角进行备课,烹饪出学生喜欢的“美味佳肴”。
教师和厨师的工作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从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看,教师和厨师的工作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厨师的思维来看看教学备课。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的“营养”准备原材料。数学新课标、教参等都对学生应该吸收的营养进行了说明,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选取各种原材料,烹饪美味佳肴,让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可是,数学教材上的这些原材料类似放置于冰箱中的各种备用食材,时间长了可能已不合口味,或者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因此,对于教材里的原材料要学会取舍,比如,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中的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等,教学难度大,学生也学得不积极,这些章节可以酌情进行删减。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饭量和口味准备“佳肴”。在实践中,学生的成长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吸收营养快一些,有的吸收慢一些,有的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厨提前了解用餐者的饭量和口味喜好,为不同的学生定制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菜谱。例如,对于消化能力强的同学,设计“硬餐”(有难度的试题),最好能有几块“硬骨头”,让他们在挑战中增强成就感;对于消化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烹饪“软饭”(较为容易的试题),以保证其基本营养的吸收;对于出现“厌食”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小“甜点”或开个“小灶”,做个“小锅饭”,以刺激他们的食欲,比如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分层作业、个别讲解等方式。
再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帮厨”活动,体验参与的乐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厌食”的状况,对此,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做饭的活动中,如择菜、擀饺子皮等,那么学生在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还能增强食欲。这就启发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参与“帮厨”,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在讲《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棱柱、圆柱、圆锥等几何模型;在讲《概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几枚硬币或制作一颗骰子等。
三、扮演导演的角色上课
备好了课,有了好的学案及教案,就如同有了好的剧本或脚本,如何演好戏,重要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绝佳配合,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当好导演。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如果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教师的“教案”变为“导学案”,“导学案”如同“剧本”,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搭建的大舞台,师生同演一场戏,那么,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表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既可以做主角也可以当配角,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这个舞台也就充满了活力。在舞台上没有固定的台词,而是根据表演的进展情况临场发挥和即兴表达。例如在讲《幂函数》一节中,笔者根据幂函数的五种特殊形式,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探究它们的图像及性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解决问题,最后导演再安排小剧组代表上台作演出。演出时,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了认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
总之,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就是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会“主角”的自豪,享受亲自动手的成功,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责编 黄紫鹃)